郭雄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两年有余,目前已是“后疫情时代”。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对学校教育而言,自疫情暴发后便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某专科学校为例,梳理了该学校自疫情暴发至今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同类院校借鉴。
2.1 疫情期间信息化教学现状及问题。该专科学校地处西北,学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薄弱,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随着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教学的开展,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
2.1.1 线上教学层次较低,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从该校正式进行在线教学之前的摸底情况来看,具有高质量和高层次在线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疫情前开展过MOOC 或直播教学的教师为0,使用过对分易和雨课堂的教师为12 人,占调查人数的14%;使用QQ 布置作业的教师为50 人,占调查人数的56%;从未开展过线上教学活动的人数为27 人,占调查人数的30%。
根据在线教学开展之前的摸底情况,该校以文件和在线直播的方式对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在线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培训。从在线教学开始后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该校教师大部分有信心并愿意尝试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但大部分教师认为在线教学将会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同时,在该校开设的359 门必修课程中,使用QQ 群传资料进行教学的课程高达167 门,占到了总数的47%,但教师在具体实施中仍然以低层次的在线教学方式为主。这些都说明信息化背景下该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2.1.2 教师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教师进行在线教学时,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不可或缺。而制约该校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一大因素正是技术能力,这里的技术能力指的是开展高质量和高层次线上教学的技术能力。通过调查,有一半多的教师“对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比较担心”,比如慕课内容的发布、参与讨论、答疑、成绩的汇总评定、直播设备及软件的安装与调试、与学生的互动等等,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均是一片空白。
2.1.3 线上教学的模式较单一。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力的欠缺,导致了该校教师线上教学模式较单一。以该校某一学院为例,该学院在开设的22 门专业必修课程中,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只有2 门,而经过调查后发现,在几种线上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多喜欢混合式的线上教学模式。
2.1.4 线上教学素养提升缺少外部的有力支持。虽然该校近几年在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师的培训、进修、学习,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建设等方面,和同省的本科类院校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西部高职高专类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1.5 学生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在线教学这种新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线上教学课堂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进行在线学习,学生缺乏有效的班级群体环境和监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线上教学较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观念的有效转变,如此才能促进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提升。
2.2 后疫情时代信息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在疫情期间,更多的教师了解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初步掌握了在线教学的方法,学校管理部门积累了大量信息化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经验。在后疫情时期,该学校为了巩固疫情期间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明确提出“以在线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此来全面推进该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线上教学能力水平。为此,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组织教师继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组织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校级信息化教改项目,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微课,开展校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组织教师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
虽然在后疫情时代,该校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据调查,在后疫情时代,当学生返校后,仍然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或许受到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以前开展过在线教学的教师失去了继续进行在线教学的热情,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以该专科学校为例,可以说在后疫情时代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部分是受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问题未能进行有效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供同类院校借鉴。
3.1 高职高专类院校应逐步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校教学信息化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是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2]。因此,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快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可以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如超星在线、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尤其对于西部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目前应着重提高网络平台的速度和稳定性,并要加强线上技术服务与支持,政府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差距。同时,学校也要营造信息化软环境。学校的信息化战略引领着信息化教学的执行方向与执行程度,信息化教学文化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校信息化战略的渗透与延伸[3]。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优化信息化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价方法,对积极尝试、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师,出台相应的管理及激励机制,对这些教师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倾斜,以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
3.2 提升教师的线上教学水平。大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够到位,也没有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这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转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知的态度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如可以举办与信息化教学有关的系列讲座,邀请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教学能手或专家来校开展培训,推荐有关信息化教学的网站等,以此来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3.3 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教。以竞赛激发为抓手,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做法[4]。信息化教学水平薄弱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先进行校级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或在常规教学技能比赛中加大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分值,对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及团队进一步打磨后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学校要借参赛的机会,培养和训练一批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技能都过硬的教师组建成信息化教学团队,以信息化教学团队为基础,建设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同时,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建设中来。
3.4 引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协同建设。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类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平台来解决。我国在2011年启动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2015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18年启动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等等。通过引入这些国家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丰富本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从公共课程、教育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尝试对这些课程进行信息化课程建设,从而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渗透,新的信息技术将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促使教育进行变革将是教育的新常态。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引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抉择。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知与技能等方面,积极探寻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对策,以应对信息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