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博士、副教授)
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山河破碎,民族危亡。1900 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内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梁启超为了唤醒国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掷地有声的文字,呼唤着少年担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澎湃的革命思潮,影响着中国大地,也影响着十几岁的他们。
少年毛泽东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离开养育他17 年的韶山冲。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新军,后又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组织新民学会,响应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在十几岁时立下鸿鹄之志,并以一生践行,让我们看到了少年的远大志向和责任担当。少年是什么样子,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子。
近代中国的苦难,促使仁人志士们探索中国的出路。经历了失败、怀疑、迷茫,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看到了希望。
15 岁的湖南少年陈炳祥,受中国共产党早期进步刊物影响,将名字改为陈觉,号秉强,立志做一个觉醒的青年,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他组织同学抵制日货,成立“社会问题研究社”,发动学生、工人、市民,进行爱国运动。不久之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1925 年,18 岁的陈觉离开家乡,远赴莫斯科求学,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毅然回到湖南组织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杀害在岳麓山穿石坡。牺牲时,他不满22 岁。陈觉就义前留下的诀别书,这样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陈觉的22 岁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觉悟,对自己信仰的坚定。
1835 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
受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年仅7 岁的雷锋成了孤儿。1949 年长沙解放,雷锋迎来崭新的人生。16 岁时,雷锋立志做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战士”。之后,他是“团山湖的新式农民”和望城的第一位拖拉机手;是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的一名推土机手,是营口新兵连的一名汽车驾驶员……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红旗手、节约标兵;为国家建设出力,为灾区捐款,为人民服务。
雷锋在22 岁的时候因公殉职。他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段滚烫的话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一生不是只为自己的一生,而是为大多数人的一生。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
我们翻开新中国的历史,是无数的青年,用自己的青春,为我们创造、建设了一个崭新的中国。2022 年,我们正年青,我们的国家也正年青。十几岁的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立鸿鹄之志,担家国之责;要学习陈觉烈士,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重大我轻小我;要学习雷锋,甘做一颗螺丝钉……十几岁的我们,要把青春的华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