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东台市头灶镇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2-11-18 12:29:29张安青韩云祥
上海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养蚕

张安青 韩云祥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盐城 224247)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出的蚕茧畅销国内外。但是,近年来头灶镇蚕桑产业的规模一直下降。据统计,1994年,头灶镇蚕桑产业的规模发展到高峰期,蚕桑生产面积达1 667 hm2;1996年,由于蚕丝价格急剧下滑,头灶镇毁桑现象较严重(毁桑面积占到了总桑园面积的30%),导致头灶镇蚕桑生产面积降至1 166 hm2;最近几年,受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棚蔬菜等特经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蚕农趋于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头灶镇蚕桑生产面积进一步下降。为振兴头灶镇蚕桑产业,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推动蚕桑生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再创头灶镇蚕桑生产的辉煌,笔者拟对头灶镇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头灶镇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开展蚕桑多元化综合利用,提升桑园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头灶镇蚕桑产业良性化发展。

1 头灶镇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头灶镇现有行政村29个,其中,涉及蚕桑生产的行政村有9个(45个组);有桑园面积约200 hm2、养蚕农户总计945户,其中,桑园面积在2 000 m2以下的农户有570户,桑园面积在2 000~3 332 m2的农户有310户,桑园面积在3 333~6 667 m2的农户有65户;蚕茧每年每667 m2平均发种3张、平均产量0.128 t、平均产值0.63万元,全镇每年蚕桑总产值约1 890万元。同时,目前头灶镇的桑园分布较为零散,一些桑园出现了“粮包桑”或“菜包桑”的现象,严重威胁了蚕桑的安全生产。此外,头灶镇的桑蚕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曹丿、华丿、潘港、双中等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六灶、沈河、练坳、袁陈、金东等地区,全镇原有蚕茧收烘站4家,现已合并到临近乡镇,1家蚕茧加工企业也进行了转型扩能,开展了其他项目。

2 头灶镇蚕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模小、设施旧,蚕农对蚕桑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头灶镇的蚕农养蚕规模小,桑树树龄老化,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起来的老桑园,且桑园分布较零散,导致蚕桑生产收入在蚕农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较小,故蚕农对蚕桑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目前头灶镇有95%的蚕农年龄在60岁以上,再加上蚕桑生产的设施陈旧、纯手工的操作较多(例如,桑园是手工采叶,蚕台用的是蚕匾、柴帘,蚕室是用木屑炉加温,上蔟是用手拾法),故这些蚕农只想维持生产现状,没有发展蚕桑业的意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少,惜工惜本。这显著加大了头灶镇蚕桑产业的不稳定性。

2.2 环境污染制约了蚕桑生产

近年来,随着大棚蔬菜等特经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头灶镇瓜果蔬菜规模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由于这些特经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用药品种杂、喷药次数多,对周边的桑园、蚕室带来了农药污染;同时,近年来头灶镇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飞防治虫的农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导致家蚕中毒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粮包桑”或“菜包桑”的桑园,其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更大,往往一些蚕儿养到5龄期左右就发生农药中毒症状。这也严重制约了头灶镇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2.3 蚕桑产后服务体系衰退

近年来,由于头灶镇蚕桑生产规模的逐步萎缩,蚕茧量回落较快,从而使蚕茧收烘的运营成本不断加大,故头灶镇多家蚕茧收烘站自动退出了市场;同时,最近几年蚕茧丝绸市场行情不稳定,加工缫丝企业资源缺乏、耗能大、生产效益低,很多缫丝企业转型扩能,剥离了缫丝行业。这进一步加剧了蚕桑产后服务体系的衰退,给头灶镇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4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了桑园的稳定

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而在进行土地流转前,须先将土地进行整合,形成标准农田后才能流转,故一些蚕农因养蚕积极性不高,为了流转土地往往会把桑园毁掉,再加上头灶镇桑园分布较为分散,导致头灶镇桑园规模进一步减少。

3 推进头灶镇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 依托现有管理模式和技术力量,重点打造蚕桑基地村建设

多年来,头灶镇打造出了“丝厂+公司+蚕农”的经营模式,且有一支技术指导员队伍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小蚕共育能手为服务后盾,故头灶镇有重新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头灶镇要全面动员现有蚕农采用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精准养蚕,鼓励发展养蚕规模户,并启动运行新的蚕茧收烘站,引入蚕桑加工企业,从而确保头灶镇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头灶镇要以六灶、华丿、沈河、双中四个地区为基础,打造蚕桑基地村,并确保每个基地村新建1家蚕桑家庭农场,从而实现每个基地村的蚕桑生产面积达150 hm2以上,且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进行蚕桑生产。

3.2 紧扣先进技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

1980年—1990年,头灶镇蚕桑生产技术发展较慢,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多数蚕农是“小农经济”;2000年—2010年,头灶镇蚕桑生产中开始应用半机械化、半自动化设备,先后涌现出了一些养蚕大户;2011年以后,从桑园管理到蚕儿饲养,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药剂等投入到了头灶镇的桑蚕生产中,例如桑田除草翻土机、采桑伐条机、轨道自动喂叶机、蚕室消毒机、蚕座喷粉机、切桑机、小蚕自动加温补湿机、采茧机、桑园治虫无人机、人工饲料、登蔟剂等,这些均有效降低了蚕桑生产的劳动强度。因此,头灶镇应通过组织培训、参观学习等措施,把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新药剂应用到蚕桑生产实践中,从而提高蚕桑生产效率,为发展规模化养蚕开辟新道路,推动头灶镇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3.3 提高桑园的综合效益

具体措施为:(1)桑园套种。即在9月中下旬秋蚕生产结束后,利用桑园的空闲田块,根据市场行情栽植豌豆、菠菜、大蒜、雪菜、大白菜等蔬菜作物,一般年份每667 m2桑园的蔬菜收益可达800~1 800元,这样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疏松土层,还可提高蚕农的经济收益。(2)桑园套养。即在早春和秋冬季节,利用桑园空间,放养肉草鸡,一般每667 m2桑园可饲养草鸡300~500只,饲养60 d后即可出栏,每年可饲养两轮,一般年份每667 m2桑园的养鸡收益可达4 000元左右。(3)利用桑枝培育黑木耳。即充分利用蚕桑的副产物桑枝和冬季桑园空闲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用废弃的桑树枝条按配方制作成菌棒,10月底将菌棒摆放在桑园中进行黑木耳培育,11月底即可开始采收黑木耳,翌年4月底采收结束,一般每667 m2桑园可产出干黑木耳1 100 kg,按干黑木耳26元/kg计,每667 m2产值可达2.86万元。

4 小结及展望

为了振兴头灶镇蚕桑产业,头灶镇需在合理规划桑树栽植区域的基础上,应用蚕桑生产新设备、新技术,减少劳动强度,提高蚕桑生产效率,形成规模优势,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蚕桑产量和质量,同时带动食用菌、蚕桑副产物的共同发展,增加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未来,为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头灶镇要合理规划流转地块,按照“依桑、倚水、靠路、着堤,远离工厂、农药污染区”的桑园建设原则,重点抓好蚕桑生产基地村建设,精细筛选出积极性高的蚕农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发展方向,把蚕桑产业由原来的扶贫项目提升为致富产业,从而使东台市发展成为全国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养蚕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8:32
咬破死亡的蚕茧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8:50
养蚕不易
蚕茧与飞蝶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12
养蚕记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 03:15:36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四川蚕业(2021年3期)2021-02-12 02:38:52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躲雨
派出所工作(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在养蚕中成长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