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机械工程系 合肥 230000)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应用,美国针对无人机作战运用展开了诸多研究。2021年3月26日,美军“忠诚僚机”XQ-58A女武神无人机,首次从其内弹仓成功发射更小的ALTIUS-600小型无人机系统,再次引领无人机作战运用新变革。无人机作战是美军应对高端战争,保持空战优势,重点研究的项目,先后提出“忠诚僚机”、分布式作战体系、有/无人机协同自主空中格斗、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模式、可快速部署与回收集群作战、进攻性蜂群城市等作战运用样式。
“忠诚僚机”是指由有人机控制,能够代替有人僚机辅助长机完成各项任务的无人机。美军认为,未来战场环境充满挑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无人机可以承担对于有人机来说过于危险的任务,可灵活配置任务载荷与有人机协同作战,以此增强有人机执行任务的能力。
2015年美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对“忠诚僚机”项目立项研究。“忠诚僚机”作战运用构想有以下几种:1)无人僚机为有人机提供战术情报、监视、侦察和瞄准(ISTAR)和预警功能;2)无人僚机作为有人机的机外武器库,为有人机提供火力支援;3)无人僚机作靶机诱敌暴露重要目标,有人机实施火力打击;4)无人僚机为有人机提供护航防御,必要时牺牲无人机保护有人机;5)无人僚机载荷电子战吊舱实施电子战,为有人机接近目标创造机会;6)无人僚机载荷加油吊舱等模块,为有人机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等。
XQ-58A女武神无人机是“忠诚僚机”项目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进行了多次飞行实验,2020年12月9日,首次完成与F-22、F-35A战斗机编队起飞,最近在2021年3月26日,第六次飞行测试中,首次完成从其弹仓内发射更小的ALTIUS-600小型无人机系统。另据美军作战构想显示,计划于2023年“忠诚僚机”能够与F-22战斗机编队共同执行任务。
一直以来,美军通过研制功能强大而又复杂的武器系统,来保持大国竞争中的地位。但复杂武器系统研制费用昂贵,研发周期过长,且改造升级不便,带来诸多问题,使美国空中技术优势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美军于2015年启动了体系集成技术与试验(SoSITE)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分布式航空作战体系架构研究,发展能够快速集成任务系统模块到体系的技术,最终实现以平台为中心的战斗力模型转变为,依靠异构、低成本平台,可灵活组合的分布式功能模型。
2018年DARPA为SoSITE项目开发适应性算法与软件,建立配备先进任务系统的有/无人机作战网络,并进一步探究了自主技术在推进各个平台协同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2020年2月4日,美军成功利用一架“EA-18G”电子战飞机控制了两架无人版“EA-18G”飞机演示飞行,由此验证了该项目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推动有人机控制无人机执行作战任务的进程。结合该次测试与美军的技术应用惯性推想,美军有可能会将即将退役的F-16战机改装为无人战机,并采用F-22与F-35等先进战机与其进行协同作战,最终实现单架次有人机控制多架无人机编队作战飞行的目标。
美军认为,未来有/无人机协同空战格斗,无人自主化作战更能适应强对抗环境,但目前无人机的自主性尚且不足以实现该能力,因此基于可靠的人工智能软件,利用有/无人机协同实现空战自主格斗,是美军重点研究的方向。
2019年5月,DARPA宣布启动“空战演化”(ACE)项目,该项目从人/机协作空中格斗问题着手,将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空中格斗,而后将自主格斗应用至更为复杂、异构的战役级别模拟场景。项目包括三个阶段:1)基础机动;2)一对一作战场景;3)应对更加复杂且快速变化的态势。目前对该项目的研究尚且处于第一阶段,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包括:虚拟人工作智能(AI)狗斗;涉及视距内(WVR)和视距外(BVR)的多机场景,并更新了模拟武器;工具化喷气飞机的实战飞行,测量飞行员的生理反应和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等。
在2020年8月“Alpha Dogfight”的空中格斗竞赛中,智能AI以5:0的战绩击败了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类飞行员,由此验证了AI算法进行空战的能力,此外,DARPA还于2020年11月选定数家公司开发智能空战算法,进一步促进人机协同编队作战的发展。2021年2月ACE项目完成了两架F-16作为一个团队与敌方战机的模拟AI“狗斗”,标志着人工智能分组对抗可以将包括精确、短距离射击的机炮,以及用于较远目标的导弹等更多的武器引入其中。ACE项目下一阶段的重点是将AI算法的模拟向实战过渡,准备在2021年底进行亚尺寸飞机实飞,预计在2023年末至2024年初的项目第三阶段中,实现人工智能驾驶战机进行空中格斗。
2014年4月,DARPA启动拒止环境中协同作战(CODE)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创建人工智能算法与模块化软件架构,提升无人机蜂群的自主协作能力,进一步拓展美军在拒止环境或竞争性空域中执行任务的能力。CODE项目目前在态势融合感知、编队协同飞行、航迹实时规划、协同任务规划、多约束自动路由、自平衡容错控制、带宽节省和行为建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9年2月,在定位与通信拒止环境测试中,面对虚拟目标与威胁无人机集群成功采取了应对措施。2020年12月4日,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CODE项目研发的人工智能软件控制“复仇者”无人机飞行超过两个小时。CODE项目的成果将推动分布式蜂群在战场上的应用,未来的CODE无人机蜂群可基于现已建立的作战规则,在对抗/拒止作战空间遂行搜寻、追踪、识别和攻击任务,其扩展能力可极大增强现有空中平台的生存能力、灵活性和协同效能,并减少未来系统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城市高楼林立,布局错落,环境复杂,活动空间受限,观察、机动和通信能力也受较大限制。为应对城市作战,2017年DARPA启动了进攻性蜂群使能战术(OFFSET)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集成已有的集群自主协同与有/无人集群协同技术,利用多台大型无人机与无人车等组成的蜂群系统架构,助力地面作战部队完成复杂城区环境下的作战任务,从而实现自主集群系统城市作战能力的突破性进展。
“进攻性蜂群使能战术”项目包含五个核心“蜂群冲刺”,主要聚焦蜂群战术、蜂群自主性、人-蜂群编队、虚拟环境以及物理测试平台。在2020年1月测试中,通过部署空地异构无人集群遂行城市夜袭任务,成功对集群城市战术与人/群协同技术进行了集成验证。2020年9月,第四次蜂群冲刺成功测试无人机与无人车集群协同技术,预计2021年下半年进行第五次蜂群冲刺,重点突破城市环境中的集群实战战术和创新的集群化学平台原型,拟利用250架(辆)无人机与无人车集群在具有8个城市规模的街区自主执行6小时的任务。
OFFSET项目以“蜂群战术”研究为核心,发展蜂群自主性和人/蜂群编队技术来支撑战术的实施。目前蜂群更多的是用于地面城市,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建立通信网络等任务,它的使用将极大提升地面部队城市作战的效率和人类生存力,同时推动无人蜂群作战概念的发展和作战样式多样化。
具备分布式集群作战能力,可在空中部署与回收的小型无人机,可以成本更低的为美军提供更好的作战灵活性,同时可有效解决因无人机作战半径有限,无法实现远程作战的问题。2015年DARPA启动“小精灵”(Gremlins)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发展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无人机蜂群系统与空中发射和回收技术,降低无人机部署的应用成本,拓展无人机作战半径,形成无人机蜂群空中分布式作战能力。
“小精灵”项目的作战设想是:载机可在防区外发射配置不同任务载荷、具备自主协同作战能力的无人机蜂群,无人机蜂群完成任务后,在空中由运输机收回。在2020年7月,“小精灵”项目第2次进行飞行试验中,无人机在试飞中受损,项目计划在2021年进行空中发射和回收实验。“小精灵”无人机可携带不同传感器和任务载荷,在竞争环境中协同作战,此外“小精灵”无人机成本低、可消耗,可以布置到战斗前沿遂行最危险的任务,同时可利用集群数量优势实施饱和攻击和自杀式攻击。
无人机集群协同和有/无人机协同作战存在数据链异构不兼容、数据传输能力弱的问题,应对复杂的分布式和动态作战任务联通能力脆弱性较大,无法满足实时、高效的数据传递需求。2015年1月,美SpaceX公司提出“星链计划”,计划在低轨道布置42000颗“星链”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空天网络。“星链计划”,将对无人机作战运用产生重大影响:1)提供超视距通信服务;2)有效解决平台通信网络不兼容的问题;3)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侦察监视;4)“星链”的万颗卫星将成为美军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天基大脑”,通过“天基云计算”即可进行飞行控制、态势感知、信息共享、目标分配和智能决策。目前“星链计划”正在建设中,未来天基指挥信息系统一旦被美国军方所用,必将大幅提升美国无人机的信息共享与智能决策等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无人机的智能化作战实战进程。
2014年,美军开始无人机机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研究,即“敏捷秃鹰”研究计划。“敏捷秃鹫”吊舱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机上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机载多传感器集成,实现目标探测、跟踪、关联和识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建立感知优势,可有效缩短“OODA”循环周期。
2020年9月,“敏捷秃鹫”吊舱完成在MQ-9“死神”无人机上的演示验证。未来“敏捷秃鹫”吊舱一旦投入实战,对于提高有/无人机协同作战、无人机蜂群作战的信息交互能力将大有裨益势,必将提高的战机的自主性,更进一步提高战机广域下的自主目标检测与快速决策能力。此外,美军还研究开发其他功能智能吊舱,在“海上卫士”无人机上集成的Sage 750电子支援传感器吊舱,可实现对辐射源的快速搜索定位,实施电子干扰和电子攻击,有效提升无人机电子攻防能力。智能吊舱系统是无人机作战运用的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吊舱可集成多种战术能力,将极大地拓展无人机作战任务能力。
现阶段,美国在无人机作战运用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研发可靠的“自主核心系统”实现无人机的“半独立”操作能力;采用开放系统架构,实现有/无平台之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多机组网、协同配合与无缝连接等,以形成分布式的空中作战体系;研究可靠的人工智能软件,以及单机和编队的空战机动算法等,以提升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能力;通过“智能”吊舱增强广域目标识别、实时通信和电子对抗等能力;通过仿真实验以及蜂群冲刺试验等推进蜂群战术与技术的创新、融合与集成,提升无人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尽管美国在以上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技术储备,进一步推动了有/人机协同以及无人机蜂群作战的实战化进程,但无人机的自身性能、作战中的实时通信、融入人工智能算法与自主能力的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以及小型无人机的空中回收等,仍然是无人机智能作战的难题,也是美军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