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亮 杨忠慧 崔永祯 李宏生 刘 琨 赵 红 李绍祥 顾 坚 杨木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昆明 650205)
云南低热河谷、温凉坝区到丘陵及高寒山区海拔300~3600m 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均有小麦种植,属我国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1]。云南复杂的气候类型致使该区域小麦生产存在以下困境:品种单产低,特别是稳产性较差;条锈病频发及其致病菌生理小种多变;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数量少,面筋质量差;倒春寒、干旱频发;大小春茬口矛盾显著等[1-3]。育种技术单一难以选育出突破性小麦品种以适应云南不同气候类型的多个生态区进行种植。品种产量、品质、抗性的提升取决于亲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以拓宽遗传基础,可加速品种的产量、品质提升,加之高效育种技术的采用可加速突破性小麦品种选育的步伐[4]。双单倍体(DH,Doubled haploid)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的育种新技术,用于小麦品种选育具有品系稳定快、应用范围广及育种经验依赖低等突出优势[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利用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开展小麦×玉米产生双单倍体的技术研究,现已创立了国内领先的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新技术[5]。将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改良获得的优异单株利用该技术可快速固定部分杂种优势获得稳定后代株系,加速育种进程。
云麦112 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太谷核不育群体改良获得的优异单株,再利用小麦×玉米产生双单倍体技术快速纯化产生的稳定品系选育而成。2012-2013 年度播种上年度不育株收获的杂交种子,形成2013 太-124 群体,从中选择优异单株于2013 年夏季采用小麦与玉米杂交方法产生78 个小麦DH 品系;2014-2015 年度对DH系进行丰产性和抗病性鉴定,选择优异DH 系7 个;其中品系2015Y8-236 于2015-2016 年度冬播参加产量比较预备试验;2016-2018 年度进行产量比较和多点鉴定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暂定名为云麦112。2018-2020 年度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地麦组),2019-2020 年度同时参加云南省小麦生产试验,2021 年9 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21003 号。云麦112 集耐寒、耐旱,抗倒伏,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于一体,可实现绿色生产。
1.1 农艺性状云麦112 属弱春性,幼苗半匍匐,穗锥形,顶芒,白壳,籽粒白色、半硬质;株高82.2cm,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生育期164d,比对照品种云麦56 晚0.5d。每hm2基本苗数226 万,最高分蘖数604 万,有效穗数377.92 万,穗粒数42.64 粒,千粒重41.15g。籽粒饱满,熟相好,易落粒。耐寒、耐旱、抗倒伏。
1.2 品质性状2019 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云麦112容重771g/L,粗蛋白(干基)15.44%,湿面筋(以14% 水 分 计)33.6%,Zeleny 沉 淀 值22.5m,吸 水量66.8mL/100g,面团形成时间3.3min,稳定时间1.5min,弱化度169F.U.,粉质质量指数40mm,评价值44,最大拉伸阻力(Rm,135)127E.U.,延伸性(E,135)138mm,能量25cm2,R/E 比值0.9。云麦112属中筋小麦。
1.3 抗病性2019 年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站进行抗病性鉴定,云麦112 条锈病反应型为1级,表现为高抗(HR);白粉病反应型为1 级,表现为高抗(HR);叶锈病反应型为3 级,表现为抗(R)。
2.1 比较试验2015-2016 年度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嵩明现代农业基地参加产量比较试验,云麦112每hm2平均产量5808.00kg,居该组第2 位,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6.42%;2016-2017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5904.00kg,居该组第1 位,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9.84%;2 年度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产量为5856.00kg,相比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8.13%。
2.2 区域试验2018-2019 年度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地麦Ⅱ组),云麦112 每hm2平均产量为5608.17kg,居参试品种第1 位,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6.34%,增产不显著,增产点率71.43%;2019-2020 年度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地麦I 组),平均产量为4894.00kg,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13.59%,增产极显著,增产点率87.50%;2 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5251.09kg,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增产9.97%,增产点率79.47%。云麦112 在2 个年度的产量表现在年度间差异不显著(P=0.394),说明云麦112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2.3 生产试验2019-2020 年度参加云南省小麦生产试验,云麦112 每hm2平均产量为5924.25kg,较对照品种云麦56 减产4.28%,居该组第3 位。
3.1 适期播种云南小麦在耕作上有地麦和田麦2种类型,它们之间在小麦特点和栽培措施上存在较大差异[1]。云麦112 在耕作上属于地麦类型,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260~1900m 地麦生产区种植。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早耕、深耕、细耙等措施纳雨蓄墒以提高整地质量。尽量抢占云南雨季尚未结束、土壤潮湿、墒情好的有利时机进行播种,播种的最佳时期为每年的10 月10-25 日,该时期播种可避免早期冬霜冷害以及后期高温逼熟,为实现预期产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3.2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通过种植合理密度群体结构可以协调小麦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之间的相互关系。云麦112 能够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为每hm2有效穗数375 万~420 万、每穗粒数40~45 粒及千粒重40~45g。因此,为了获得该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最佳播量应为10kg/667m2左右,保证基本苗,同时确保麦苗整齐、均匀、健壮。
3.3 肥水管理云南地麦灌溉条件差,同时由于云南小麦生产处于冬春旱季,降水稀少,空气及土壤都较干旱,所以在施足基肥的同时,施用一定量的种肥对地麦的生产尤为重要,该栽培措施是夺取云麦112 这一地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重要举措。根据不同地力水平决定施肥量,建议基肥以农家肥为主,翻犁前每667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1~2t 和过磷酸钙30~50kg;种肥以N、P、K 配合,播种时施尿素8~10kg 和复合肥10~15kg 于播种沟,最好一次施足;若条件允许配合增施一定量的分蘖肥与拔节肥进行追肥,追肥以N 肥为主。肥水管理也可根据种植区当地肥水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3.4 病虫害防治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同时又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类型,所以小麦在生产上病害种类繁多,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叶枯病与赤霉病等,但是主要发生的病害为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6]。云麦112 对这3 种主要病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因此该品种在生产上应着重关注草害与虫害等,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蚜虫、鼠害及鸟害。
3.5 及时收获小麦收获时期的差异对其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蜡熟末期被认为是小麦收获的最适时期,在最佳时期收获可保障粒重、产量及品质。云麦112 人工收割建议以蜡熟中期为宜,该时期小麦植株下部叶片干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为坚硬,色泽和形状已接近本品种固有特征,含水量为25%~30%[7];机械收割建议以蜡熟后期为宜,该时期小麦茎秆、叶片和麦穗均转为黄色,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坚硬有光泽,含水量约为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