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 赵志晖 曲艳红
师范生教育是国家培养后备教师的重要渠道,师范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对于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环境支持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师范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务院于2018年9月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启创新创业教育升级[1],而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其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需当好新时代的“生力军”,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而现下,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无法支持数字化背景下对师范生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找出当前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上创新能力,促进未来教育事业的进步。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者,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在数字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未来数字化教师是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这就对师范生未来的角色做出了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乘者,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字化教学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简单地利用数字产品进行教学,而是要具备数字化创新能力,在数字化产品提供教学支持的同时,将数字化产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与数字产品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创新数字产品在教学中的使用形式,最终达到促进教学的结果,成为一名未来数字化教师。(2)师范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2]。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获得学科之间的相互促动,相互提升。(3)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效果。师范生在步入教师的岗位后,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高质量教学,从而对教学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数字化背景下,师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目前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主阵地,通过电子科技和网络来传递或支持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常规模式。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倾向于课堂教学,以讲授完本节课的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却没有重视师范生是否自主学习,是否具有自己的想法,忽视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电子教学能提高学生创造性的证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学有助于营造更多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有研究表明,参与性活动能够为创造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3]。数字化背景下,各种电子产品为教学提供了支持,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然而高校学生课堂参与度过低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只来源于学校,教师应对校内外所接触到的数字技术有一个正视的态度,手机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的参与性以及创新的机会提供给学生。然而部分学校却限制了数字产品的功能,只允许学生使用手机的计算机功能,甚至在课上时间不允许使用手机。当课程讲授由教师理论性的内容覆盖时,学生很快会对枯燥的课堂失去了兴趣,被动式接受知识,学生不会与教师进行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会下降。另外一方面课堂参与度与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息息相关,即教学的导入是不是合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否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及时等。在教学时,教师虽然以电子产品为媒介展开的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展开教学,没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便出现了在课堂上用手机打游戏、追剧等现象,尤其是在上大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否合理,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更加有助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对于创设创新性培养的适宜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化背景下,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就是简单的知识讲授,无法很好的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例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根据全国2845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大部分都是将课程安排在师范生毕业之前的两个月,共计16个课时,更甚者创新创业课程仅仅需要学生观看几个视频就可以[4]。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学生缺乏真实情境的支持,无法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按照原来陈旧的指标,师范生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然而结果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在评价时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提出的观点具有的创新性。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从教师那里获得创新支持,师范生变得只注重追求结果,不注重创新。
数字化时代下,学生的知识获取的来源以及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像过去一样完全依赖于教师,这对教师的职能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性为主,一尘不变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下教育的主流趋势,启发学生学习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更加受到当代师范生的喜爱。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学生可以利用QQ群聊或者微信群聊、博客、微博等媒介展开某一课题的讨论,教师在这其中不仅仅是担任群聊管理员的身份,而要做到根据师范生自己的知识背景做出的回答进行引导,引发学生关于问题的讨论交流,最终讨论的结果有可能是取长补短,也有可能是意见不同,学生通过辩论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种想法都抱有鼓励的态度,不要放过任何一种想法,当然想法是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些想法中就存在体现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成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搭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数字资源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它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重视数字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限制电子产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情况,教师应该转变对待电子产品教学的偏见,并且能够体会到数字背景下,只要合理利用电子产品,教学效果会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学情景导入中,利用电子产品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情景的导入形式,视觉以及听觉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将学生带入到所学的内容之中;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教师利用电子产品例如交互式一体机、多媒体等开展教学,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开设相关课程,给与每位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性。另一方面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电子产品进行教学,但是没有使电子产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的情况,教师在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时,要提高电子产品的使用技能,高校定期展开电子产品使用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技能,例如做课件的技能,在教学时设计出精美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结果。因此,重视数字产品课堂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数字产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的虚拟网络背景下的学习环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校应该重视有关创新的课程,教师在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时,创新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要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本文提出了三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特长+研究+创新”的合作模式,即教师可以根据师范生的特长进行分组,在学生所擅长的方面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创新任务,并且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分工。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用结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在这样良好的讨论氛围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种是 “专题分析+行动研究”的协同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不仅仅只局限于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师在课程的第一节课对所讲述的专业知识进行延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动态,将专业知识进行纵向的延伸以及横向的扩展,从而达到多学科的交融,教师提出有关学科交融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创新点,在教师与学生协同模式下,加深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种是“理论研究+实践锻炼”相结合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注重于书本上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专业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三种培养模式都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与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对学生的创新性特征进行极大地认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做到不仅仅只注重结果本身,而是要注重学生在实现结果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以及过程是否具有创新点。教师将创新点列入评价量表,会刺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寻求新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校是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因此,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将师范教育与创新教育完美结合,重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要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将多种培养模式结合,提高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下关于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只要各方协同工作,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