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民本思想探究

2022-11-17 00:39韩新民
新阅读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心管仲管子

文/韩新民

管仲(约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初期颖上人。名夷吾,字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几经人事变换的管仲终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在管仲相齐的四十多年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盛。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司马迁最推崇的先秦政治家,就是管仲。他赞扬管仲是一位“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极具智慧的政治家。

管仲一生以“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为座右铭,以建立不朽功业为人生目标,他不但能够因地制宜改革齐国内政,而且很好地吸收了前代政治的精华,这也是管仲被后人称颂,被誉为继周公之后又一位大政治家的原因。《管子》的成书就是以“立功”为目的,它积极吸收和融合了各家学说的优秀成果。墨家的非攻言论、农家对地利的筹划、兵家的战事计谋等,都能在这本书中体现出来。

管子思想,产生于孔子前一百多年,其思想丰富,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渊源。《管子》托名管仲,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历史经验的著作。西汉初年,管仲学派又对《管子》一书作了补充和修订。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十篇亡佚,仅存七十六篇,编排分为八组,即《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即为今天流传的《管子》。《管子》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中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一部治国经邦的百科全书,其思想影响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等多次讲话中引用《管子》中的典故。

● 《管子》的思想特色

《管子》充分反映了管仲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政论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篇”构成,包括《国颂》《四维》《四顺》《十一轻》《六亲五法》五部分。每一小篇从不同方面阐述治理国家君王应考虑的问题。如《四维》,开门见山地指明“四维”对国家生存的重要性。即四项基本准则。接着作者逐条解释每一项准则的含义及作用,首尾呼应,层层深入。

《管子》阐述了民本思想的政治核心。爱民富民是《管子·牧民》中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管子·牧民》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应民心,是爱民的体现;违背民心,是恶民的表现。只有推行民本管理,才能真正保证爱民,只有爱民举措落到实处,才能争取民心。爱民之君,必从其“四欲”。“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与之相反,“行其四恶”,则必背离民心,直接导致“近者叛之”“刑罚繁而意不恐”“杀戮众而心不服”。富民是民本管理的目的。关注民生,才能富民,只有富民,才能争取民心。接着,管仲提出了富民的“三大”举措,“务五谷”“养桑麻”“育六畜”。“务五谷”则粮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物产富庶。国君给民众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环境,管理好社会治安,民众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粮食充足,君主的“不涸之仓”则指日可待。同时,民众六畜兴旺,“仓廪实”“衣食足”,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基础。

《管子》反映了对经济发展的思考。《管子·牧民》中写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也揭示了统治者管理国家的精髓。《管子》的“牧民”思想,甚至可以支持他成为一个运营专家。首先,按照西方哲学方法论体系,管仲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结构主义者,充分利用人类结构化思维和认知体系。其次,如果按照先秦诸子的区分,《管子》除了兼具儒、墨、道、法、兵家阴阳之外,还开创了“轻重派”,自成一家,强调经济手段干预。而相比墨子、荀子、韩非子,管仲更是个实干家。不仅有政治理念,更具有政治实践和外交实践。如果把春秋时期的中国和当今世界类比,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对比当今世界局势,《管子》中很多论述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如果把春秋时期和当今商业社会竞争类比,同样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子》强调了治国经邦的基础。作为社会关系的人,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两者相比,物质更具有基础性。在管子看来,治国理政第一位的工作是务在四时,满足生存需求。管仲认为,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天时地利;农业生产的内容是五谷六畜;农业生产的好处是国富民强。更重要的是,“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意思是说,国家富足多财,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投奔,荒地开发起来,国内的居民就会安居下来。治国理政不仅要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用丰裕的物质作为基础,而且要重视文化心理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精神更具有重要意义。

《管子》指出了官吏的任用和选拔之道。《管子·牧民》写道:“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故授有德,则国安。”意思是说,想把国家建立在不倾危的基础上,就得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要使国家安定,政权稳固,必须选贤任能。管仲认为,“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臣子贤能的标准是有本事、无私心。“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那些不讲效率、喜欢钱财和轻信小人的人是不能为官从政的。《管子·牧民》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政治思想和统治时间影响深远,提出并倡导礼义廉耻。苏东坡指出,“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无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管子把官吏分成七种,即法臣(依法度断事)、饰臣(好名则无实)、侵臣(暗地破坏国家法令)、诌臣(多饰美女迷惑君主)、愚臣(办事自以为聪明)、奸臣(言他人之恶发展自身)、乱臣(暗中对君主进攻)。

明刘氏安正书堂刻本,冒广生、郭沫若跋

《管子》民本思想的借鉴意义

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的政治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牧民,即统治和管理民众。《管子·牧民》围绕如何治理民众,系统论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管子》中蕴含的民本思想,说明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强调法治以求令行禁止的同时,《管子》也主张政府的法令要顺应民心。《管子·形势解》中说“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就是说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那么他所命令的就该是人民所喜好的,所禁止的就该是人民所厌恶的,故《管子·牧民》中写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引用《管子·牧民》中的这句话来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管子》强调治国要顺应民心,那么民众渴望的是什么呢?民众都喜欢富裕而不喜欢贫穷,所以《管子·牧民》说“民恶贫贱,我富贵之”,《管子·治国》也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把民众生活富裕作为治国的优先目标。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曾引用《管子·治国》中的这句话来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管子》中阐释的爱民思维,体现了以民为本,人民至上。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谈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指出,“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凡人莫不欲利而恶害,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天下所谋,虽立必隳;天下所持,虽高不危。故曰:高安在乎同利”。“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意思是与天下人同利的,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持”即拥护。跟与天下同利对应的则是“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意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天下人就会反对他。一个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旁人、侵害旁人的利益,是行之不远的,其获取的最终也只是蝇头小利。小到一人、大到一国,都要学会与他人、他国共利共生。

这句话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章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路走来,无论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革命岁月,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还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民为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令举世瞩目。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上,我们始终奋不顾身。我们所有的义无反顾,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那番意味深长的嘱托:“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浙刻本,是现存《管子》最早的刻本,每半页12行,行23、24字不等,白口,左右双栏,单鱼尾

《管子》中论述的四维意识,包含了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礼、义、廉、耻是《管子·牧民》中的重要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运用管理辩证法,借助“四维”的内生力,可以推动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同发展,促使个体自觉按照“四维”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立身处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普遍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出发,以“礼”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将“礼”之思想精髓科学运用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使其成为指引精神文明建设的风向标;以“义”引领物质文明建设,以“义”作为行事基础,正确看待金钱与物质,不发不“义”之财,不做无“义”之事;以“廉”引领政治文明建设,以“廉”作为奉公的前提;以“耻”强化社会文明建设,以“耻”作为人们日常交往行为的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遵循、新任务。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个人层面出发,以“礼”作为基本要求,把“礼”充分落实到日常的各个方面,使“礼”成为心中的标杆;以“义”作为交友准则,以“义”指引朋友间的“气”,让“义”成为心中的信仰;以“廉”作为生活常态,植“廉”于心而践于行;以“耻”常思进步,让“耻”鞭策错误不断勇敢。礼义廉耻所包含的文明礼貌、以义制利、清正廉洁、自尊进取,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理应继续继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民心管仲管子
党心民心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
滚球游戏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