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读者阅读行为与偏好分析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2022-11-17 09:57林小兰
海峡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馆藏硕士纸质

林小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1 概述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呈现除了文字方式,还有音频、视频等有声的,更具体、形象、简单的方式,读者寻找信息资源的方式增多,通过个人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可从网络上获取海量信息资源。读者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无论是国外图书馆还是国内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利用都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纸质文献资源,馆藏资源逐年增加而纸质图书外借量逐年递减。

面对新挑战,国内学者积极思考,就馆藏图书服务工作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在利用读者数据分析的维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用模型及算法研究用户画像,以进行个性化图书推荐。钱爱娟等从图书借阅、入馆记录、借阅主题偏好、借阅热词等方面分析群体用户和个人用户的画像和行为[1];张晗等解读用户画像的需求和功能,并建构了精准推荐服务体系[2]。另一方面,用统计的方法,以可视化图表跟踪资源利用规律,汪志莉等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所述图书馆九年的借阅数据与各类提高馆藏利用对策的数据评估[3]。施国良从学历和性别维度研究高校读者群体差异带来的借阅行为和阅读偏好差异[4]。董坤从读者借阅频次、核心读者及图书的生命周期分布态势等方面分析纸质图书利用的特征,提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服务工作优化策略[5]。于春萍等基于国民阅读需求分析“智慧化”阅读推广的重点,通过数据发现,寻找阅读推广的突破口[6]。

在馆藏资源的利用上,纸质资源的用户归属明确、易于统计,电子资源则因用户归属、缺乏统一的统计平台等,难以跟踪不同群体的利用数据。本文将在借鉴同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十年读者群体的阅读数据,详细分析高校读者不同群体的阅读行为、阅读特征和阅读偏好,根据数据呈现的趋势与特征,思考优化高校读者群体图书资源利用的服务策略。

2 读者群体阅读状况分析

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2012—2021年借阅记录为研究数据,围绕本科、硕士、博士三类读者群体的借阅记录进行整理分析。由于门禁系统更替过,为确保数据相对可靠,总体资源利用状况处只选取近五年的数据。

2.1 总体资源利用状况

表1显示了近五年图书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利用及到馆量的总体情况。与大部分高校的纸质借阅数据一致,电子资源访问量逐年增长,纸质资源年外借量逐年下降。2017年1月,为提高图书利用率,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所有读者的外借册数全部上调至50册,并成立阅读推广部,加大阅读推广力度。同年9月,启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实现图书管理智能化,99%图书借阅自助化。2018年图书外借量略微超越2017年,从整体上看,2017—2019年仍呈下滑趋势,但下滑趋势放缓,下滑10.61%。可以看出,一系列举措放缓了图书借阅量的下滑速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起图书馆实行动态限制入馆,资源利用出现较大波动,表现为纸质图书外借进一步减少,电子资源利用进一步增加。由表1可见,2017年电子资源访问量是纸本图书外借量的22倍,2021年增至209倍,电子资源利用远超纸质资源。

从到馆情况看,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其他年份到馆量均超过100万人次,将纸本图书外借量与到馆量相比,可得出每次到馆外借图书量。2017年该值为0.17,即每人次到馆外借0.17本书,近五年该值呈缩小趋势,2021年仅为0.08。由此可以看出,读者依然喜欢到图书馆,但到馆借书需求减弱。因此,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是读者重要的需求之一。

2.2 读者群体阅读行为与特征分析

当年有借阅行为的读者数除以当年持证有效读者,即为有效读者占比。由图1可见,2012年,博士读者有借阅行为读者占比达到66.67%,远远高于硕士及本科读者。随着时间推移,博士读者有借阅行为读者占比逐年下滑,2017年出现拐点,之后连续三年相对保持稳定。硕士读者与本科读者呈现的趋势相近,硕士有效读者占比较大,2012—2015年这两个群体有效读者占比量呈增长趋势,2015年之后硕士群体逐渐趋于稳定,本科群体稳中有进,2019年占比仅低于硕士群体2.25%。2017—2019年硕士读者与博士读者有效读者占比接近,约稳定在37%。2020年,受疫情影响,三个群体的有效读者占比落到一个新的拐点。2021年,硕士读者回升最多,接近2019年的占比。从整体上看,硕士读者有效读者占比相对稳定,本科读者及博士读者则起伏较大。

图1 有借阅行为读者占比

从人均借阅情况看,2012—2021年,三类群体的有借阅行为读者人均外借册次总体表现相似。由图2可见,2012—2021年博士读者外借册次最多,硕士读者次之,本科读者最少。馆内最大可外借册数为50册,近十年,本科读者及硕士读者有借阅行为读者人均外借册次均达不到最大可外借册数的一半,而博士读者十年均值25.7册,也仅略超过一半。从线性趋势线看,三者均呈下滑趋势,博士读者下滑最快,硕士读者次之,本科读者则相对稳定。科研资源需求方面,纸质馆藏的作用逐年变小。

图2 有借阅行为读者人均借阅册次

2.3 读者群体阅读偏好分析

对本科、硕士、博士三类读者群体十年间年外借量前100的图书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清洗,发现三类群体外借偏好各不相同:本科读者最爱借阅I(文学)类的图书,其占比超过其他类之和的二倍,其次是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硕士读者借阅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最多,H(语言、文字)类和I(文学)类次之;博士读者借阅I(文学)类和K(历史、地理)类图书最多,其次是D(政治法律)类和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三类读者主要借阅文史类图书,理工类图书仅数理科学和化学类在本科读者中借阅较多。

从教学学习类与大众休闲类图书角度分析,本科读者借阅大众休闲类图书居多,占比近70%,其中,主要是小说、散文等文学类图书,硕士读者借阅大众休闲类图书仅占30%,博士读者主要借阅教学学习类图书,且每种图书的借阅量相对接近。本科读者与硕士读者的借阅交集在大众休闲类图书,硕士读者与博士读者的借阅交集在教学学习类图书,本科读者与博士读者未体现出借阅交集。

统计发现,十年外借总量排名前100的大众休闲类图书作家中,中国作家占57%(其中,现当代占49%、古代占8%),日本作家占7%,欧洲作家占22%,美洲作家占14%。国内作家如杨绛、张爱玲、余华、钱钟书,国外作家如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等,为读者们最喜爱的作家。

3 高校图书资源服务今后发展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一起,重塑社会生产生活的模式,疫情加速了高等教育方式的变革,带来诸多广泛而持续的影响[7]。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面临下调,馆藏发展政策面临挑战。高校不同群体的借阅方式受环境影响不断发生变化,阅读行为与阅读偏好因年龄、阅历、学历层次、学习目标等差异而不同。面对新形势,我们希望以数据驱动未来,找准大学生群体的迫切需求,同时尊重历史的发展进程,转变推广观念,提升阅读服务工作。对未来高校图书馆不同读者群体的图书资源服务工作方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数据驱动未来——用户画像

现阶段用以区分不同读者群体的用户数据主要是纸质文献的借阅、入馆数据等线下资源利用数据,线上资源利用数据因缺乏统一、可靠的统计规则及平台而无法分辨群体。根据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利用趋势,若要更全面地刻画用户,需掌握较为全面的用户数据。因而,掌握不同群体电子资源的利用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图书馆是智慧的图书馆,完整、多维度的用户数据将为详细刻画用户特征提供依据。目前,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应用还比较模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画像将越来越清晰。借助用户画像,图书馆除了可以对不同读者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推荐,还可以变成读者的贴身馆员,随时随地服务读者,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3.2 找准群体需求——阅读推广

三类读者群体是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有着不同的群体规模,不同的学历、年龄、学习目标,呈现出不同的阅读偏好。本科读者群体人数最多,借阅总量最大,但专业学习深度较浅,在课业学习之余,有余力扩宽学习的广度,更多地选择通过阅读大众休闲类图书来提高自身修养。硕士读者年龄稍长,是三类读者中有效读者占比最多的群体,他们既要深挖专业知识查阅专业图书,又兼顾大众文化提升阅读经典作品。博士读者则方向明确,扎根专业学习,所借图书基本用于学习研究。当前的阅读推广,面向的主要是本科群体,比如主题书展,分享的图书以大众休闲类图书居多;读书分享会、真人图书馆,能参与的也基本是本科群体。而不同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对于硕士、博士群体,可以结合学科服务,挖掘读者真正需要的资源。

3.3 纸质、电子资源协同发展——馆藏资源建设

根据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显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馆均值有所下降,纸质资源购置费呈现波动性持续降低态势[8]。然而,纸质图书仍然是考察图书馆的重要指标之一[9],在捉襟见肘的经费前,纸本馆藏的发展更需要专业性。与此同时,馆藏图书电子化不断进行,馆藏电子化全覆盖指日可待,弥补了线下借阅、复本量低等缺点。电子教学教参平台不断完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丰富且容易获取。纸质、电子资源协同发展,迈向新的平衡。

猜你喜欢
馆藏硕士纸质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