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遇 琦 白伟岚 翟 玮
LI Mingming YU Qi BAI Weilan* ZHAI Wei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China, 100120 )
当前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康养花园成为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对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从空间布局、种植景观、道路组织、康养疗愈、组织参与等方面总结国内外康复花园及社区花园的设计手法,探讨康养模式社区花园的设计特色和技术手段,以应对日益显著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厦门苏厝溪社区花园为例,借助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系统提出社区康养花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丰富性及需求性设计、交通及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植物景观的本土化选择、季相变化及疗愈功能设计、公众参与活动等。总结社区康养花园的设计要点及通过提升感官体验增加疗愈功能的设计方法,并在植物景观塑造上突出南亚热带特色。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适老化设计;园艺疗法;社区康养花园;感知体验
根据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至2020年末,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以上占13.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为应对老龄化这一现实,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健康老龄化”[1]方针,旨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其生理、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社区绿地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场所,更能促进邻里交流、亲近自然、改善不良情绪[2]。尤其对老年人而言,社区绿地是老年人最方便使用的户外空间。随着园林在康养疗愈方面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如何在社区绿地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休闲健身康养的需求,成为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一。康养花园正是将康体疗养功能与公共空间结合的有益尝试。
康养花园辅助健康疗愈及养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黄帝内经》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揭示了古人对健康养生与自然力量关系的探索。“阴阳五行”“四季养生”等养生哲学[3]也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实践中。而在西方,园艺疗法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期。古埃及的御医将在花园中散步作为药方为法老治疗疾病。到中世纪,拥有绿色、芳香、鸟鸣的修道院庭园成为了为病患提供康养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到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推动的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理论研究与实践再次推动了园林设计与康养理念的融合,提出了康复花园的指导性建设要点[4],并进一步拓展了康复花园的范畴,康复花园不仅服务于医疗机构的病患和工作人员,也逐步走进公共开放空间,布设在城市公共绿地、景区及专类园设计中,服务于更多受众。服务对象及功能的拓展完成了由康复花园到康养花园的转变。
当下,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社区更新在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整合碎片化空间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发迫切。2021年9月底,首批41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在上海建成,成为“居家养老”模式的新典范,这标志着社区康养模式进入实施层面。社区康养花园正是在此背景下走入人们的视线。社区康养花园是以满足社区养老需求为目的,以社区花园、小微绿地等碎片化绿地为空间载体,建设为具有康养疗愈功能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空间。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打造,社区康养花园能有效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减轻老年人的精神压力,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平衡,增强自我康复能力[5]。
目前中国对社区康养花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基于园艺疗法的园林景观项目实践较少,多出现在医疗机构的庭院设计中,或是以康养为宣传概念的大型森林浴场或植物园中[6],缺少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案例。在社区层面,针对老龄化人群的社区康养花园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主要从国内外典型康复花园案例中借鉴设计手法,与当下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力图总结社区康养花园的设计要点,探索社区适老化建设路径。
选取三个代表性案例(表1)进行研究,即美国俄勒冈州俄勒冈烧伤中心花园、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医疗保健中心花园及中国上海杨浦区社区创智农园,以“康复+养生+全龄友好”为主要出发点,以构建自然、安全且可持续运维的社区共享空间为目标,分别从空间布局、种植设计、道路设计、康养疗愈功能以及使用者体验互动等方面阐述康养花园的设计要点。
表1 研究案例基本情况一览表Tab.1 Summary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ases
社区康养花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空间类型,而是呈现多样性特征。空间类型可根据其开放或私密程度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半开敞半围合空间,保障整体空间的开合有致。在场地布局方面,则需要依据场地与服务人群位置、周边设施位置的关系,以及居民的活动需求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多主题、多功能的场地空间,使社区居民可以自主选择适宜的休憩、活动、交流场所。每个主题区间彼此分割,又互有联系。在空间类型及功能布局确定的基础上,对不同场地空间进行特性化、美观化及舒适性的设计。部分场地空间通过设置可移动服务设施来增进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以此增加场地的灵活性及人与场地、人与人的互动性。通过对案例空间设计要点及内容的总结(表2),用以指导社区康养花园在空间类型、空间布局及空间内容三个层次上的设计。
表2 研究案例空间设计要点总结[4,7-9]Tab.2 Summary of key points of space design of the cases[4,7-9]
社区康养花园种植设计整体以“自然体验”为主要基调,让体验者暂时逃离生活压力或康复治疗带来的紧张气氛,融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场地内丰富的种植设计,提供多主题、多维度的景观体验。在树种选择上,需要考虑到花型、树皮、叶色、株型、芳香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俄勒冈烧伤中心花园中,除了地面种植床外,环绕主体花园还设置几个大型花钵种植蔬菜和草药,这些花钵为使用轮椅或步行辅助器的患者观赏植物提供了便利(表3)。
表3 研究案例种植设计特点总结[4,7,10]Tab.3 Summary of road design measures for the cases[4,7,10]
道路主要围绕无障碍通行和引导性进行设计。无障碍设计是康养花园的基本要求,道路设计首先要考虑满足轮椅通行的宽度和坡度。其次,考虑到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老化而产生腿脚不便、膝盖易受损等问题,应在适当的地方增加扶手,增加路面防滑措施等,以增加老年人在场地中的安全感。例如在坡度大于1∶8的道路旁、台阶处以及休息座椅上增加高度适宜的扶手。道路设计中还应通过合理的线路规划、路面铺装和竖向设计保障通行的引导性、便利性和可达性[5,11]。此外,在道路照明设计上,应考虑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视力下降问题,照明既不能太亮又不能太暗。以上述案例为例,道路设计措施总结参见表4。
表4 研究案例道路设计措施总结Tab.4 Summary of road design measures for the cases
康养疗愈功能主要利用感官“多重体验”来达到辅助生理、心理和精神的治疗[11-12],包括对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的感管体验的引导。其方式主要是利用本土化种植、丰富的颜色、自然界的声音等要素,通过感官刺激改善老年人因高龄老化、疾病或精神问题而导致的感知能力下降的情况。康养花园通过提供亲近自然的园艺活动和各类互动活动增进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联系,舒缓心理压力,改善消极情绪(表5,表6)。
表5 场地内色彩对人生理作用分析[13-15]Tab.5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color on human physiology in the field[13-15]
表6 研究案例康养疗愈功能设计要点及特色总结[4,7,10]Tab.6 Summary of the main poi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 design of recuperation and healing of the studied cases[4,7,10]
交流、互动及娱乐可以缓解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改善消极情绪,而老年人更需要通过交流、互动来缓解孤独感及衰老感。社区康养花园可以作为周边居民交往互动的活动空间,通过组织多种活动让更多居民参与花园建设与维护。例如纽约“字母城”社区花园由社区成员组成自治委员会进行管理,会员们负责播种、施肥、清理花园和值班等工作,有兴趣的义工和儿童也可帮忙浇水、除草或清理步道[16]。上海创智农园的社区花园通过构建网上社区共建群、线下发布、网络社群等方式,组织开展丰富的种植、采摘、讲座、沙龙活动,提升居民互动及参与感,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生理、心理问题[10]。
综上所述,社区康养花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服务社区内的各年龄段居民,尤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处有康养功能的户外活动空间。通过舒适的空间布局、无障碍的道路设计、亲近自然的“感官”体验,以及公众参与和互动体验,达到提高生活品质,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对于老年群体具有显著的疗愈和养生功效[17-18]。
苏厝溪社区花园设计是对具有养生功能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的一次探索。该项目位于厦门市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区南部,地处苏厝溪西岸滨水绿地中部,属于南亚热带地区,占地面积0.81 hm²。项目用地北侧为居住用地,服务可辐射周边直径2 km范围内的居民区,是同翔高新区康养模式社区花园示范项目(图1)。项目选址在苏厝溪50年一遇洪水位线之上,用地平坦,北侧紧邻停车场和城市支路,交通便捷。向东可远眺滨湖湿地及河道景观,视线开敞,景观优美。
图1 苏厝溪社区花园平面图Fig.1 Master plan of Sucuoxi Community Garden
2.2.1 场地布局多层次、多空间
苏厝溪社区花园设计场地以多层次多空间布局为主,让居民自主选择适宜的休憩空间。场地设计三种活动空间:个人观景空间、人与人社交空间以及多人活动空间,并根据各空间的使用功能设置设施的疏密间距(表7,图2)。
图2 活动空间分布图Fig.2 Activity space distribution map
表7 各类型社会活动距离Tab.7 Distance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activities
基于人与人交往距离的研究,场地内活动及休憩空间均采用Φ>3.6 m的半开敞空间,保证场地景观视线的渗透性。空间内座椅布局采用多点式分布形式,且每个座椅区为1.8~3.6 m的内向围合式座椅组合。设计满足人与人间的社交空间距离,既不会显得疏离,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2.2.2 道路设计便捷安全
康养花园道路以无障碍设计为基本原则,以顺畅的流线、适宜的宽度、平坦且具有指引性的铺装为主要的设计要求,以此保障游客通行的安全性和游览体验的舒适性。局部路面高程适当起伏,可辅助锻炼行走能力,并增加空间趣味性。路边增设扶手设施,便于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
场地内步行路应满足轮椅可通行的宽度和坡度。康养花园主要步道应考虑到使用者行动缓慢,随时需要停留、休息以及观景的需求,建议道路设置为2.5 m宽。花园小径主要考虑到常见轮椅的宽度并同时允许一人通过,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2 m,并在路侧设置用以错车停靠的凹型小空间。若考虑双向轮椅通行需要,则最小宽度为1.8 m。步行路纵坡不宜大于2.5%,有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2.3 “感知”体验引导花园功能
场地和道路设计奠定了康养花园设计的基底,通过功能性植入来突显康养花园的主题。苏厝溪社区花园突出“感官”体验设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激发人体机能,改善不良的身体状态,辅助生理、心理和精神的治疗[8]。其机制模式如图3,主题分区见图4。
图3 康养模式社区花园“感知”作用机制模式图Fig.3 Model diagram of "perception" ac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y garden under the health care model
图4 苏厝溪社区花园主题分区图Fig.4 Theme area of Sucuoxi Community Garden
(1)以色彩及形态辅助视觉感官体验。苏厝溪社区花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选取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植物进行植物色调、形态的搭配和设计,丰富花园的视觉体验。全园色彩设计分为暖色调区域和冷色调区域。暖色调主要使用在阳光花园、视觉园及种植花园中,给人积极向上、温暖的感觉,对心理消极、孤独的居民具有改善的效果。在场地中运用暖色营造一个舒适热情的沟通氛围。而冷色调区域分布在感官体验花园、草坪区域,可以使游客平息内心的烦躁之感。同时私密或开敞空间则通过冷色调打造安静的氛围[5,14-15]。
苏厝溪社区花园植物景观设计针对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和植物观赏特点,合理搭配常绿植物、阔叶植物及色彩鲜艳的四季花卉,营造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活动空间和氛围,充分发挥南亚热带植物花期长、种类多的特点,给予使用者丰富的视觉感官体验。主要赏花植物及花期详见图5。
图5 苏厝溪社区花园主要赏花植物及花期Fig.5 Main ornamental plants and flowering period of Sucuoxi Community Garden
(2)以隔离噪音、声景设计来提升听觉体验。安静的环境可以改善人的心情和思维,因此在设计上考虑隔离外围噪音干扰,并有效降低相邻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花园设计中采用“高大且树冠浓密的乔木+灌木”高低配合的群落形式,并通过植物围合出半封闭空间及运动空间,既能隔绝外界带来的噪音干扰,又丰富了植被的层次感,形成立体的视觉效果。场地内减噪植物选择详见表8。但隔离噪音不等于没有声音,运用自然界原有的音效来塑造景观的背景音,即声景设计,以此来减缓负面情绪,提高积极效益[15,19]。声景设计应用详见表9。
表8 场地内减噪植物选择Tab.8 Selection of noise reduction plants in the site
表9 声景设计应用及分布Tab.9 App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oundscape design
(3)以植物芳香打造嗅觉体验。嗅觉体验主要通过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以及植物自身挥发出对人体有积极影响的气味来改变周围环境,满足居民、患者及游客对健康舒适环境的需求,进一步传播健康生活的生态园艺理念[20-21],主要运用在林阴疗养区及感官体验花园(表10)。
表10 植物康养作用一览表Tab.10 List of plant and health functions
2.2.4 社区参与性活动
研究表明,多数老年居民在园艺种植活动中通过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有效缓解和改善消极情绪,适当的体力活动也有助于老年人提高身体活力。因此在场地中设置种植花园,并联合社区开展可参与性的植物栽植活动,通过肌肤与外形优美且有质感纹路的植物触碰,加之日复一日对生命体的培养和呵护,可使参与者心情愉悦并产生满足感。种植花园中,部分种植池设置为700 cm高,让弯腰困难的老年人也可以体验园艺活动的乐趣。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健康宜居愈加关注,景观设计应积极回应公众对生理健康、心理引导、精神充实的需求。社区康养花园的建设融合了景观设计、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尝试,其营建也从单一的辅助医院治疗、康养疗养模式,逐步走向大众,走向景观自然化、空间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之路。在社会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康养花园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必将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医院、疗养院、养老院、小区绿地和公园绿地的建设中。社区康养花园面向社区居民,既能较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疗愈及城市亚健康人群的康养需求,又通过亲近自然的园艺活动促进科普教育,拉近社区邻里关系,加强社区凝聚力。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深入探讨从景观设计层面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途径,进而推动全龄友好社区的建设,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注:文中图表中图5由邹舟绘制,其余为作者自摄/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