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从“怎么思”到“怎么政”

2022-11-17 23:28包万平王蓓张梨梨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包万平 王蓓 张梨梨 青海师范大学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的创新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对课程思政,怎么思考和认识,以及如何落地和实践还认识不清楚,为此有必要对课程思政实施从“怎么思”到“怎么政”进行专门讨论。

怎么思:课程思政探索

课程最早的时候意为“跑道”,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通道,后来根据这个词源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在学校环境中实施和开展的一种教育计划,学校借此手段和媒介,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外在看课程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载体,在内在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所以课程既是一种预设计划、方向和目标的整体设计,同时又是一种在具体的框架和通道中展开和实施的过程。课程思政简单理解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所以,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是以各个学科课程为载体,挖掘并提炼各个课程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的进行中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让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课程思政不仅仅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思想育人,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课程思政包括三个向度。

第一,在目标向度上知识掌握与思想提升相统一。课程是按照社会意志经过科学逻辑选择和组织起来先验的知识,之所以将经过选择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是因为这些知识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课程的划分也越来越细,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更加注重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从而忽视了蕴含其中的价值信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传授和价值信仰的对立,弱化了课程育人和对学生思想引领的作用。为此实施课程思政就要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价值引领和精神形塑,做到目标价值的统一。

第二,在内容向度上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而做到课程育人。在内容融合方面要避免两个方面,首先是把思政元素单向度地切入专业课程,从而形成一种简单依附关系;其次是把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深度融合变成表面联系。两者的融合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作用的协同与平衡,彼此之间既有思想上的价值契合,又有知识上的逻辑关联。所以,课程思政在内容选择上,要以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思想升华有机融合为最终目标,从而有效处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课程思政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知识融入专业课程,只有这样,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才能做到知识掌握和思想提升的有机结合。

第三,在方法向度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协调。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而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理念、核心价值等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在自我价值建构中发生思想意识的变化,这是一种显性的教育过程,当然它和单纯的知识“灌输”有着根本区别,因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把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思政内容巧妙附着在传统的知识上,最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达学生心底,而这又是一种隐性教育过程。换言之,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在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形中完成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教育。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思政价值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价值的主体,两者以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为客体,在彼此的主体交往与互动中完成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融,因此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

怎么政:课程思政改进措施

在新形势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需要做以下方面的改进。

第一,坚持协同融合同向同行。从课程目标而言,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当齐头并进、同向同行。首先,科学创设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良性互动模式,包括形成课程育人的共同目标、隐性资源的联合开发、教学内容的深度设计,两者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也有助于为不同课程提供有关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支撑。其次,重视“大课堂”和“小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高校要把握当下高校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中的教育功能,同时深入挖掘思政小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课程实际出发推进社会课程思政,深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在“大课堂”中绽放光彩,成长成才。最后,优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整体推进路径。整体性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从分散性向集中性、从碎片化向整合化方向迈进,促进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课程思政价值理念,心怀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促进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课程思政需要有机统整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在做好内容融合的基础上,谋划好两者融合的路径和渠道。就内容而言,专业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的载体,在融合过程中以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以思政要素内容为辅助,两者的关系好比炖汤与放盐,若以盐为主加水,这叫盐水而不叫汤;若以汤为主,放适量的食盐便可,如果此时食盐放得过多的话,这个汤也没法食用。所以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在融合的过程中不能颠倒主次。就途径而言,考虑好专业课程内容、思政要素与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连接与交叉,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获取理解世界的手段;学会做事,用自己的双手开展创造;学会共处,能够和他人及环境协作与相处;学会做人,这是前文“学会”的基础和成果。当然了,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在主导课程内容和思政要素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和价值。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因而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师生双方需要在平等、协商和互动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

第三,完善教育者先受教育及评价机制。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教师的思政素养,包括价值观念、精神理想等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因而要做到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首先,教育者接受教育。实践中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的内化,从而完成知、情、意、行的思政循环。其次,高校要致力于帮助教师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开放的课程思政分享平台。在有相同意愿下的“德育共同体”中,组织各类教师开展经验分享交流、共同研讨备课,不断拓展各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为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使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不断提升,要细化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在实施不同课程思政评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评价主体,要体现出不同的评价维度和评价视角。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