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张文 黄巍
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笔者以郑州市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及建议。
郑州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起步期(1999—2010 年)。1999 年,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为拓宽樱桃销路举办了第一届“樱桃节”,休闲农业的序幕从此拉开,起步期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以农家乐为主,大部分由农民自发,休闲农业的布局无序、同质化严重。二是蓬勃发展期(2011—2018 年)。2011 年底,郑州市成立休闲农业管理办公室,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休闲农业的建设类型更加丰富、建设秩序更加规范、经营主体更加有实力、休闲功能更加多元。三是短暂低谷期(2019—2021 年)。2018 年底,为加强耕地保护,农业农村部联合自然资源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违规“大棚房”清理整治专项行动,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出现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经营范围收缩的局面,2020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雪上加霜,休闲农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短暂低谷期。
为提振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信心,2012—2015年,郑州市财政共列出5 412.5 万元的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
郑州市于2012 年组织成立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协会,为全市休闲农业企业之间交流经验、推广宣传、传播信息提供平台。
从2013 年起,郑州市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连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活动,按照企业申报、现场验收、专家核议、网上公示等环节开展星级评定工作。
2012 年,郑州市休闲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郑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最终未能通过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所规划的内容也未能融入郑州市总体规划中。行业顶层规划缺失,导致行业发展缺乏精准定位、县域发展缺乏方向指引、产业发展缺乏清晰路径。
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供应休闲农业的血脉不畅,提供给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空间。休闲农业的资金困局既受到政策支撑不足的影响,又受到产业发展特点的限制,导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成本高。
郑州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或个体工商户,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服务意识。人才缺失造成经营主体从产品生产管控到产品研发包装,再到产品运营维护缺乏创新创意,因而无法引发市场的关注和消费者兴趣。
尽管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的宣传营销,但是政府部门的宣传范围会更广、宣传效果会更佳。近年,郑州市通过开设电台、电视台专栏,搭建“郑州市休闲农业”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及传统媒体渠道对休闲农业进行了充分的宣传,但其知名度、美誉度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相匹配。
郑州市应因地制宜地编制发展规划,在扛稳“粮食生产”这个重任的政治担当前提下,统筹农业主管部门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一村一品”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等核心要素,形成郑州市行业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促进经营主体标准化、规模化。
郑州市应突出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尽早落实星级企业以奖代补措施,树立行业发展典型,鼓励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转型升级;支持市级农业投资担保机构针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担保方式,鼓励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扩大信贷额度,加大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队伍,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人才支撑。一方面,可出台政策激励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乡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主创业。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主体开展培训,进行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增进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增强运用媒体传播水平,引导协会组织、经营主体合理利用全媒体传播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工作,确保有效性。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渠道,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郑州市休闲农业工作,树立“走进乡村 寻梦田园”区域形象品牌。
休闲农业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潜力无限。笔者由衷地希望所提的建议能够给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