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王倩
春季随着气温回暖,棚室栽培蔬菜的多种病害也趋重发生。尤以灰霉病为甚,导致棚室茄瓜(果)类蔬菜烂果、死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种植效益。
入春后如果阴天较多,气温较低,灰霉病发生较重。1 月是灰霉病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2 月中下旬至4 月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时段。主要为害茄瓜类蔬菜的幼嫩果实,可使其快速变软、萎缩和腐烂,果实表面则密布灰色霉层。如幼果染病后未脱落,则会蔓延至植株茎部,使其发生腐烂。因此,茄科类蔬菜的花果期既是灰霉病发生危害高峰期,又是药剂防治保护的关键时期。
一般情况下,番茄、黄瓜、茄子受灰霉病危害最为严重。
番茄、茄子和黄瓜等蔬菜感染灰霉病后,主要表现为:植株的嫩梢和幼叶发生枯萎甚至死亡,果实出现霉烂和脱落,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调研显示,不少棚室的黄瓜当幼瓜长到1~2 cm、番茄果实长到核桃大小时罹受灰霉病最严重,一般可减产20%~30%。如果防治不力,可能导致整棚拔秧改种,严重影响种植效益。
目前,温室种植蔬菜多用双膜覆盖,导致白天膜内湿度达80%,夜间湿度更高,达90%。试验表明,栽培茄瓜(果)类蔬菜的棚室,如果环境湿度≥ 75%且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灰霉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就会发生和流行。如果棚室内的昼夜温差较大且低温时间持续较长,病害的发生程度也相应加重。此外,外界温度直接影响棚室的放风时间,若外界温度较低,菜农为了保证棚内温度,不得不缩短放风时间,甚至不放风,导致棚内的湿度较高,为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调研发现,不少菜农对茄瓜类蔬菜灰霉病的发病环境、发病症状及发病特点认识不足,对应的防治措施和药剂的施用方法不够熟悉,实际防治时往往和霜霉病等病害相混淆,习惯选用常用的甲霜灵、杀毒矾、代森锰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由于不能对“病”下药,尽管施药较多,但防治效果却不理想。
改进灌溉技术,降低棚内湿度是防治灰霉病发生的基础工作。因此,在蔬菜苗期要注意控制棚室温度。蔬菜定植后,灌溉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既节约用水又能控制棚室湿度。中午时分,如果棚内温度达到25~30℃时,要马上放风降温,使棚室温度降到25℃以下,棚室湿度降到70%左右。
还要注意的是,当幼果(瓜)长到1~2 cm 时,要及时摘除幼果(瓜)上残留的花瓣、花托和柱头,也能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健壮的蔬菜植株感染灰霉病较轻,反之亦然。因此,入春后,要加强棚室蔬菜管理,注重养根护叶,科学运筹水肥。尤其要注意调节好茄瓜类蔬菜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培育健壮的蔬菜植株,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其抗病能力。
防治蔬菜病害,必须做到对“病”施药。防治前提是正确识别病症,只有分辨清楚病症,才能选对药物,保证防治效果。同时,还必须做到适期用药,茄瓜类蔬菜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另外,春季棚室温度渐高,此期的病害多易在高湿条件下发生,其蔓延速度较快,往往很短时间内就会暴发流行,若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入春后对棚菜的管理必须科学精细,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将损失降到最低。
防治实践证明,以下四类杀菌剂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一类是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第二类是甲基酰胺类和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如腐霉利、异菌脲等;第三类是氨基甲酸酯及其复配剂,如多霉灵、乙霉威和硫菌霉威等;第四类则是抗菌素类杀菌剂,如多抗霉素、抗霉菌素120、武夷霉素、特立克等。
在高湿环境下易诱发灰霉病。因此,必须适度控制棚内湿度,作为预防灰霉病的基础性措施。在此基础上,施用药物最好选用烟熏剂,尽量少用或不用喷雾防治方式。必须使用喷雾时,建议最好使用0.7~1.0 mm 的喷水片,因其较常规的1.3 mm 的喷水片药液雾滴更细,黏着力也更好,蔬菜植株接触的药液就相应较多,防治效果也更好。每667 m2棚菜推荐用水量为30~40 kg。可在茄瓜(果)类蔬菜花果期连续施药3~4 次,间隔期为7 d。但要注意的是,为了延缓灰霉病抗药性、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好不同的药剂交替轮换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