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敬涛
(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延续与递进关系。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了社会主义信仰缺失、优秀传统文化流失、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和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在广大农村牧区尤为明显。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社区的,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应运而生。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意见》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发挥好县一级的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以试点工作的实际成效,更好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以广大的农村牧区为依托,将40个旗县区纳入国家级、自治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范围,并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不断探索中求实创新。
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成功经验和对策研究等方面,而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论内涵与明确定义,则研究成果寥寥。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对策研究方面,郑鹏飞(2020)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重点要在对中央精神的把握上、整合盘活阵地资源、打造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精准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确保实践成果、强化组织保障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往实里做、往深里走。[1]任挺、刘小琦(2020)认为群众需求和群众满意度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的载体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实现教育大众的目标,因此,应从人才、教材、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2]夏劲松同样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员同志在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社区“五老人员”、各行业的专业技术志愿者协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壮大志愿者队伍。[3]
学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内涵和发挥作用的研究集中于乡村振兴领域。李康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对于乡村振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章寿荣和程俊杰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准化建设:理论本质与实现路径》一文中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论本质是其对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和人的现代化目标。[5]张晨霞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拆分开来理解,她通过细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个小概念对整体概念进行了总结。[6]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定义为: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以实践中心为活动载体,开展实践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思想理论、宣讲方针政策、培育核心价值观、丰富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从理论内涵讲,延续了过去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工作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层次又有所升华,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契合时代形势,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理论优势,积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过程中,推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得以彰显。
社会工作一词起源于西方社会,与之相关的价值理念也受西方影响颇多。马波(2015)认为,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起源有三:一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二是古罗马重视律法的法制精神,三是基督教文化中平等博爱的精神。[7]这几种价值理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也影响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谈起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其内容定义必然会讨论到巴利特、戈登、比斯台克、泰彻等学者,以及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概括等。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归纳为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真诚待人和守信。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定义的社会工作的道德准则包含六点,即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实、能力。这六点准则被历代社会工作者信奉为核心价值。日本社会福祉协会定义了社会工作价值,包括对人的尊重、社会正义、贡献、诚实、专业的力量。
西方话语体系下,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都是围绕人权、法制、平等衍生出来的。由于中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差异,中国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与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上。[8]我国学界默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提升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与尊重,新时代文明实践是践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崭新阵地。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更强调实践性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干预。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社会工作的研究并非只是为了做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了建构理论而建构理论,而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古学斌(2013)认为,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会有非常浓厚的价值介入取向,所以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最好采用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这种方法无论理念、知识论还是操作方法,都与社会工作相匹配。[9]行动研究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探索本项研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发现哪些做法符合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是我们开展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所有工作都着眼于“实践”二字。在内蒙古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既关注了个人需求也兼顾了社会发展。在关注个人问题时,能够意识到个人所代表的群体的需要,如关注到农村独居老人群体、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在兼顾社会发展时,能够有效地把社会法治宣传工作、社区治理工作等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速度加快,我国独居老人数量迅速增加。在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造成独居最主要的因素是子女与伴侣的缺失,获得情感来源的主要支撑体系断裂,让独居老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长期独居不仅容易引起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还可能会产生“独居死”现象。
独居老人问题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比较普遍。2018年以来,固阳县陆续在6个镇的政府所在地、较大的人口聚集区,建成了辐射全县的17所较高标准的文明实践站所,创新了一种全新的志愿服务模式——“拉话话”志愿服务。全县一共成立79支“拉话话”志愿服务队,主要由各行政村妇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组成。志愿服务队格外关注农村地区老人实际生活面临的问题,独居老人的问题是重中之重。如固阳县李四壕行政村的王奶奶因丈夫与儿子接连去世而成了独居老人,当地的“拉话话”志愿服务队成立后,以高队长为首的志愿者们对类似王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开展了帮扶工作。志愿者评估了王奶奶的需求后,决定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给予王奶奶以支持与陪伴。通过深入王奶奶家庭,主动倾听王奶奶需求,志愿者为王奶奶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长期的帮扶工作使志愿者与王奶奶建立了信任关系,王奶奶逐渐从丧夫丧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在志愿服务队的影响下,村里的邻居们不时地会到王奶奶家里转一转,也会帮助王奶奶解决遇到的困难。
“拉话话”志愿服务队的名字源于固阳县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寓意就是回应需求。在王奶奶的案例中,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回应需要”的价值理念。在“唠家常”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回应了服务对象关于情感的需求。案例中志愿服务队的高队长,尽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但会以“接纳”“倾听”“尊重”等原则,认真回应王奶奶的情感诉求。从这些很微观的行动层面,体现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运用。
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逐步集中,许多牧区孩子需要离开父母住校读书,成为不少留守流动儿童。为帮助这些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地妇联创造性地将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与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周末妈妈”活动。该项活动按照自主双向选择的原则,推动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儿童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具体工作时,以帮扶对子自主活动为主,以妇联每年组织的大型亲子活动作为必要补充。妇联不定期地对自主活动进行指导、回访,但不硬性规定自主活动的形式、内容及频次,给予志愿者充分的自主性。如家住牧区的小达因教育资源集中,独自在集中办学的学校住校读书,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流动”使小达在生活学习方面存在许多困难,甚至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周末妈妈”高女士与小达相互结对后,小达的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两年多的相处,曾经不善言谈、缺乏安全感的小达与高女士、高女士的家人关系很亲密,甚至会在母亲节主动为高女士送上节日祝福。如今,小达已顺利升入高中,两家人关系愈加密切。
这种针对特殊地区留守流动儿童开展的一对一、点对点的志愿服务,创新了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高女士作为“周末妈妈”,完全履行了志愿者的责任,对待留守流动儿童小达,不仅做到了完全接纳,而且十分照顾小达的情绪感受,尊重小达的建议,在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了完全信任关系。小达也逐渐把自己当作高女士家庭的一员。这个案例中的高女士作为志愿者,通过行动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即接纳和尊重。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
包头市九原区作为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九原区司法局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相容相促,重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容、阵地、活动、队伍上融入法治元素、法治精神,广泛开展法治文明实践活动,使群众法治素养、思想觉悟、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增强了普法依法治理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如九原区司法局作为行政机关,积极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赋予的责任,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十分注重辖区内的法律宣传。九原区司法局在众多节日节点开展“讲法治、讲文明、讲政策、讲案例”等普法活动,还将法治文化创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创作,编排具有九原地区特色的文化作品。同时,九原区重视志愿队伍建设,积极组建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成立普法讲师团,培育了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深入工厂企业、机关单位、社区小区、医院学校、田间地头等地区开展常态化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活动。特别是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抽调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担任拆迁法律顾问,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案件百余起。
九原区司法局承担了上级赋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后,拓宽了工作思路,创新了工作方法,把法律宣讲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推动普法工作深入群众,做到了群众在哪里,普法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九原区司法局抽调的民事调解员担任拆迁法律顾问,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棚户区改造的进程,还缓和了居民矛盾,调节了拆迁纠纷。因此,九原区司法局组建的普法讲师团和民事调解员,集中体现了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延伸与治理基本单元,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0],这为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即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应以公共治理生活为载体,以承担治理责任为前提,通过自觉履行社区治理责任参与社区治理,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构建起社区群众美好生活共同体。[11]社区(co mmunity)是一种共同体,这种地缘关系构成了较强的同质性,也使社区居民天然构成“责任共同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承担社区责任,社区治理共同体才能真正形成。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探索了一种群众评理议事机制,这本质上是一种社区治理模式。下面是察右中旗的具体做法。
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解决信访、法律接访受理形式单一,群众矛盾法律诉讼程序繁琐的问题,察右中旗在城镇社区招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部门退休人员和社区居民群众代表共56人组建了群众评理议事队伍,形成了村民议事机制。群众评理议事队伍本着协同、自治、自律、互助的观念,在社区内通过拓宽接访渠道,以非诉讼的方式,打造评理议事“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矛盾调解体系。在具体调节的过程中,以集体会议现场评议和上门调解即时评议两种形式开展,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把诉讼的矛盾化解到最低。对于城镇村民、农牧区群众采取“常规事项立即议,一般事项定期议,重大事项联席议”的方式,突出评理说事重点,将不同诉求、不同问题分门别类,把“问题晒在阳光下”,把“心结摊在桌面上”。
群众评理议事队伍的组建,使社区内形成了“群众就是调解员,有事大家说,有理公开评”的良好局面,把矛盾纠纷努力化解在基层。
而社区居民参与居民间的纠纷评理,也有助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群众评理议事是社区治理模式的先进探索,更是责任共同体的突出表现。群众评理议事队伍涉及社区工作方面的内容,推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和社会工作的目标相一致。回归到本案例里,集中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
结合前文案例,我们认识到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可行性较强,下一步应优化社会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一是丰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内核。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因此,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二是加快社会工作法治化进程。社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重心在基层,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从行业规范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无健全的法律法规为社会工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无疑能够加快社会工作法制化进程。三是将社会工作有机地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在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中,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