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概况

2022-11-17 04:54宋罗娜侯军岐
中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种业新品种

祝 静 宋罗娜 侯军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种子是保障农产品持续高产的基础,优良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单产具有高贡献率,比如发达国家优良种子的贡献率可达50%~60%,我国约为45%,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等手段垄断相关基因资源和生物育种技术,拥有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抢先占领了种业市场。可以说,全球种业市场的竞争是以种业知识产权的竞争为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1 种业知识产权申请现状知识产权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屏障,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征能够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进行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新品种权以及地理标志等[3]。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方面,2019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过5000件,超过了农业农村部开放新品种权以来申请数量的总和,并且我国连续3年的年度申请量居世界首位[4]。截至2020年10 月,我国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总量高达3.9 万件,总授权量已达1.5 万件[5],并且相关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6]。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截至2020年11 月底,832 个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中,已有60%以上的地方都拥有地理标志[7]。截至2020年底,我国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高达2391 个,累计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高达6085 件[8]。

1.2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现状我国种业不断向市场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高度重视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阶段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为主,以有关司法解释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植物新品种权通过《种子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得到有效保护;植物品种的相关功能基因和生产方法等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种子来源及商业声誉得到了地理标志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保护;为打击伪劣种子等农资制假售假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注册商标罪等多个罪名[9]。

1.3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现状从实践方面看,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粮食增产丰收。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测试及标准体系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与最新修订版《种子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日益健全,推动了我国种业育种创新。当前我国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品种中,保护品种占七成以上,推广面积居前10 位的品种中,保护品种占八成。郑单958、济麦22 等大量自主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不断更新迭代,为国家粮食节本、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近几年来,我国种业侵权事件显著增加,人们对仿冒仿制等乱象反响强烈。2016-2020年关于植物新品种纠纷的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 件,其中侵权的案件就超八成。目前,修饰性、模仿性为主的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品种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10]。这样下去必然会破坏我国种业创新环境,影响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现行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对新品种的定义较为狭窄,对知识产权种业原始创新品种缺乏保护,新品种审批效率较低,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有限,导致维权很难,再加上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不到位,存在多头管理、操作规范比较缺乏等问题,未能有效地激励种业原始育种投资。同时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我国种业的发展。

2.3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有待规范目前我国种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依然存在销售伪劣种子、销售伪劣农产品、侵权易、维权难等现实情况。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也需要加强和完善。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因其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种业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而我国涉及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少。

2.4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目前很多种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重论文不重专利的情况,只关注创新育种和销售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再加上较高的维权成本且侵权赔偿数额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很多优异种质资源被国外申请专利,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使我国种子企业蒙受损失,种业发展受制于人。

3 促进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 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手段面对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从信息诊断、申请与保护、转让与收益分配等环节对种业知识产权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加大违法行政处罚力度,加强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有效遏制恶意、群体、重复侵权;完善专利、商标侵权判断标准;通过对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积极引导种业企业对制种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和育种成果等进行保护,广泛使用知识产权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过程,培育种业品牌优势。

3.2 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种业新品种的定义,加强对种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品种保护;提高种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新品种审批效率,有效衔接种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健全关于种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执法队伍的技术手段;加快种业知识产权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与种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质量,把培育高附加值专利融入到种业创新的全过程,培育高价值和高附加值的种业专利,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3.3 完善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首先,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研究,通过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引进专业性人才逐步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基础法律;其次,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保护制度;最后,建立健全司法保护体系,综合司法、行政和自我保护的手段,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3.4 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我国种业知识产权发展时,通过大力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章制度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强种业科研机构及种子企业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合作,特别是要增加鉴定检测机构,降低企业的维权难度,缩短维权时间;更好地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提升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和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赔偿数额,调动企业维权的积极性,使种业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作为我国战略性和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种业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且维持农产品有效供给。而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以植物新品种权和地理标志商标为主的种业知识产权的快速发展,保护方式和手段、保护制度、保护法律、保护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创新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手段、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我国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措施促进种业发展,在积极推动种业创新的同时,增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保护,有效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种业新品种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晋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
种业振兴,山西打出组合拳——访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军
看禾选种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保护意识下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新品种信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