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辉
(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奎屯 833200)
影响新疆棉花种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续性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配套专业化的服务不到位、产品同质化多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新疆棉花种业研发创新的主力军还是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严重匮乏[1],如何走出一条种子企业的商业化育种之路,成为当下每个种子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棉种业)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公司棉花商业化育种的总体目标。为了适应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满足当代新型农民的种植需求,锦棉种业积极整合现有的研发人员、技术和设备,顺应市场的发展,联动“产学研”单位和公司其他相关部门,在统一的育种目标下,制定行动方案和各节点目标,通过组建特色棉花新品种测试体系,不断完善种业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给公司研发创新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
锦棉种业是按照国家种子产业发展战略,围绕育种能力强、生产体系完善、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目标所组建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股份制企业,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上市资源库后备一类企业。锦棉种业聘请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以下简称七师)育种家李家胜为首席研发专家,与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河北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开展了棉种“产学研”选育合作,商业化育种模式已初步形成;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约300 万元,建立了种子研发基地,承担了国家、自治区品种审定品比试验,建立了棉花生态试验基地,建立了种子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公司拥有2 个良种籽棉加工厂,实现了生产、加工、入库、经销信息全程可追溯;公司组成科技服务团队,为经营区域内广大农户举办种植管理培训,送科技服务入户,技术扶贫,一站式解决农户种植管理中的疑难问题。
2.1 制定市场化育种研发目标
2.1.1 健全销售网络市场调研及完善种植户需求反馈体系锦棉种业现有七师内农业技术服务驿站7个,基本覆盖七师各团场;师外农资授权店十几家,覆盖乌苏、石河子、呼图壁等地。调研内容:一是了解当地棉花政策,是否有“优质优价”政策补贴,是否有“一主两辅”推荐政策、推荐品种特征特性;二是调研纺织厂,了解其纺纱需求,考察现有皮棉质量是否满足其需求,还缺什么;三是调研棉花加工厂,了解皮棉质量水平范围;四是调研当地各农资店主推品种的特征特性,主要看其生育期、品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五是调研当地种植大户近几年对品种的选择条件及以后选择品种的要求;六是收集当地农户购种需求,了解其近几年种植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表现。
2.1.2 公司首席专家及其他专家综合论证确定育种目标一是公司组建商业化科研育种专家决策团队。以首席专家李家胜为核心育种目标制定人,公司领导、“产学研”单位育种专家和公司科研、经营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育种目标制定参与人。二是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公司销售网络市场调研及种植户需求反馈,制定3~5 年育种目标。
2.2 组织“产学研”合作单位种质资源田间鉴定,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单位根据公司育种目标及合作协议有目的性地选择其自有的种质资源库棉花品种或品系,全权交于公司,由公司组织人员按材料类别有序分片式种植在棉花育种试验地,同时公司也会收集近几年主推品种材料作为增补种质资源,不断扩充种质资源材料。各合作单位可根据自我需要在充分考察该种质资源生育期、品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选配大量杂交组合。
2.3 组建棉花新品种测试体系,开展自主品比鉴定试验以公司为主体组建棉花新品种测试体系机构,试验基地位于130 团生态试验站和131 团育种基地。具体步骤如下。
2.3.1 建立测试体系试错机制,全面系统认识评价新品种比如判断一个新品种生育期的界限问题,要严格记录其在不同测试点的综合生育期,如果记录不准确,直接参加早熟棉区域试验,极有可能因熟性问题导致有棉铃没产量、单铃重下降而淘汰的问题;但若参加早中熟棉区域试验,也可能因熟性问题导致早衰、产量下降而淘汰。所以通过建立测试体系试错机制,能有效避免因参加错试验类型而淘汰好的新品种,从而减少育种家的育种成本。
2.3.2 科学评分新品种评价运用到测试体系试验中,把皮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抗病性以及纤维品质(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等)等重要指标分别给予不同得分,根据各个品种综合得分进行整体评判,筛选出数值最佳品种参加区域试验,这样可以避免偏重某些性状而忽视其他性状的片面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真实有效。
2.3.3 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商业化育种的关键模块是棉花新品种测试体系试验,在这个体系里成功留下的品种,同步完善其在公司生态试验站布点,通过差异化的生产管理,逐渐探索出其最适的生产模式、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早日适应当地生产需求。
2.4 明确种业科研成果权益
2.4.1 完善种业科研人员评价考核和培养引进机制一是完善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主体人员及其他成员贡献位次,增设项目突出贡献奖,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经费预算可适当设立科研人员补贴费用;二是修订《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根据项目类型,依据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对基础性研究科研人员和扩繁生产科研人员进行不同的绩效考核,在充分肯定大家的前提下,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积极性。锦棉种业与科研院校已经建立起产学研协联动互培科研人员新方式,不定期派公司科技人员去科研院校进修,科研院校科研人员也可以来公司科研实践创新;对于公司关键技术人员,采取“1 人1 策”方案,实现一站式对接。
2.4.2 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公开交易锦棉种业计划建立种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部门,为公司及产学研育种科技人员提供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交易平台。公司还会通过自媒体宣传成果、推广成果成效、集中展示和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为成果拥有者提供一站式高效优质服务,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2.5 人才激励不断挖掘各个部门在科研当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创造的价值,设计关键考核指标,形成每个部门独特的激励方式;在科研项目制定立项、管理运行和验收推广的整个项目期内,参与的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职能岗位人员,如果对项目推进和项目升级有积极作用,都可以给予突出贡献奖,并计入部门绩效考核成绩,给予有贡献人员双倍奖励。
种业公司要想良性健康且长久稳定地发展,必须走商业化育种的道路[2-4]。随着国家对种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颁布,对套牌和冒牌的种业公司必须严惩;对于经营能力强、研发实力强的公司,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自有专利的产品,就能持续占领市场,也可以通过重组和并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对于经营能力强,但没有持续研发能力的公司,必须进行调整,通过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招录有育种经验的退休育种家及技术推广人才,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司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