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诸多文学瑰宝,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带着先进理念对各阶段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优化,将经典诵读与日常教学有效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温传统,也能够拓展学生语文视野。学生带着持续的学习热情参与各类语文阅读和写作等活动,能够对其语文能力提升带来极大的促进[1]。目前,部分教师已认识到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可以从多角度考虑,根据小学生成长特点创新经典诵读活动,给学生带来新颖体验,学生才能带着探究热情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轻松进行深度学习,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其综合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内容,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识字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此种情况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完整体现。但是语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数量较少与学生的识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情况,所以就需要老师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大量的汉字。传统经典篇目生字较多,质量较高,适合学生进行学习,如《诗经》《三字经》等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掌握越来越多的汉字和生词,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老师需要给予经典诵读方式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若是学生能够在此期间不断进行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识字能力,就能够获得素质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基础。要达成上述目标,老师就需要转换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给予经典诵读高度关注,明确其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阅读活动中,以此来拓展他们的眼界,增强其人文素养,让他们更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国学。应用经典诵读方式,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朗诵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可以获得提升,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汉字,并能够运用到习作环节中,达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双重提升。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而育人的基础步骤,就是陶冶学生情操。所以,老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在感染学生灵魂、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对其识字、辨字能力进行培养,切实达成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2]。如通过诵读《苏武牧羊》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借助《孟子》的朗读,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可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拥有着丰富的人文观念和思想、充满高尚的情趣与崇高的精神,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还能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运用。
兴趣是学生最佳的老师,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若是想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营造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加入到诵读活动中。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文章的时候,由于对内容还没有了解,若是一味让他们学习知识,必定会让他们产生反感的心理,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应用切实可行的方式,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够对其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达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3]。
例如,在讲解《伯牙鼓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先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有没有最好的朋友?他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呢?你觉得你们是心灵和精神上的相交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所以这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营造出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此时,老师就能够顺利导入本堂课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交的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观看,明确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体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崇高精神。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诵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念,让他们知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以此来对他们的三观和品行进行塑造,引导他们明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概念,可以感悟到伯牙子期的美好友情,进而达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老师需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对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应用,以此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在阅读、学习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融入到诗词情境中,尝试着进行联想,体会诗人创作的背景,感受诗词富含的感情。如此,学生必定会对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内心中真实的想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达成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融入诵读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培养[4]。
例如,在讲解《出塞》这首古诗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简单讲述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知晓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容和含义进行分析,明确其中隐藏的情感和战场的残酷。在学生对上述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老师就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之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尽情联想,如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万里长征的地域辽阔等等。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对诗词内容有深刻的感悟,还能够体会到诗人保家卫国、厌恶战争、非常悲愤的情感,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浓烈的爱国情感,完全掌握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对经典著作进行诵读,真正达成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行进行培养,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
面对不同难度的诵读,小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并付诸于行动,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个性特点与思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诵读要求来创新诵读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让诵读活动呈现出趣味性,同时学生也能够融入真实环境,感受古诗文表达特点,意识到古代诗词当中思维跳跃较大,对其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进行不断提升[5]。其次,教师考虑到学生与诗文作者的生活年代有一定距离感,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轻松获得诗文中心内容与真实情感。最后,教师恰当运用小视频或微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视觉双重刺激,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诗文内容,从而对古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例如,在《元日》的阅读中,教师需要对教学重点进行明确,通过多元方式引导学生对诗句意思做到理解并鼓励学生尝试背诵,但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此时,教师可组织相应诵读活动,打破固有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新活动中乐于探索知识,从而将其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教师以扩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元”,学生会说出“元宵”“元旦”等传统节日,教师随之融入“元日”含义,即“春节”。教师依托范读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诵读当中不同的节奏感,学生也产生新的问题“诗文当中的‘岁’是指年龄吗?”,教师并未进行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组织诵读活动,学生基于对诗文的理解来进行诵读,结合之前观看的小视频,在头脑中呈现春节热闹场面,对诗文内容有了全新感受。教师还可借助先进技术引导学生诵读《梅花》,学生就会运用所学诵读技巧完成阅读,有意识地与《元日》进行对比,掌握古诗文写作特点,而且也懂得如何寄情于景。教师鼓励学生编创诗歌并进行诵读,使得诵读活动呈现出新颖性与趣味性,学生带着热情参与其中,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夯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6]。
文化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只有通过充分阅读,才可以对文学作品互通之处进行挖掘,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角度来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而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应借助互联网资源,对课内外诵读资源进行整合,提取出有诵读价值的内容,组织相应诵读活动,满足学生爱表现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将学生的语文视野进行有效拓展[7]。具体而言,一是立足各学段教学内容及不同目标,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文本内涵进行准确挖掘,学生将走入文化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潜在魅力。二是教师依托小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诵读活动,各小组可以对诵读内容进行共享,同时表达出阅读后的真实想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同收获。例如,组织交流读书会,实现拓展性阅读。三是将读与写有效结合,通过诵读活动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实现共情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阅读中,教师首先从生活角度入手,回顾自身经历并讲述给学生,同时传递朗读技巧,在进行范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跟读,对古诗文进行通读并依托注释对诗文大意进行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和重阳节相关的小视频,帮助学生对诗词有进一步的理解,轻松走入“解题意”环节。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以“忆”为中心鼓励各小组进行探讨,学生会从诗人生活环境入手,思考“王维为什么一个人过节”,随之融入到情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再一次诵读诗文,学生将带着情感进行朗读,而且凸显出朗读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诵读王维其他的古诗文,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信息能力去收集相关内容,不仅了解历史事件,也完成了课外阅读,对诗词阅读量的积累有所帮助,更是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经典诵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成为各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借助诵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融入经典诵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为学生成长带来深远影响。教师还需带着前瞻性思维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出发,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与真实喜好,组织多元诵读活动,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使得学生带着语文素养和良好人格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