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留守儿童互动性绘本的叙事与设计

2022-11-16 08:10聂文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互动性插画绘本

文/刘 凡,聂文珍(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满足基础需求后,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绘本在整个绘本书籍市场中占据了很大比重。由此可见,家长意识到了绘本教育在儿童成长期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绘本,孩子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塑造认知能力。目前绘本大概有3类,儿童绘本、成人绘本以及治愈系绘本,市面上大多数绘本只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小部分受众是成年人。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认知结构会逐渐改变,有了自我的认知并且内心敏感,且此阶段形成的世界观以及心理问题也会伴随着日后成长,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城市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理论研究

1.1 城市留守儿童现象

城市留守儿童定义。留守儿童有其时代背景,是由于社会转型期而产生的,也是我国独有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概念是一张在1994年提出的,开始的概念是,家长在国外,有可能是学习也有可能是工作,而孩子在原籍[1]。就留守儿童定义来说,对农村范围有定义,而对于城市的定义划分比较模糊,很多学者对其概念的区分不太深入,致使将城市以及农村的留守儿童混为一谈。现在关于城市里该群体概念不清晰,对这部分群体也没有专著论述,本人搜集了目前相关研究,汇总了现阶段一些观点(见表1)。

表1 不同学者对留守儿童或城市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由此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城市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户籍。笔者认为,第一,从地域维度来看,这部分留守儿童必然属于城市;第二,对城市家庭而言,其经济实力往往较强,因此对于子女的早教更为上心,可以有足够条件让其接受这方面教育,因此这类人群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普遍在校。从年龄维度分析,这些孩子未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要有监护人,而他们的父母并不在身边;从时间维度来看,一旦缺少父母陪伴,短则一个月,长则10年,都会让孩子缺乏关爱,所以本文把这些情况全部考虑在内。林培淼与袁爱玲[7]对留守儿童的具体维度进行了分析(见表2),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维度进行了细微调整。

表2 留守儿童不同维度分析

综上,本研究将这部分群体定义为:属于未成年人,父亲或者(及)母亲由于务工等因素,而离开户籍所在地,致使其无法和父母生活,户口在城市和城镇范围内。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时期6~12岁的儿童,通过绘本互动对其情感进行干预。

1.2 城市留守儿童情感需求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表现。不管是城市留守儿童还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本质问题就是亲子分离问题。在儿童情感正处于不断成熟和发展时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城市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现象容易造成以下消极影响。

1.2.1 孩子学习精力难以集中 由于平时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有限,且这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相较于成年人肯定是有限的,况且大多数留守儿童家里都是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隔代比较溺爱孩子,由于思想方面和所受到的教育资源有限,相对于生活而言,在孩子学习方面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在很多方面会纵容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城市留守儿童相较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是比较富足的,现在经济迅猛发展,许多儿童已经熟练使用或操作电脑;长时间沉迷网络甚至于熬夜打游戏,会占用孩子学习时间,也会影响其精力,进而学习成绩下滑,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会造成不利影响。

1.2.2 安全感缺失 安全需要主要体现在人们希望稳定、安全和受到保护而不会有恐惧和不安的情绪[8]。孩子要想建立安全感,就得有完整的家庭结构,还要有亲密的家庭关系,尽管爷爷、奶奶等也会关爱孩子,其也会感到孤独,并且承受压力。吕浩东[9]曾采访过城市留守儿童,其中就有提到孩子因为想爸爸、妈妈,只要拿起电话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就会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哭泣成了她们最好的发泄方式。城市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物质富足,而是由于长期的独处和亲情的缺失,造成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前文提到的“情感饥饿”。

1.2.3 情感淡漠,心理孤僻 情感淡漠不仅是对待家庭关系上,也是对于同伴关系的处理上。在沟通方面,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舒缓,宣泄方式减少或者变得单一,长期的压抑也会导致自我隔离行为。因此造成人际交往恐惧症,这也是源于心理上的自卑,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这类儿童因为自卑会本能地在同伴交往中默默忍受或是逃避,但是越是孤僻和“不合群”,就越是会受到孤立,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严重的还会产生抑郁心理。

1.2.4 产生敌意和攻击行为 在道德层面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疏忽和教育缺失,会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有不道德行为,这一群体的犯罪率因此上升[10]。长期在城市生活,所面对的诱惑会更多,缺乏父母关爱,同时面临学校老师对家长情况反映不及时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尤其是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中,隔代教育所造成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或不符合自己心意事情的时候,情绪波动大,更容易对人、事、物产生更大的敌意,甚至于出现攻击行为。

二、儿童互动性绘本情感设计研究

2.1 互动性绘本概述

互动性绘本是在绘本的基础上多了互动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书籍本身而言,具有交互性。“互动”的概念最早是1984年提出的,而后引申出了互动设计。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两个事物产生联系,二者对彼此做到作用、影响、促进。互动性绘本即为具有互动体验的绘本,吕敬人的《书艺问道》中,曾强调加强设计师、书籍以及读者之间的互动,加强其交流和沟通,对互动产生深刻印象。

本文将互动性绘本分为传统纸质互动型绘本与电子互动型绘本。纸质互动主要通过触摸或是对书页翻折、触碰及观看等方式进行互动,对于自闭症儿童等特殊人群,反而能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且纸质绘本更利于普及。电子互动性绘本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设计和互动,能够集“五感”为一体,较纸质绘本的阅读方式而言,更有新鲜感。电子互动性绘本可以以客户端为载体,实现多维互动,它是一种多项的输出,并且通过游戏等互动模式收到试用者反馈,相较于纸质互动绘本的单一输出方式,这是最关键的区别所在。

2.2 互动性绘本的设计特点

2.2.1 情感化特点 对儿童而言,情感很难具体化,但做好情感交流极为重要,这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真实的情感也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关键。因此,绘本的内容是要向儿童传递真实情感以及感受在儿童绘本的交互设计中加入情感设计,让儿童的阅读体验更加真实,从绘本中感受到快乐、失望、感动等丰富的情感。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往往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情绪也是多变的,用自己的情感领域感知事物。因此,充满情感设计的作品更容易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由于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绘本的设计当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并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使儿童在阅读期间,情绪随着故事的情感走向而产生变化,通过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达到绘本情感互动的最大效益。同时,家长也能和孩子共同参与,实现情感交流。 对于传统纸质绘本来说,其情感互动成效是高于电子绘本互动的,纸质情感绘本在市面上的占比是较大的。《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讲述的就是自认为自己的爸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虽然文字描述的是爸爸的“糟糕行为”,但是通过图片能够发现爸爸的行为背后,是对儿子满满的爱。这本绘本能够让儿童明白不是只有陪着玩的爸爸才是好爸爸,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背后深沉的爱(见图1)。

图1 《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

2.2.2 娱乐性特点 儿童参与绘本游戏时,会出现一些身体语言,而这也体现游戏的乐趣,这样的反应没有明确目的,虽然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性,但愉悦的感受也给学习打下基础[11]。绘本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游戏的互动,现在愈来愈多的设计师从儿童产品设计上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详细了解其兴趣点所在,使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也更容易被接受。对于绘本中的游戏化设计,更能锻炼儿童在阅读中的专注能力,从中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完成某一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儿童自主选择的结果。从图2中可以看出绘本是以游戏形式达成互动的,通过立体层次的设计,吸引儿童参与游戏。其内容讲述的是一位艺术家画了一顶帽子,结果帽子不见了,需要让孩子从上面、下面或是斜着寻找帽子到底在哪?内页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城市中的商店、高楼以立体的形式呈现,还便于儿童多角度观察,待找到帽子后,孩子也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达到了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观察力。

图2 《那是我的帽子》

2.2.3 参与性特点 进行绘本设计时,要考虑其以儿童为受众对象,要吸取儿童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输出,通过此形式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真正让绘本做到互动。参与性特点的绘本在幼儿绘本中的体现比较明显,幼儿在最开始是通过触摸的方式去认知世界,这无疑直接调动了其积极性,让儿童参与进来(见图3)。通过凹凸的手感刺激幼儿的好奇心,运用基础的图形和凸起的动物元素,达到参与性的同时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多方面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需要参与特点的互动性绘本,书的材质和肌理较为特殊,就是为了引导儿童的行为互动,也适用于一些特殊群体。

图3 Touch Think Learn

三、城市留守儿童情感类互动性绘本设计策略

3.1 城市留守儿童情感类互动性绘本设计内容

绘本作为儿童和家长喜欢的读物之一,其较高的艺术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绘本不仅是出于促进儿童学习和加强教育的目的,还能通过故事内容和色彩达到情感治愈的效果,这也是一种艺术治疗的方式。儿童在成长中会出现或多或少有关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问题。设计师在创作时,需要了解所创作绘本的类型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相关的角色、故事内容、画面构图和文字,这样绘本的针对性较强,效果会更好。

绘本主要是通过整个画面来进行情绪的传达,每一张插画都是可以单独欣赏的,更能影响观者的情绪,引起心理共鸣。再就是绘本的故事内容能够深入儿童的内心,引起读者和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通过故事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导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绘本中色彩带来的性格特征尤为明显,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是最强的,能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感受。明亮鲜艳的暖色调会给人愉悦和温暖的感受,相反,冷色调就会感觉到阴沉和压抑。大部分儿童情感类绘本多以暖色调为主,比如《我只爱你》(见图4),通过兔子的形象反映了大多数儿童与妈妈相处的状态,和妈妈发生争执后,有了负面情绪离开了家,最后才发现妈妈最好,家里才是最温暖的。作者将生活中的小事作为故事线,引导孩子感悟亲情,告诉他们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只是有时候父母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自己能接受的,通过故事多角度思考,促进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为缺少亲情的儿童和孩子提供沟通的桥梁和方式,学会相互理解,引导儿童的情绪。由此看出绘本中的插画和故事相辅相成,将情感互动的效益最大化。

图4 绘本《我只爱你》

互动性绘本的实施其实在一些特殊群体中已经展开,很多学者把此种类型的绘本运用于自闭症、孤独症等儿童的治疗当中,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笔者认为情感类互动性绘本同样也能对城市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情绪进行一定的引导,因此,笔者从接下来绘本插画、故事及感官方面对绘本进行分析。

3.1.1 绘本插画传递能量 绘本又叫图画书,多以插图、插画为主。从观赏的角度来看,绘本的每一页都是可以拿出来单独欣赏的。绘画作品本身能够传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心思想,从而给观者心理抚慰。插画是能够打破语言限制,更加直接地通过视觉感官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便是人们接收绘画艺术的原因。画是比较抽象的、非语言的,对于观者来说会通过自己视知觉处理过后反映给大脑,因此,画是能代替语言的,通过感觉进行传达。不论是自己绘画或是看到绘画作品,都会无意识地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互通,能够达到平复心情和缓解压力的效果。

绘本中的插画一旦进入儿童视线,便会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儿童来说,色彩比图像更能明确自己的认知,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外界事物,因此,插画里的色彩至关重要,其极具表现力的色彩能够让儿童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插画进行感知。在互动性绘本中,色彩可以从视觉方面,让儿童获得体验,在较远距离的情况下,色彩传达度往往要高于文字的传达。根据色彩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色彩也是有语言的、有情绪的(见表3)。通过了解儿童每个阶段的特性,根据其心里特征进行演绎的组合和搭配,更加吸引其注意力,丰富其想象力,构建以表达情感为基础的色彩体系。

表3 色彩的情绪

在儿童情感类绘本中融入互动性设计,即是让儿童在阅读的时候,通过互动的行为方式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兴趣。互动最开始是指人机交互,笔者认为可以把儿童作为用户、绘本作为系统来理解,插画作为其中的一个互动元素,传递给儿童最直观感受的同时,如果能加入互动设计会使整个系统更加和谐。

3.1.2 故事内容产生共鸣 儿童绘本,意味着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而且需要符合儿童的生活背景和思维习惯。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情感发展期间,儿童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时,情感类的绘本便能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绘本的故事可以是抽象和天马行空的故事,在保证情感教育的同时,也能保证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萨利有一朵云》,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绘本,讲述的是萨利本来是一个很快乐的小女孩,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片乌云,很不喜欢这片乌云,想要赶走它,可是最后她并没有赶走乌云,而是学会了与它共处(见图5)。这本绘本就是用的较为抽象的故事,那片乌云象征着平时的负面情绪,需要接受自己的情绪,找到倾诉的方法,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很多绘本像一面镜子,更多的是通过内容进行隐喻,让儿童从多角度发现绘本更深层次的立意,引起共鸣。也有和儿童现实生活比较相关的绘本,比如《团圆》讲述的是以留守儿童为原型的真实故事,爸爸外出务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和家人一起团圆(见图6)。绘本中,小女孩对于很久没见的爸爸,有些许生疏,爸爸给她和妈妈带回来了好多礼物,之后她和妈妈陪着爸爸理发、贴对联、走亲戚,最后回到家中包汤圆。本来吃到了包在汤圆中的幸运硬币,但是过不了多久,爸爸又要走了,小女孩把那枚幸运硬币给了爸爸,希望能让幸运伴随着爸爸,最后目送着他的离开,期待来年再次团圆。

图5 绘本《萨利有一朵云》

图6 绘本《团圆》

绘本的故事一般都是直线叙事进行的,按照故事的发展进行绘制。笔者发现内容不管是抽象故事还是具象故事,最重要的是在起到鼓励、安慰和引导作用。如同上文提到的《团圆》这种类型的绘本,所针对的人群就是有其特殊性,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情况与城市留守儿童还是比较相像的,会感受到孤独感,类似与其经历相似的绘本会让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共鸣更强。绘本故事不一定要多么丰富,反而是日常的小事或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点期盼,更能表达情感和温暖。

3.1.3 听觉体验增强作用 传统纸质绘本的互动是单方面的情感输出,主要是通过画面进行的。电子互动绘本在感官方面的互动优势得以体现,它能通过声音刺激儿童的听觉,通过音乐疗法达到对城市留守儿童的情感治疗。当视觉与听觉合二为一时,便成了共同作用的互动过程,这又名音乐视觉化,当前对这个概念的研究尚浅,属于初级阶段。

音乐视觉化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是以视觉为主、音乐为辅的方式,比如看电影或者打游戏的时候,通常是先以视觉画面为主,音乐在此时的作用只是增强画面理解和游戏体验感的作用;第二种则是相反的,以音乐为主、画面为辅的方式,比如在使用音乐软件听歌或是参加音乐会时,通过聆听音乐去联想和音乐相关的画面;第三种就是纯视觉化的出现。比如专辑封面和音乐周边这种产品的包装,主要作用于传达音乐的视觉信息。音乐视觉是视觉感官的进一步延伸,由于人的感受是复杂且多变的,因此,如果在电子绘本中融入试听关系,能加强儿童在阅读时的沉浸式体验。正如《水之旅》这样的科普知识类电子绘本,讲述的是水的形成过程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儿童珍惜水资源。绘本运用的是儿童的声音,边观看绘本动态效果的同时,引起同龄儿童共鸣。通过视、听两个感官的交互,提升学习知识的效率和兴趣(见图7)。

图7 电子绘本《水之旅》

对于城市留守儿童而言,其生长环境是不错的,有部分是已经接触过电子绘本或是其他互动形式的绘本,但是通常都是纸质绘本上的超链接,比如二维码的形式,跳转至电子绘本,让绘本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结合绘本中的角色声音或是背景音乐的声音加强感官互动。

3.2 城市留守儿童互动性绘本叙事设计

儿童绘本就是将复杂的故事或知识以儿童的认知方式去呈现的,通过插画与文字等设计作为叙事的文本传递给儿童,让儿童感知叙事语言并进行探索。在新媒体发展趋势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纸质儿童绘本单一的叙事互动形式遭到了冲击,电子互动绘本能够为儿童设计更加宏观的故事世界,利用媒介加强儿童的阅读体验。随着科技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对绘本的风格和图文感兴趣,对绘本中的叙事设计也很看重,使整个绘本的完整度更高。笔者将对城市留守儿童电子互动绘本的叙事结构、文本、媒介、主体和形态深入探讨和分析。

3.2.1 非线性叙事结构 普通的绘本都是故事内容的开头到结果的单线发展的线性结构,就是绘本中的角色因为做了某事而导致了某种结果,遵循着传统绘本的叙事结构。而互动性绘本有所不同,其叙事结构不会单一,其中有侧枝结构,还有树状结构,以及轨道切换结构。

侧枝结构。侧枝结构即为在普通线性结构的基础上添加更多不同的情节,会有更多的内容。对于读者所选择的情节,有了多个不一样的发展,达到丰富故事的效果,类似于游戏。不过与游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侧枝结构中,儿童的选择不会影响到故事的最终结果(见图8)。

图8 侧枝结构

树状结构。树状结构多运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大多使用在长篇故事中,其情节更为丰富。可以看到在树状结构中,故事在一开始便出现不同支线,出现多个结点,跟树干的分支一样,最后到故事结束。与侧枝结构不同的是,通过儿童选择后,会产生多个情况,但是多个情况互不干扰,就像平行时空一样有各自的发展性,也就是每个故事都具有独有的故事结局(见图9)。

图9 树状结构

轨道切换结构。顾名思义,就和列车的轨道一样,看似各自行驶,但是却又有相汇的交点,这种结构更适用于绘本设定角色多且杂的情况,由此拓展出丰富的故事内容。不仅可以描述出不同角色在同一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也能描述出不同角色的命运交汇。类似于多视角出发看待故事全局,简单来说就如同平时看电视剧一样,儿童则以观众视角观看,多轨道绘本亦是如此(见图10)。让笔者不禁联想到以前很受欢迎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男女主角虽然性别总是会相互转换,但是在相遇前两人一直都是没有交汇点的,两人各自在同一时间做着自己的事情,最后的结局就是两人命运交汇的时刻。

图10 轨道结构

3.2.2 多元化叙事文本 如果说插画是绘本的灵魂,那内容就是儿童绘本的核心。在儿童互动性绘本中,叙事文本即阅读内容。纸质书籍之所以不能替代的原因是电子书虽然便捷、环保,但是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形式,阅读本身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儿童绘本亦是如此。笔者发现,能够让人不停翻阅一遍又一遍的书,不一定是因为它的外观多么美观,一定是因为其内容,因此叙事文本才是绘本要素中的核心。叙事文本同样有助于生成电子绘本后对绘本世界的互动体验发展,与声画共同促进互动体验感。传统纸质绘本的叙事文本多半依靠文字和内容,有的绘本更是没有文字,那么可以利用电子媒介以数字化形式构建儿童绘本的世界,比如动态画面和音乐等其他文本要素。

绘本的叙述是以文字为基础,其中的插画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绘制,是对绘本故事内容的拓展。插画亦是根据文本进行绘制。绝大多数的儿童绘本都是以活泼、明亮的色彩吸引儿童,用夸张的绘画技法去描述绘本角色的心理活动。

3.2.3 移动化叙事媒介 移动化的叙事媒介主要是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当前多媒介的发展,致使儿童绘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曾经传统情感类绘本一味地将其输出,但是移动媒介的出现,使绘本的情感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各种媒介也有助于儿童绘本的社交化,利于大数据收集和改善的成效体现。不论多媒体的发展趋势有多么迅速,但是究其本质就是移动性,能够打破空间限制进行跨界传播。这种形式的多样化,也利于用户在体验时不受电子媒介的影响,而且媒介的普遍性,有利于绘本的加速传播,以及对用户体验的及时更新和反馈。

3.2.4 多视角叙事主体 市面上大部分的绘本可能对儿童绘本的叙事主体有些许偏差,没有从多视角对绘本进行绘制,在绘本叙事文本的确定下,视角的选择很重要。往往作者将绘本所要表达的东西较为直接地放入绘本,或是儿童绘本中,多以儿童视角进行绘本制作。但是这些都基于一定的理论知识前提,笔者认为绘本的受众群不全是儿童,儿童绘本也属于亲子读物。在儿童阅读绘本接收情感情绪时,家长也应该有所获取,不然仍是将作者思想强加给读者,读者只能被动地接收,这样情感互动的效益会大大减少。新媒体的介入能够让绘本发生巨大变化,儿童也会利用在移动设备的点击或选择获得反馈,这才是双向的情感互动。因此,儿童作为绘本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该将互动权交予读者,让读者自由选择叙事内容的方向和路线。

上文中分析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绘本,虽然更容易引起同类人群的共鸣,但是视角也是相对单一的。如果加上新媒体的介入,那么视角就不仅仅是儿童,有时候儿童也想了解自己的父母,但长时间的不及时沟通造成了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或许多给儿童一些视角的选择,儿童或许能接收不一样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陷入自己的消极情绪。

3.2.5 深层次叙事形态 叙事形态,主要是指叙述故事的模式。电子互动绘本的叙事形态不单单靠文字和图片,更多的是数字技术的融合,更加注重儿童作为阅读者的体验和参与感。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飞速发展,对于沉浸式体验,多半会借助AR或VR技术来得以实现。通过这一新颖的阅读模式,孩子会有全新的互动体验,更好提升其兴趣,改善儿童的阅读习惯,丰富儿童的阅读思维,充分调动“五感”,获得沉浸式的叙事体验。比如《一只名叫穆尔的熊》(见图11),就是纸质绘本与电子绘本结合,以传统绘本为基础的载体,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书中的动物不是简单的动态画面了,而是能够跳脱出画面。比如儿童拿着移动设备看向其他地方,就能看到图片中的鸟飞出画面,与现实相结合,构建更真实的虚拟世界。利用AR技术加强儿童互动体验,更深层次地从绘本中满足儿童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图11 绘本《一只名叫穆尔的熊》

四、结 语

城市留守儿童在近两年才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由于其情况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层面还未能处理并解决留守儿童所产生的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一直以来,儿童绘本都是作为亲子互动和感情交流的媒介,在情感沟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和情感教育都离不开绘本,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师和专业学者开始将设计的重心转移至绘本的互动体验,说明绘本将迎来全新的互动时代。本文以城市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情感类互动性绘本是否对这类人群有心理干预作用,以探索儿童互动性绘本为基础,加强其情感互动的体验,在普通纸质互动绘本的基础上,结合电子互动绘本的感官及叙事设计,以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学会处理和直面自己的情绪,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猜你喜欢
互动性插画绘本
就要紧紧粘住你
绘本
绘本
绘本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玩转表演
无脸小插画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性的测度及其与碳生产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