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人的天下情怀

2022-11-16 00:38崔梦豪
新民周刊 2022年41期
关键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

崔梦豪

70年来,华政为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法学等各类专业人士,为五湖四海不断输送优秀人才。《新民周刊》通过五位华政人的故事,讲述他们心怀“国之大者”,争做“国之大才”的经历。

1937年,应松年出生在宁波奉化的一户书香门第。1956年,应松年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华东政法学院。从此,与法学结缘,与华政结缘。在大学的日子里,他很快崭露头角,第二年就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向新生介绍大学生的学习经验。

1960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后,他去了新疆伊犁并在此生活长达20年之久。这里成了他砥砺人生的起点。回首往事,应松年平静地说:挫折对于人来说,未见得全是坏事,它可以磨去身上的稚气和傲气,促使人更加懂得生活的含义和人生的意义,更加懂得珍惜人间美好的东西,尤其是能使人练就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辨别力。

1982年,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的王珉灿先生在厦门主持召开了行政法学教材编写研讨会。应松年得知消息,觉得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便毛遂自荐,要求参加会议。在研讨会上,应松年侃侃而谈,掌握资料翔实,对行政法学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王老先生当时就决定把他借调到北京,专门从事新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学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的写作和编辑。王老先生的这一决定成为应松年人生历程上的重要契机,揭开了他的行政法学之路的开端。

2019年12月,应松年应邀回到母校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为师生开展讲座,讲座过后他坚持要重新走一遍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一边走一边给大家讲述他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他说:当时的红楼图书馆藏书颇丰,借阅手续也很简单,我看了很多法律和社科类著作。当时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是不同的,1956年华政扩招,一个年级500人,除俄语外,专业课都是在大教室上大课。课后,老师常常出些題目,助教组织小组讨论,大家都很认真地参与讨论。虽然当时没有行政法这一学科,但是在华政学习期间,一些法治理念逐步在心中生根发芽,对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国行政法众多“第一”都与他有关,从第一部行政法学教材到培养第一代行政法学研究生,从参与新中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的起草到此后众多行政法的出台,都深深地留下他的印记。他以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建言献策;以行政法学研究会创建者和负责人的身份,组织立法研究,合力推进;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议案成为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立法者”。但所有的身份,都基于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信仰,那就是,他始终是“人民的法学家”。

应松年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副组长。曾获 “五一劳动奖章”、 2019年获得中国法学会授予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猜你喜欢
法学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谱系
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综述
著名法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铭暄
当代中国警察行政法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路温舒编蒲抄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行政法学研究与实践——广西行政法学研究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菲利普·(冯)黑克(1858~1943年)——一位伟大的德国法学家的生平与作品
“一带一路”对我国行政法学的挑战及其回应
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继往开来努力发展
——在中国法学会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