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涛
(南昌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1)
目前,建设工程造价风险管控活动中,相关企业应结合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明确各项风险管理指标、管理要素,优化风险管理方法,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控水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计划,完善过程管理和细节管控,以提高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控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活动中应结合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措施,运用精益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通过过程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管控,实现对工程造价更加科学、高效地掌控。工程造价管理活动中的客观风险有很多,如果合同当事人双方无法对相关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控制,则可将此类风险称为客观风险(见图1),客观风险涉及自然、政治、社会、市场、经济。例如,建筑施工企业以及相关承包商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灾害、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会面临相应的工程造价风险,如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工期延误,致使施工成本增加;在施工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当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条款发生变更时,可能给承包商以及施工企业带来风险隐患;此外,在施工中也存在相应的经济风险,如当经济环境出现恶化、市场动乱或货币价值、物价、利率、关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等,都会导致施工成本和建设风险的增加。在此过程中,工程人员、技术人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客观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控制,并结合精益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来有效地控制风险隐患。因此,客观风险存在不可抗拒性,工程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全面论证、分析、研讨,尽可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客观风险。
图1 工程造价客观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内容较多,施工企业和技术部门需要对组织、合同、技术、质量、费用进行全面控制,结合科学、高效的现场管理方法,采取精益化、精细化的管控措施,实现对各个因素的科学控制。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对业主、分包商、供货商之间的利益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同时结合自身的经营需求,参照盈利指标,完成风险管控和造价管控。如果出现决策失误或报价失误,则会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成本,进而产生造价风险。例如,在标书文件的制定过程中,未对其中关键数值、关键信息进行管理控制,并且在工程物料采购管理环节存在工作管理欠缺,导致物料采购成本过高或采购质量降低,也会产生风险隐患,再加上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清晰、不合理,导致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知,工程单位、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隐患进行定向化、精细化地管理控制。施工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控的各个阶段,有些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果企业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控计划、管控方案来进行综合控制,或无法对其中的自然风险、政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就可能进一步扩大损失。企业应完善现有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制、管理办法,对其中的风险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并且给予其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经营管理目标、风险管控计划来开展某一类管控活动,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可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隐患,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的综合运行水平。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组合管控方式,将各项管控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实现精益化、精细化的管控。但是,由于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回避、预防、减轻、分散、转账等相关措施的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特点、建设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来降低风险,从而使企业管理成本进一步增加。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工程单位、技术部门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评估,综合评判其中潜在的不良影响。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工程单位、技术部门应秉承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理念,做到细节管控、细节优化。
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可变动的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风险问题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项目的开展,部分风险会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但是,部分风险也会在另一方面显现出来,同时在项目施工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全新的风险隐患,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以及中后期的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均存在各种各样的工程造价风险,并且相关风险项目的属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使工程造价管理成本、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
工程造价风险会随着环境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工程单位、施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调控和管理现有市场投资结构和市场规模的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一旦发生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如通货膨胀、汇率浮动、税收调整甚至物价上涨,都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从而使工程造价受到严重干扰,产生造价风险;其次,如果建筑市场不规范、监管不严格、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会产生各种技术监理风险,使成本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决算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并且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活动更加科学高效地控制。因此,在施工管理活动中,由于不稳定性因素的干扰,导致工程项目施工成本随意变动,如重大疫情、极端天气等都会导致工程项目停工、工期延误、成本增加。
由于施工活动的周期较长,施工活动涉及的管控区间比较广泛,相关作业管控类型较多,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活动中涉及较为错综复杂的内部项目关系,在施工活动中,成本、质量、进度、安全很难得到有效平衡,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综合品质、综合效益受到影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联合多个机构、多个单位进行成本管控,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工程招投标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决定着整个工程造价管理是否能够正常高效地进行,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应根据现有条件,对施工活动、建设流程进行科学管理控制。在此期间,建设单位应对工程量清单信息、招标文件、合同条款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在招投标活动中还要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而施工企业也应对招标文件中的各要素进行合理评估、评判,对潜在的合同风险进行管控,如在招投标管理活动中,招投标双方均要对其中存在的文件矛盾问题、技术规范问题、合同条款问题进行有效评估,并且递交必要的书面文件,将其放在招投标管理的首要位置;其次,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也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预测相关项目的开展是否存在合理性,并且逐一进行分析,对其中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参照风险管理指标、管理要素,结合全局管控思想,完善风险控制和细节控制,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风险识别管控体系的完善对于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降低造价管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识别管理活动中,施工企业、技术部门应对其中各项不确定的风险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评估,对风险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地判断,根据风险的轻重缓急,对项目目标进行有效评估、考量,找到关键的风险点位,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在风险评估分析完成后,施工企业、技术部门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和完整的风险防控管理策略,对其中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控制,可采取回避措施以及预防管控措施、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转移措施和分散管控措施,实现对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
具体来说,风险回避管理措施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手段,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发现投标双方资信不良或项目不合法时可自动放弃投标,减少损失;其次,在风险管理活动中也可对各种风险处理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事件引发的不利因素,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在风险自留管理过程中,可结合财务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预测自留风险潜在的不良影响,评估企业的经营承受能力以及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自留管控措施,权衡利弊关系;施工企业也可采取风险转移措施,如可通过购买保险,有效地控制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地震造成的工程成本增加,并通过风险转移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对于通货膨胀和市场变动风险,企业则可以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变动条款,如将风险转嫁给业主,实施全面风险担保及管理控制制度,降低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此外,参与到施工建设的部门、机构相对较多,施工企业也可以尝试将风险进行分散处理,如采取工程分包,建立联合体投标管理机制,实现对风险问题的共同分担管控,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合作管理协议,减少风险隐患。
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管控意识,在签订合同文件时尽量采用标准化的合同文本,以防部分管理条款丢失。企业要确保相关合同的签订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各项合同条款的设定应具备基本的底层逻辑关系,确认权利、义务以及对等关系,确保合同管理公平、公正、合法,实现对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管控。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对固定总价合同进行确认,权衡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对企业中的规避以及分担风险问题进行确认,确定风险管理范围和风险管控指标,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参照招投标文件以及工程项目实际的施工需求,对合同管控形式和合同事项条款进行设定,并且突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对工程量的变更、设计变更、结算变更、技术措施等各项费用进行全面控制,做到严密防控,明确施工管理的各项细节部分,减少合同风险。而在施工管理、施工过程管控活动中,施工企业也可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如借助BIM数字化技术,在合同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全过程、全时段的管理控制,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风险管控过程中应严密监控合同风险,并且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降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降低工程项目管控风险。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运用精益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管控,提高工程项目施工水平。施工企业应树立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重点管控招投标和合同签订环节,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管控体系,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高工程项目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