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之“俗解”

2022-11-16 07:04覃滢颖宋白杨陈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寸口注音经文

覃滢颖,宋白杨,陈婷

浅谈《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之“俗解”

覃滢颖1,宋白杨2,陈婷1*

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7卷,为明代熊宗立撰写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刊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是明代较有成就的《难经》注本之一。该书的注释运用多种方法,使《难经》精义通俗生动地展示在后人面前。本文通过对该书注释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其“俗解”的主要内容为:注音示声、解词释义、校勘正文、图解示义、术语义界,旨在揭示此书的文献学价值。

中医典籍;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难经;熊宗立

《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战国秦越人撰。因其成书年代久远,语义深奥,经旨幽深,从三国吴太医令吕广《难经注解》开始,历代医家注释140余家[1-2]。《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本文运用校勘学、训诂学方法对《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的注文进行研究,从注音示声、解词释义、校勘正文、图解示义、术语义界揭示其“俗解”的主要内容,论述此书的文献学价值。

1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概述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作者为明代熊宗立。熊宗立(约1409-1482年),字道宗,号道轩,别号勿听子,福建省建阳县崇化里(今书坊乡)人,其建阳始祖唐代兵部尚书熊秘曾建鳌峰书院,故自称“鳌峰后人”。熊家世代业医,熊宗立因自幼多病,喜读医书,而从祖父熊鉴习医,及长又随刘剡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奥旨[3]。据统计,《中国中医古籍总目》[4]载署名为熊宗立医书共计14部,如《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新刊校正王叔和脉诀》《图经节要补增本草歌括》《(新编)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新刊妇人良方补遗大全》《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历代名医考》等。著述方式或撰、或编、或校、或解、或补,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本草、方剂、妇人、小儿等。他的医书多文字浅近,通俗易解,对推动医学普及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共7卷:卷首为“新刊八十一难经纂图檃括”,共绘图28幅;正文6卷,对《难经》原文进行逐条作注,用至浅的文字阐发至深的医理,故名曰“俗解”,以便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李经纬先生评价此书“卷首绘图28幅,以释《难经》正文,又对《难经》逐条解释,文字通俗,附有个人心得,对初学者有一定帮助”[5]。

后世对于《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的研究大致有校语探析、学术价值浅探等,对本书的文献学和中医学价值做了深入研究。

2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之俗解

熊氏认为《难经》一书“辞意周密,法理玄微”,历代“注家相踵,繁简醇疵,或有遗憾”,“遂从其俗解”,“使初学蒙士或有取焉”。

2.1 注音示声

本书在注释中运用3种注音方法对生僻字进行注音,分别为直音法、反切法和标注声调法。通过注音示声,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和掌握文义。

2.1.1 直音法 从汉代开始出现“直音法”,它是用常见的同音字来为生僻字或为有特殊用法的字注音。例如《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王船山《论语训义》注“噫,音嗳”[6]。这种注音方法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字的读音,因而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使用直音法为生僻字注音。如五难,“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熊氏采用直音法注音:“菽,音叔。”即“菽”“叔”二字读音相同。考“菽”读音有二:一为shū,常用义为“豆类的总称”;一为jiāo,“菽藟,小草名”。经文“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之“菽”,义为豆类的总称,其读音当为shū,故熊氏注音“菽,音叔”。再如十三难:“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熊氏采用直音法注音:“见,音现。”即“见”“现”二字读音相同。考“见”读音有二:一为jiàn,常用义为“看见”;一为xiàn,常用义为“显露,出现”。经文“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之“见”,义为显露,其读音当为xiàn,故熊氏注音“见,音现”。再如四难:“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熊氏采用直音法注音:“濡,音软。”即“濡”“软”二字读音相同。另二十二难:“气主呴之,血主濡之。”熊氏采用直音法注音:“濡,音儒。”即“濡”“儒”二字读音相同。考“濡”读音有五,较常见者有二:一为ruǎn,同“软”,“柔软、柔弱”之义;一为rú,“滋润”之义。经文“按之濡”之“濡”,义为柔软,其读音当为ruǎn;经文“血主濡之”之“濡”,义为润泽,其读音当为rú。

2.1.2 反切法 在近代采用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以前,反切法注音是用得最多也是较先进的一种注音方法。清代陈澧在《切韵考》中说:“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7]。换言之,反切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新的字音,即得被切字的读音。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亦广泛使用反切法注音生僻字。如四难:“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熊氏采用反切法注音:“别,必列反。”即“别”字的声母与“必”字相同,韵母和声调与“列”字相同。再如二十八难:“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熊氏采用反切法注音:“砭,悲廉反。”即“砭”字的声母与“悲”字相同,韵母和声调与“廉”字相同。然古今音变,反切法注音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标注声调法 声调本是语音高低长短的分别。在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汉语声调之四声体系的是梁代著名声律学家沈约。《南史•沈约传》云:“又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8]1414《南史•陆厥传》云:“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8]1195四声有辨义的作用,前代训诂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直音法要求注音字和被注字的声韵调必须完全相同,如果某个字刚好没有同音字,就无法为该字注音,而标注声调法避免了这个问题。此外,标注声调法在为多音字注音时亦被广泛运用。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对多音多义字采用标注声调法标明的读音,从而确定其文义。如“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熊氏曰:“难,去声,设问之辞。”“藏,去声。”考“难”,一为平声,义为鸟名或不容易;一为去声,义为灾难、拒斥、诘责、仇怨等。熊氏直接注明“去声”,说明此处之“难”为诘责之义,即“设问之辞”,从而避免读者因为读错字音而误解文义。再考“藏”,一为平声,义为隐藏、收藏等;一为去声,义为储存东西的地方、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身体内部器官等。熊氏注明“去声”,说明此处之“藏”指身体内部器官。再如十难:“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熊氏曰:“令,平声。”考“令”,一为去声,义为命令、法令、时节等;一为平声,义为使、如果等。熊氏注“平声”,说明此处之“令”,当为“使”之义。

2.2 解词释义

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如果不懂各个词的意义,就难以正确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及全句的含义。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中,最灵敏、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最快,因而自身也就处于经常变动中的是词和词义。古今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义的变动上。所以,解词释义是注释的中心任务。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在“俗解”时,熊氏先解词释义,而后结合词义以串讲句义,或点明含义,或说明原因。如三难:“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熊氏先解词释义,即“覆,如上倾而下也。溢,如内泛出外也”,继而通过串讲句义说明“人不病而死”的原因,“覆溢之脉是阴阳不相济,各自偏胜,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以致上下相离,是为真脏之脉,是无胃气以和之,人虽不病脉则死也。”再如十九难:“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熊氏先解词释义,“恒,常也”,继而结合词义,串讲句义,即“脉有阴阳逆顺之道,男女各有常理。今而反者,如何”。

2.3 校勘正文

所谓校勘是指利用古籍的不同版本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推理,指出和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字、句、篇章上的不同和错误。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9]。

熊氏在《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中出校语18条,从误、脱、衍、倒4个方面纠正《难经》在流传中出现的文本错误[10]。文以载道,文本的错误,直接关乎经文大义。熊氏在对《难经》“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的基础上,进而“俗解”以释义。如十四难:“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熊氏校语云:“本经言:至于收病也,‘于收’二字当作‘脉之’二字,恐传写之误矣。”即“至于收病也”当为“至脉之病也”。考“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故“损脉之为病”反此者当为“至脉之病”也。另《难经本义》《难经集注》均亦作“于收”二字,滑寿注云:“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难经疏证》丹波元胤亦曰:“‘至于收病’当作‘至脉之病也’云。”[10]再如八十一难:“《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也?其损益奈何?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熊氏校语云:“‘是病’二字必衍文。”考经文是一个选择性疑问句,即在“寸口脉”与“病自有虚实”中择其一,故答语为“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另《难经本义》滑寿注亦云:“‘是病’二字,非误即衍。”

2.4 图解示义

图解是指对眼前的文字或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运用具有一定结构的图形、文字、符号来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图解,将信息有重点、有层次、通俗易懂地传达出来,以便加快阅读者对信息的整体把握及对信息的理解速度,从而赢得时间和效率。因此,图解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表达方式[11]。以图解法释解古籍医经,易于理解,宜于记忆,便于传承。熊氏秉承福建建阳图书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在其所刊刻的医籍中广泛地运用了图要、图括、指掌图等插图示意形式,其构图简洁,线条分明,结构严谨,使人一目了然,为世人所重[12]。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全书绘图28幅,或释脉象之理,如“脉有尺寸之图”;或明腧穴定位,如“奇经八脉穴法图”;或阐医学之机,如“补水泻火之图”等;或人体解剖图,如“阴募阳俞图”等。或圆,如“六气王脉图”;或方,如“五邪十变刚柔之图”等。正如熊氏所言,“书图之设,所以彰明其义,使人易晓也”。如十八难:“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熊氏绘制了“三部九候之图”,以方形图文的形式直观地说明了“人有三部,部有三候,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成人,三成地,三而三之合为九候”之理。再如六十八难:“五脏六腑各有井、荥、输、经、合,皆何所主?”熊氏绘制了“手足阴阳井、荥、输、经、合刚柔配隅图”,以人体解剖图的形式详细指出手足阴阳经脉井、荥、输、经、合穴所在部位。图解示义,使经文内在的深义通过图示得以展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对初学者理解经义有重要指导意义。

2.5 术语义界

术语是一类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含义、专业知识性的概念。中医术语是中医药领域内利用特定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学术语具有特定属性且集中体现和承载了中医学领域的核心知识[13]。

熊氏在“俗解”中对重要的、难以理解的医学名词术语进行义界,从而使《难经》经文之医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如一难注释:“经,径也。谓无所不通,言其有常也。脉者,元气也。十二经脉皆系生气之原。所谓生气者,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各经皆有动脉,如足阳明经脉动冲阳,足少阴经脉动太溪之类。寸口者,右手气口也。”熊氏解释了医学术语“经”“脉”“生气”“寸口”的含义,从而为阐释“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疏通了障碍。再如二难注释:“脉有三部,寸关尺也。关,界也,关界乎中。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故名之曰尺。从关至鱼际穴当一寸,故取寸之名也。关界之上寸口所属,为阳之所主治也。关界之下尺之所属,为阴之所主治也。故自鱼际穴起一寸之后分为尺,自尺泽穴起一尺之前分为寸也。”熊氏通过解释医学术语“关”“尺”“寸”的含义,更深入地阐释了“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的含义。又如十三难注释:“上工者,能知五脏声色臭味而为五脏之病,又知寸口尺内脉之相应,又知相胜相生之理。知此三者,则治病十可全九。中工者,能知五脏声色臭味及寸口尺内脉之相应,而不知相胜相生之理,则治病十可全八。下工者,但知五脏声色臭味而已,则治病十可全六。”熊氏解释了医学术语“上工”“中工”“下工”的含义,揭示了三者的本质与区别,从而使读者对医者的水平划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小结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之“俗解”通过注音示声、解词释义、校勘正文、图解示义、术语义界,使《难经》古雅美盛的经文变得通俗易懂,为中医经典的通俗化与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亦使《难经》得到传承和发扬。

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有“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14],指出正确理解经文要借助前人对经文的注释。前人去古未远,其对经文的注释正是研读经典的“迳”与“户”。因此,我们在“勤求古训”之时,务必要研读经之注本,以期事半功倍之效。

[1] 张瑞麟.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59-61.

[2] 张瑞麟.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58-59,61.

[3] 彭榕华.熊宗立医学贡献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16-318.

[4]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333.

[5]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7.

[6] 钱丽,彭再新,邓胜男.王船山《论语训义》中《子路》《宪问》注释研究[J].文学教育,2018,8(8):22-23.

[7] 陈澧.切韵考[M].罗伟豪,点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8] 李延寿.南史(二)[M].卢振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9]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7.

[10] 陈婷.《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校语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9):2232-2234.

[11] 张朝红,吴彦良.图解法在多媒体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4):83-85.

[12] 邓月娥,彭榕华,刘德荣.《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学术价值浅探[J].中华医史杂志,2009,39(6):367-370.

[13] 崔艺箫,翟兴,钱亦昀,等.中医术语抽取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1,42(4):30-34,56.

[14]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

Brief Analysis on Popular Interpretation of

QIN Ying-ying1, SONG Bai-yang2, CHEN Ting1*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2.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has 7 volumes,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third year of Zhengtong of the Ming Dynasty (1438) and published in the eighth year of Chenghua of the Ming Dynasty (1472). It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notation versions of the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book uses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annotate. These methods make the essence ofmore popular and vivid in the eyes of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book,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contents of popular interpretation included phonetic notation,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emendation of the text, explanation with diagrams, and definition of term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hilological value of this book.

TCM classics;();;Xiong Zongli

R221.9

A

2095-5707(2022)06-0049-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6.009

覃滢颖,宋白杨,陈婷.浅谈《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之“俗解”[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6):49-52.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崔锡章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室(2018年)

覃滢颖,E-mail: 1044035158@qq.com

陈婷,E-mail: xinyi_lu@163.com

(2022-01-19)

(修回日期:2022-02-25;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寸口注音经文
经文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圣经》经文中国化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