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2-11-16 07:04丁小姣刘明宁容容夏高艳齐雨欣郭蕾蕾叶险峰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痉挛性中医药大学痉挛

丁小姣,刘明,宁容容,夏高艳,齐雨欣,郭蕾蕾,叶险峰*

基于CiteSpace的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丁小姣1,刘明2,宁容容1,夏高艳1,齐雨欣1,郭蕾蕾1,叶险峰1*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分析近20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文献,总结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2-2021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纳入601篇文献,年发文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在2021年最高达64篇。包括1 374位作者,庄礼兴、东贵荣、金荣疆、祁丽丽为核心作者。涉及486家研究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纳入518个关键词,康复训练、温针灸、运动功能、肌痉挛、火针等29个关键词频次≥10,肌张力、针药并用、康复、巨刺等32个关键词的中心性≥0.1。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领域以临床研究、文献研究为主,机制研究较少。临床研究多采用联合治疗,温针灸、火针等为研究热点。但该领域缺乏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应加强跨区域、跨机构、跨团队的多元化合作,规范临床研究,开展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机制研究。

针灸;痉挛性偏瘫;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病理反射等。痉挛性偏瘫以上肢屈肌群、下肢伸肌群的肌张力增高为特点,即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状态,是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痉挛性偏瘫多在脑卒中发病后的2~3周后出现,6个月内的发病率约为4.0%~42.6%[1],被认为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2]。

痉挛性偏瘫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重点。若失治误治,可导致永久性的关节挛缩、运动模式异常、共同运动等[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4-6]。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所创建的基于JAVA语言环境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教育、医学等诸多领域[7]。通过CiteSpace可以形象客观地展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历程及研究趋势[8]。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策略为“主题(针刺OR针灸)and(痉挛性偏瘫)”,检索时间范围2002-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25日。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⑴与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临床研究、系统评价、综述、病案等。⑵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

排除标准:⑴重复发表文献。⑵动物实验研究类。⑶英文文献。

1.3 数据处理与规范

将符合标准的文献以Refworks-CiteSpace 2021样式导出,文件名命名为download_XXX,在CiteSpace 5.8.R3软件中进行格式转换。将文献数据导入NoteExpress 3.5.0,剔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标题、摘要,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将意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脑卒中、中风、中风病、卒中统一为中风。对所纳入分析文献的作者及作者单位进行逐一核对,确保无作者重名现象。对机构的不同名称进行合并,如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合并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机构仅保留一级单位。合并方式:在CiteSpace.alias文件中进行代码合并。

1.4 数据分析

使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Keyword(关键词),Time Slicing设定为For 2002 JAN to 2021 DEC,时间分区为2年,TopN选择50,剪切方法选择关键路径法Pathfinder,方式为Pruning slice networked、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简化网络,突出重要节点信息,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提高共现网络的清晰度[9],其余保持默认设置。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选择Find clusters、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选择Burstness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

在共现图谱中,节点可代表纳入分析的作者、机构、关键词数量,连线表示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次数,网络密度(Density)表示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的密集程度及节点之间的平均强度。节点和连线的颜色表示该节点首次出现的年份,年份越大者,颜色越深。节点大小与节点出现频次呈正相关。节点间连线的长度及粗细反映节点间合作的密切程度,距离越短、连线越粗表示两节点联系越密切。聚类分析中,颜色分析同共现图谱,聚类号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

2 结果

共检索出1 159篇期刊论文,剔除重复文献474篇、与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主题无关的文献84篇,共纳入601篇文献。

2.1 年发文量

学科在某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仅能够反映其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关注程度[10]。如图1所示,2002-2021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年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021年达最高值64篇,提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热点研究主题。

2.2 作者可视化分析

对文献作者进行分析可了解该学科的主要科研人员及团队合作等相关数据。本研究共纳入文献作者1 374位。发文量≥3篇的作者共有65位。其中庄礼兴发文量最高为15篇,其次为东贵荣(13篇)、王天磊(10篇)、刘建浩(10篇)、金荣疆(7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的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

2.3 机构可视化分析

对文献来源机构进行分析能够揭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及各研究机构的活动特点[11]。共纳入486家机构,图3所示的机构发文量均≥4篇,发文量前5位的机构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1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篇)、成都中医药大学(17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1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4篇)。

图1 2002-2021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的年度分布

图2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作者共现图谱

图3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机构共现图谱(发文量≥4篇)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精准提炼,是一篇文献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能够反映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领域中相应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设置阈值Threshold为6,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见图4),节点N为518,连线E为963,网络密度为0.007 2。

高频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10的关键词有29个,中风、痉挛性偏瘫、针灸关键词排名前三。频次排名前24位的关键词见表1。关键词的中心性提示该关键词在该网络中的关键程度及与其他节点的相关程度[12],中心 性≥0.1的关键词有32个,肌张力、针药并用、康复排名前三。中心性排名前24位的关键词见表2。

图4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关键词频次(前20位)

表2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关键词中心性(前20位)

结合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可知,目前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机制研究。疗效(41次)、临床研究(14次)提示以临床研究类型为主。文献研究包括综述(38次)、研究进展(6次)、Meta分析(5次)。治疗脑卒中类型以缺血性脑卒中(30次)、脑梗死(14次)为主。针灸疗法包括温针灸(43次)、火针(17次)、电针(16次)、头针(11次)、靳三针(10次)、挛三针(6次)、颞三针(5次)、醒脑开窍(5次)、麦粒灸(5次)等。刺灸法涵盖巨刺(16次)、分期透刺针法(9次)、拮抗肌针刺(9次)、恢刺(5次)、经筋刺法(4次)等。体针选穴主要为夹脊穴(9次)、阳陵泉(4次)。常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如康复训练(53次)、康复(41次)、针药并用(12次)等。观察指标包括Fugl-Meyer运动量表(6次)、改良Ashworth评分(6次)、Barthel指数评分(5次)等。

2.4.2 关键词聚类 通过关键词聚类,可进一步了解或推测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热点。518个关键词共聚成23个聚类,剔除较小聚类,较大的10个聚类见图5。模块值(Modularity,Q)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是评价网络整体结构性能的指标。此图谱Q=0.827 2,S=0.952 8。Q>0.3、S>0.7提示此图谱聚类结构存在显著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热点[9]。

图5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0针灸与#3针灸疗法聚类标签虽然接近,但#0针灸侧重于临床研究,如康复训练、疗效等,#3针灸疗法侧重于理论研究,如选穴规律、统计分析等。#1中风后主要探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价值。#2靳三针、#9火针主要涉及具体的针灸方法。#4肌张力、#6肌痉挛、#8下肢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痉挛的观察研究。#5经验主要涉及针灸疗法的经验总结。#7治疗涉及针灸治疗理念,如综合治疗、分期治疗等。见表3。

表3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关键词聚类

2.4.3 关键词突现 通过关键词突现可揭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变。如图6显示,得到19个突现词。临床研究、文献研究类一直是研究热点,如随机对照、综述、疗效、研究进展,其中随机对照持续时间最长,从2002年持续至2013年。针灸疗法的研究热点:2015年之前以传统体针、靳三针、颞三针多见,取穴关注夹脊穴;2014年之后研究者逐渐转向温通类刺灸法,如温针灸、火针、毫火针、麦粒灸等。在疗效评价方面: 2002-2015年多关注痉挛、肢体痉挛、中风痉挛症状本身的改善;2018年之后重点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如肢体功能、运动功能。

图6 601篇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文献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2002-2021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60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学者提供研究思路。

3.1 研究现状

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2014-2015年、2019-2020年的年发文量回落,提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领域发展后劲稍显不足,建议扩大相关基础研究,稳定发展。

通过作者、机构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的多个研究团队为研究领域核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庄礼兴团队最为突出,其致力于“靳三针”的临床、理论研究,影响了刘悦、赖耀铭、贺军、杨海涛等人,且各小团队之间形成网状合作关系。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金荣疆团队尝试从神经元表达[13]、神经受体[14]、突触结合蛋白[15]等方面阐明电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东贵荣团队与三亚市中医院的王天磊、刘建浩合作较多,研究方向为头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16-1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祁丽丽团队认为痉挛性偏瘫的病位在筋,多使用关刺[18]、恢刺[19]等缓解痉挛。

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整体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趋势。多数团队为区域内合作,团队之间无紧密联系,跨区域合作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建议各机构多进行学术交流,形成多元化、精准化的合作形式,合理构建理论、治疗体系,如痉挛性偏瘫领域的规范命名,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机制研究,对已研究的针灸疗法进行广泛化的横向研究等。

3.2 研究热点

目前温针灸、火针等温通类刺灸法及“靳三针”特色针法为研究热点。《素问•阳明脉解篇》有“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肢体筋脉失于阳气温煦则拘急挛痛,故选用兼具针、灸效用的温针灸、火针等刺灸法以温经通络止痛。温针灸是留针时在针柄处着艾施灸,常选择偏瘫侧阳明经穴[20]、拮抗肌[21]、肌肉运动点[22]等部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火针则是在针具烧红后快速刺入腧穴或一定部位,相较于温针灸,其治疗次数少、治疗时间短、治疗间隔长。常选取痉挛局部[23]、经筋节点[24]等部位,具有促进神经通路重塑[25]、降低患处周围神经兴奋性、缓解痉挛作用[26]。在特色针法中,以“靳三针”疗法中的“颞三针”及“挛三针”应用广泛,针对痉挛性偏瘫的肌张力增高、关节挛缩、协调运动障碍等症状,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27-28]。

3.3 研究前沿

研究者除了单纯应用针灸治疗,还使用针灸结合康复、中药、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联合治疗。因单一治疗方法难以有效治疗痉挛性偏瘫,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可能是今后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重点研究方向。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等多见,是目前痉挛性偏瘫的主要康复手段。中药方面以芍药甘草汤、补阳还五汤、温阳通络汤等多见。推拿手法以揉、拿、㨰为主,刺激患肢的深浅感觉冲动[29],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物理因子治疗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其通过生物反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脑组织的可塑性[30]。

4 小结

现阶段临床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无统一规范的对照方法、疗效评价缺乏客观指标等问题。应规范临床研究,增加大样本的横向、纵向比较,同时加大对临床机理的探讨及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推广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在当下以西医康复为主的治疗模式中,应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挖掘、整理、发扬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本文仅检索中文数据库,未纳入英文文献,仅反映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二,可视化分析时,节点的合并、参数设置等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颇。今后应扩大数据库来源,增加高质量文献数量,科学绘制图谱,多角度阐释图谱,提高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1] Wissel J, Verrier M, Simpson D M, et al. Post-stroke spasticity: predictors of early development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 PM&R, 2015,7(1):60-67.

[2] Francisco GE, McGuire JR. Poststroke spasticity management[J]. Stroke, 2012,43(11):3132-3136.

[3] 魏乾坤,李梅,代新年,等.徒手牵引与冷疗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8):710-711.

[4] 杨海涛,庄礼兴,刘悦.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0):889-892.

[5] 邢雪梅,杨波,李方,等.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595-597.

[6] 张璐,方剑乔.针灸对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7):4222-4223.

[7] 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101(S1):5303-5310.

[8] 余思奕,胡幼平.国际艾灸研究时空分布特征、热点及前沿知识图谱分析[J].中医杂志,2017,58(19):1686-1690.

[9]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 左亮亮,郭春侠,吴昌合.近十年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文献计量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6):817-820.

[11] 张晗,王晓瑜,崔雷.共词分析法与文献被引次数结合研究专题领域的发展态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3):378-380,426.

[12] 陈芳,张士靖.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医院图书馆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8):19-23.

[13] 杨慎峭,金荣疆,朱天民,等.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198-203.

[14] 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干、脊髓组织GABAB受体影响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573-1575.

[15] 杨慎峭,冯丽娟,毛雪莲,等.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300-2303.

[16] 刘建浩,东贵荣.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偏瘫机理浅析[C]//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杭州,2009:375-377.

[17] 雷慧姝,李婷,代金明,等.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4):506-510,545.

[18] 韩振翔,祁丽丽,褚立希,等.关刺温针法复合易化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0):1190-1193.

[19]韩振翔,祁丽丽,周一心,等.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技术改善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2):1420-1424.

[20] 李艳琴,丁继岩.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9):1204-1205.

[21] 黄劲柏,陈庆,王峥,等.温针结合易化技术治疗偏瘫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42-44.

[22] 卢洁,陈丽君,党宝齐,等.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4):72-75.

[23] 杜鑫,张帆,郭静,等.贺氏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6):41-45.

[24] 李德华,李季.基于经筋理论的毫火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及理论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6):44-46.

[25] 李岩,周震,程素利,等.火针干预脊髓损伤大鼠后血清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3,30(1):25-27.

[26] 赵明华,钱虹,庄礼兴.火针八邪、上八邪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2):175-178.

[27] 叶伟斌,植昌嘉,陈钦培,等.挛三针配合经筋排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134-136.

[28] 曾访溪,庄礼兴,廖穆熙,等.手足挛三针为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7):1481-1484.

[29] 徐安瑜,徐应倩,黄璐.针刺疗法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3):135-139.

[30] 秦茵,黄冬娥,康国辉,等.头穴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康复学报,2018,28(6):21-25.

Visual Analysi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Spastic Hemiplegia Based on CiteSpace

DING Xiao-jiao1, LIU Ming2, NING Rong-rong1, XIA Gao-yan1, QI Yu-xin1, GUO Lei-lei1, YE Xian-feng1*

(1.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in recent 20 year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in China.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from 2002 to 2021 was retrieved from CNKI, VIP, WanFang Data and CBM, and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were under visual analysis by using CiteSpace 5.8.R3 software.A total of 601 articles were included, and the annual number of articles present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reaching a maximum of 64 in 2021. Totally 1374 authors were included, with Zhuang Lixing, Dong Guirong, Jin Rongjiang and Qi Lili as the core authors. There were 486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cluded, includ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total of 518 keyword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29 keywords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rm acupuncture, motor function, muscle spasm, fire acupuncture, etc. had frequency ≥10, and 32 keywordssuch as muscle ton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and medicine, rehabilitation,Ju acupuncture, etc. had centrality ≥0.1.The field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is mainly clinical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es, and the mechanism researches are few. Clinical research mostly adopts combined therapy, warm acupuncture and fire acupuncture as the research hotspots. There is a lack of high-quality,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ies in this field, so multi-regional, multi-institutional and cross-team cooper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standardize clinical studies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acupuncture; spastic hemiplegia;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R246.6

A

2095-5707(2022)06-0029-07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6.005

丁小姣,刘明,宁容容,等.基于CiteSpace的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6):29-35.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9ZY2005)

丁小姣,E-mail: 18838248021@163.com

叶险峰,E-mail: 2543105494@qq.com

(2022-03-10)

(修回日期:2022-04-15;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痉挛性中医药大学痉挛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