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张箩人

2022-11-16 04:39:26影子
金秋 2022年16期
关键词:竹丝武安竹篾

◎文·图/影子

手艺人白明印

柳条编的大簸箕,筛面用的细箩子,农业社会里这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每到夏秋收获的季节,农人们都要用面箩筛面、用簸箕扇簸谷壳麦糠,这些日常用具使用量大,所以磨损度高,于是隔三岔五地就会有张箩铰簸箕的师傅走街串巷为村民维修这些工具。张箩铰簸箕,曾是一个忙碌而不可缺少的行当。

竖片

钻眼

破条

“张箩铰簸箕,嚓啦,嚓啦……”伴着一阵阵清脆的金属片撞击声响,几声悠扬绵长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太行山下一个个古村的宁静。肩扛着几条白生生的柳木薄片,背挑着两头弯弯向上翘起的竹篾盘条,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从远处走来,手中提着的唤头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

张箩人名叫白明印,常年行走在太行山间村落田头,满头华发,脸色古铜却精神矍铄,笑意盈盈。张箩人特有的召集令——唤头“嚓啦”声才刚响起,就有个老大姐拿了两张簸箕迎面走来。白师傅连忙停下脚步,找了一个宽敞背荫的大门口坐下来,先向主人家借了一盆水,再把僵硬的牛筋绳泡上,从工具包里取出箩刀、起子、钳子、铲刀等工具摊在地上,今天的生意就算开张了。

白师傅仔细地观察着两张簸箕,被油腻尘泥掩盖得一点也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其中一张的底子外面用铁丝绑了一块铁皮,里面糊了一块补丁,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了。“这张簸箕的底磨破了,舌头还好,这张的底能用,可是舌头磨得快没有了。你给35元,将这两张簸箕拼成一个,还能用五六年没问题。”说好价钱后,白师傅操起簸箕,挥舞箩刀三下五除二就将两张簸箕拆了开来,随手拿起一根竹篾,用镰刀将竹篾从中间分开一点,然后把镰刀往中间一插,左手不断地掰动着竹篾,一根竹篾就被均匀地分成两片。再用镰刀将分开的竹片前端裁成火柴棍粗细的竹签,双手捏着起好头的竹签不断来回掰扭,手中的竹篾便被分成一束均匀的竹丝。白师傅的双手很灵巧,将破开的竹丝用夹子固定在簸箕背上,用手钻打上眼,麻利地用牛皮筋飞针走线,一针一针地将竹丝扎到簸箕背上。下来的工序就是换舌头。白师傅先是把待换的舌头用几个夹子固定在柳条底上,然后操起手钻分别打眼,用一根牛筋来回穿梭,便将舌头结结实实地固定在簸箕底上了。最后,他拿起箩刀将簸箕背上伸出舌头的竹丝裁齐,原来一个破旧不堪的簸箕转眼就有了模样,既结实又漂亮。

白师傅是河北武安县寺庄人,从1964年开始干上这行,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过去在武安,干这营生的人很多,都是亲戚朋友相互帮带的,河北、山西、陕北这一带的张箩人基本都是武安出来的。“小时候,我姐夫就做这营生,每天都有闲钱花还挺自由,于是我就跟着他出来也干上了这行,一直做到现在。以前我们出来是挑着担子,全靠两条腿走,走到哪住到哪,以后就改骑自行车。现在,政府发了老年优待证,可以不用掏钱坐上公交车。”

说起这营生还能干几年,白师傅深深叹息一声,自觉这门手艺已走到尽头。以前干这营生的人很多,那时村里人簸箕用的多,活儿很多,钱也好挣。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事工具得到改进,各种机械用的多了,簸箕和箩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好多张箩铰簸箕的人都没有生意做了。现在,武安临近的几个县,就剩他一个人还在干铰簸箕的营生。虽然成了独门生意,但生意也不好,跑一天遇不上活的时候也常有,好几天也挣不下100元。“一辈子摸惯这些东西了,哪天不看见簸箕面箩,感觉像是缺了什么,空落落的!”白师傅现在年龄大了,他说,挣多挣少无所谓,能出来走走,顺便有活干点就行了,实在干不动,就只能回家了。

是啊,虽然当年的农家离不了张箩的人,但是不久,回荡在街巷里清脆悠扬的唤头声,以及渐渐远去的张箩铰簸箕的手工艺,终将会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碰到张箩人

看看能修不

门道里的活计

猜你喜欢
竹丝武安竹篾
NaOH碱处理浓度对毛竹篾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雍武安等书画作品
绿色天府(2022年10期)2022-11-05 08:59:40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绿色天府(2022年1期)2022-03-17 10:13:38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江南诗(2020年3期)2020-06-08 10:20:40
绘画的新形式
卷宗(2018年7期)2018-06-06 05:27:16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
竹丝镶嵌屏风
CSAMT在武安地热井开发量的应用
河北地质(2016年2期)2016-03-20 13: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