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泳
广东省徐闻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湛江 5241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高达60%~70%[1-2]。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尚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学者们对脑梗死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给予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无一种明确有效的方案。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依达拉奉能够通过与氧自由基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减少脂质的过氧化,并且它也能够缓解由于脑组织缺血所引起的脑水肿以及脑组织的损伤[3]。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28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进而探索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情况。
以2019年11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140例)。对照组:男74例,女66例;年龄52~73岁,平均(57.51±2.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h,平均(2.11±0.15)h。实验组:男68例,女72例;年龄51~75岁,平均(57.41±3.0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h,平均(1.98±0.1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4];②年龄≥50岁;③发病时间在6h内;④有影像学等明显辅助诊断资料;⑤其他检查及病历资料完整者;⑥未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⑦未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重症感染等;⑧研究对象未服用其他药物治疗;⑨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②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存在其他严重感染类疾病;④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⑤合并有依达拉奉应用的禁忌证;⑥转院治疗及主动放弃治疗的患者;⑦患有精神疾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即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静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注射尿激酶或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应用肝素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等)进行抗凝治疗;为抗血小板聚集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此外,在这些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也需要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水平,维持其平衡;根据颅内压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降颅内压措施;检测患者血糖血压,给予相应的管理;肢体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维持治疗90d。
1.3.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依达拉奉(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 080056;规格:20mL:30mg)药物的治疗:将30mg的依达拉奉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给药,在发病后6h内开始给药,每天进行两次注射,14d为一个疗程。维持治疗90d。
①治疗效果;②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③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④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⑤C反应蛋白(CRP)。
(1)根据神经功能的情况,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90%,并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够独立完成。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在50%~89%之间,患者在旁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在20%~49%之间,患者在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19%,患者无活动能力。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NIHSS评分:评价脑卒中常用的量化评估工具,评分越低,病情越轻,评分越高,病情越重,功能减退越严重。
(3)ADL评分:应用Barthel量表(分值: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60分为生活自理。
(4)MMP-9:用于早期预测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其水平动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情况,MMP-9水平不断升高,神经功能不断下降。一般于发病15d后,恢复正常水平。
(5)CRP:该指标属于炎症因子。当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机体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故而,C反应蛋白越高,机体损伤越大,神经功能越差,反之则神经功能越好。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 4.2 9%,明显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分析(n,%)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时,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并随访经历9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注:#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在发病后早期,依据MMP-9可判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两组治疗前MMP-9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d后,两组MMP-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8d 治疗后MMP-9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8d 治疗后MMP-9 水平比较()
在发病后,依据C反应蛋白水平判断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两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d后,两组C反应蛋白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d 后CRP 水平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d 后CRP 水平比较()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供应脑部的血管发生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使得脑供血突然中断,从而发生缺血区域的脑组织坏死,该病损伤激活后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故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它是脑卒中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全部卒中的80%,且在我国覆盖脑卒中患者超过2/3[5]。急性脑梗死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大致概括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病因型,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括不同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的总称,其主要危险因素为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栓塞,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肢体障碍、感觉障碍、视力障碍、面瘫、失语等,重则昏迷,甚则死亡。
急性脑梗死症状在生理、病理等多个环节中均有涉及,发病时会导致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出现能量代谢紊乱,氧自由基反应等缺血性损害。这类损害会促使大量炎症细胞分泌、浸润,在此基础上,大量炎症因子分泌,对神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9水平的高低与脑梗死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该指标上升,表明神经功能损伤加重[6]。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多由于脑供血障碍而导致患者脑部组织受损,从而形成多种并发症,包括肺炎、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压疮、内环境紊乱、偏瘫后肩痛等。若出现并发症状,应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对症处理(如维持呼吸、血容量等),并且对于患者本身的基础性疾病也需积极控制。如在梗死发作时,缺血缺氧会让脑细胞代偿进行糖无氧酵解,对于高血糖患者,其乳酸堆积会致使脑水肿,危及生命[7]。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也常常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及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数据表明,此类神经功能损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部位、面积的大小,患者本身有无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息息相关。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发生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昏迷不醒等[8-9]。因此寻找改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10]。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积极解除脑动脉血管的阻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灌注。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脑血循环、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药物。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监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并给予相应的管理,同时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也至关重要[11]。改善脑循环的措施可分为静脉溶栓、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选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发病6h内,选用尿激酶治疗。近年来,针对急性前循环的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成为医师们常用的治疗方法[12]。众所周知,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中之重,一般选用阿司匹林,对其不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片,这有助于快速解除脑血管堵塞,减轻因缺血缺氧带来的脑神经损伤[13]。而抗凝药物的使用要结合患者个体病情,不推荐早期应用,他汀类、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脑梗死患者能否有一个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尽早解除堵塞,改善供血状态,针对缺血后神经元死亡不同机制进行脑保护治疗,都有助于患者在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讨的内容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针对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类药物必不可少,常用的有奥拉西坦、吡拉西坦、胞二磷胆碱等。近年来,依达拉奉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量),当脑梗死急性发作初期,N-乙酰门冬氨酸(NAA)急剧减少,这表明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损伤,而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依达拉奉后,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减少,治疗维持1月后可以明显升高N-乙酰门冬氨酸。临床试验表明依达拉奉能够与氧自由基强效结合,从而减少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氧化作用,同时其也能够防止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所引起的细胞损害,故而达到缓解因脑组织缺血所引起的脑水肿及脑组织的损伤的目的,此外,依达拉奉也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从而发挥抗缺血作用[14-16]。有研究表明依达拉奉配合rt-PA溶栓可以给急性脑梗死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为其神经功能恢复打下优良基础[17]。
本研究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观察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经对照实验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MP-9水平、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多,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更多,MMP-9及CRP水平均下降更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更优,预后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时,加用依达拉奉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