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山水画的品位到传统园林的品质

2022-11-16 08:41华田子郑青青吴晓云华海镜
园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水画园林传统

华田子 郑青青 吴晓云 崔 雪 华海镜*

HUA Tianzi1 ZHENG Qingqing2 WU Xiaoyun2 CUI Xue2 HUA Haijing2*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102;2.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杭州 311300)

( 1.School of Humanitie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China, 100102; 2.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1300 )

中国山水画是在二维尺幅上运用笔墨描绘山水,以寄寓情感,其不仅注重造型表达,更讲究气韵展现。中国园林从对自然山水的缩移摹写发展而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有着天然的联系,为厘清两者的联系,采用“整体—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山水画的品位(人品、文品和画品)和传统园林的品质(实质、本质和气质)进行剖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关系,总结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自上而下的逻辑共通性,即道法自然的哲学指导思想、清雅高洁的审美意蕴和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借鉴传统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传统园林传承发展的启示。

传统山水画;传统园林;传承;整体比较;品位;品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5 000年历史发展至今,中国艺术日臻佳境,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格调审美和气韵意境等皆属上乘,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就是具备中国艺术之高难度、高性情与高境界的典型代表。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均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产物,体现着中国独特的山水审美观和山水精神[1]。一直以来,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关系引发诸多学者的讨论,从两者的起源、发展[2],所具有的共同创作元素[3-4],所运用的技法、理法[5-6],所蕴含的思想精神[7]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探讨[8]。

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站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节点上,两者的关系仍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这两大中国艺术精粹为研究对象,采用“整体—比较”的研究方法,梳理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自上而下的共通性逻辑,并聚焦传统山水画的品位与传统园林的品质,剖析山水画艺术与园林艺术相互渗透、补充的关系,探求新时代传统山水画对传统园林传承发展的启示意义。

1 山水画的品位

诗书画印,相辅相成;笔补造化,返璞归真。尺素之间的山水画,包含浩渺宇宙,蕴含诗情画意,寄托思想情感,更折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传统儒释道思想所构建的东方哲学与美学影响下,传统山水画不仅展示画作的艺术技巧,也传达画家的精神思想与理想追求,并最终回归山水画本身,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从传统山水画的三个层面来剖析:即人品(为人品德与节操修养)、文品(文化内蕴与诗文表达)和画品(笔墨修炼与美学品位)。

1.1 人品——为人品德与节操修养

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山川河流的描摹,更是人文精神的写照。其精神本质,首要是对祖国河山的讴歌赞美,换言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李可染言:“立画品,先要正人品。”正人品的核心是爱祖国江山,为祖国河山立传,抒胸中正气,展江山气魄。绘画不仅需要技法表现,更需要以画家的德行胸怀、思想境界为支撑。如李成画风气象峻拔,关仝画格淳朴幽远,马远意境深邃清远(图1-图3),古来大家画作,尽管画中山水形态各异,然而无一不是画家赞美祖国河山的真实流露。

图1 《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Fig.1 A Solitary Temple Amid Clearing Peaks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Cheng

图2 《秋山晚翠图》(五代后梁)关仝(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ig.2 Late Greenery in Autumn Mountains (Five Dynasties) GUAN Tong

图3 《踏歌图》(南宋)马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Fig.3 Singing while Dancing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 Yuan

中国传统画论有言“画如其人,以画观人如其相心”,说明作品的高低雅俗,折射出画家自身的为人品德与节操修养。中国绘画甚至以人品、人格作为衡量画作境界高低的品评标准。人品高洁、修养高尚,才能达到一流的高境界[9]。潘天寿指出“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10],强调人之“骨”与“气”为画家创作之本。

此外,书画之作,应讲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画家作画需读书明理,阅历世故,以胸中之学问涵养情操,学问既深,胸襟广阔,画作自然臻于佳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董其昌《画旨》说明读书、行路,践行个人德行修养,乃是画家品格修养不可或缺的行为标准。

1.2 文品——文化内蕴与诗文表达

画表吾意,文达吾心。画作与文品,呈现出“相与骨”的关系,画为相,文为骨,文品实为画作之核心。诗与画的融会贯通,为画中景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与深厚的美学内涵[11]。带着诗心观察自然,方能达到“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艺术境界。

诗文与画的融会贯通,一方面表现在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之中传递浓郁的诗文意象,另一方面经过诗、书、印与画的珠联璧合[12],能够大大拓延画作在艺术上的广度、厚度与深度。以诗文论画,诗境画境归一;以诗文补画,诗画互补成一;以诗文寄情,情境意境统一[13]。诗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领域,以题画诗的形式结合,以时间艺术的诗呈现空间感,以空间艺术的画呈现时间感,达到在异质的时空关系中,诗“收空于时”,画“寓时于空”[14],从时空维度上再次深化了诗画融合的意蕴。以华海镜《太行铁壁》诗画作品(图4)为例,其自作诗云:“谁把长毫写太行,唯我海镜最癫狂。拙制牧鞭驱山岳,巧开神剪裁云裳。杯邀古月和太白,稿搜奇峰会阿长。道法自然万世律,胸中块垒更难量。”以自制长毫挥墨,与太行山岳相抗衡,又与李白、石涛相比高,诗作如同太行山之“火山口”,将山峦气势与胸中豪情尽数释放,达到“诗画共融,画我合一”的境界。

图4 《太行铁壁》(2013年)华海镜Fig.4 Taihang Mountain (2013) HUA Haijing

1.3 画品——笔墨修炼与美学品位

笔墨,是传统山水画最重要的语素,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通过笔墨变化可以塑造形式各异的山水画。唐以后,重墨轻色的水墨山水画强调线条的“骨气”之感,若无“骨气”,便无法实现气韵生动。因此,荆浩刻意强调皴法技巧,创作全景式大山水《匡庐图》(图5);范宽用笔雄健老硬,笔触短而有力,以“雨点皴”之法突出《溪山行旅图》之动人心魄(图6);郭熙独创“卷云皴”,塑造《早春图》之雄伟气势(图7)。三位画家以风格各异的皴法提炼山水肌理,以凝练浓缩的笔墨挥洒壮志豪气。

图5 《匡庐图》(五代后梁)荆浩(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ig.5 Mount Kuanglu (Five Dynasties) JING Hao

图6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ig.6 Travelers among Mountains and Streams (Song Dynasty) FAN Kuan

图7 《早春图》(北宋)郭熙(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ig.7 Early Spring (Song Dynasty) GUO Xi

北宋黄休复于《益州名画录》中提出绘画品位包含4个等级:能品、精品、神品和逸品。从能品精进至神品,是从对事物的客观把握跃升至精神本质的深刻挖掘,形成强烈共鸣,由此画家与画作达到心有灵犀的程度。逸品则完全区别于前三者,是由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脱离于理性法则的约束,而与当下的精神状态、漫长人生的奇妙体验,甚至与灵感乍现深深挂钩,“瘦骨清像”“魏晋风骨”即属于逸品范畴。倪云林之《安处斋图》(图8),用笔爽利痛快,用墨飘渺轻松,空灵之气遍布画纸,抒写胸中逸气,实为逸品佳作。倪云林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图8 《安处斋图》(元)倪瓒(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Fig.8 Anchu Studio (Yuan Dynasty) NI Zan

2 园林的品质

中国疆域广阔,风光旖旎,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景色便是壮阔的山川,即“山水自然”。中国园林对山川的模仿,渐渐从写实走向写意[15]。“山水以形媚道”,中国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的理想范式,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园林艺术的最高准则,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换言之,打造高品质园林,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是园林艺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思想的极大跃升。园林的高品质,应从实质(自然审美与生态营造)、本质(艺术品格与天人合一)和气质(地域特色与时代风采)三个方面来追求实现。

2.1 实质——自然审美与生态营造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之一。传统人居环境讲究自然审美与生态营造,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重要的文化元素。儒释道三元哲学所提倡的“人与天调”“与天相和”等生态理念渗透到中国园林的营造之中。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仅涵盖物质自然界,也包含抽象精神世界。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人类从远离荒野到渴望荒野,从遮风避雨到诗意栖居,从观赏亭台花木到传达人文精思,园林艺术呈螺旋式生长,而对于生机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16]最本真基础的追求却始终不变。

为营造一个充满自然审美与原始生态的园林,古人很早便提出过创作原则,即“天然图画”,或“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将“生态”“自然”作为园林艺术的源泉,要求园林创作达到质朴纯粹、自然而然、不造作扭捏的状态。这在江南文人园林中随处可见,如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图9);扬州瘦西湖“浓柳笼烟淡,瘦湖载月肥”①诗句为华海镜自作。(图10);何园“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②诗句为何园船厅外廊悬挂楹联。(图11)等,都是园林中“生态”“自然”的体现。更有西湖山水园林(图12),借助真山实水,辅以人工巧思,经过千年人文熏陶,历朝能工修缮,随着环境的自然变换,日益呈现出动人心魄的园林生态自然美。

图9 沧浪亭Fig.9 The Surging Waves Pavilion

图10 瘦西湖Fig.10 Slender West Lake

图11 何园片石山房Fig.11 Pian Shi Shan Fang Rockery of He Garden

图12 西湖一景Fig.12 The West Lake

2.2 本质——艺术品格与天人合一

园林自古就不失“文心”,中国文学与中国园林存在“源”与“流”的关系[17]。文学浸润,艺术滋长,正是园林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使遵循逻辑理性的园林技艺充满想象。园林技艺固本培元,艺术气质精神保鲜,才使园林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绵延至今。参与造园的又多为画家、文学家、诗人等,既有高超的艺术品位又能主导园林工程建设,可见其综合性与艺术性的高要求。

诗文互通,园林摹画。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自序》云“不侫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18];《兴造论》又云“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如计成所言,在造园起始,需借山水画之形意,思考如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问题,再落笔做设计。其设计的“五亩园”“寤园”和“影园”等,皆是将绘画艺术与造园技艺巧妙结合,将自然风景浓缩于一方园林之中的杰作。

园林中对山水自然进行缩移摹写,使人联结游者当下心境与山水风景,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此为园林中的“天合之境”,传达蕴于山水之中的“动”“势”之趣[19]。“天合之境”与先哲表达的“天人合一”哲学异曲同工,即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图13),“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个园假山模拟真山真水的生命形态,形神兼备,游个园而能赏四季,诗情画意相适,生命气息浓郁。

图13 个园四季假山Fig.13 The rockeries of four reasons in Ge Garden

2.3 气质——地域特色与时代风采

园林艺术是人与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受时空所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积淀会呈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多样的人群对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特殊的感受,由此形成园林艺术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不同地区各异的风景魅力。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指出“质感存真,色感存伪”,相较于色感,质感更能表达地域的内在风格与品质[20]。质感首先来源于土地,土地上生活着的人留下历史的痕迹与未来的设想。这些元素经过一层层叠加,自然会呈现出特定的文化肌理,从而成就卓殊的风景质感。如中国南北方传统园林的布局、理法以及建筑风格,虽文化同源,却各有千秋(图14)。

图14 南北方传统园林不同的景致Fig.14 Different sceneries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物态景象反映着园林的气质。当代园林范畴愈发广泛,想要创造出属于当代人的园林特色,时代风采的表现不可忽视。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杭州园林复兴时期,公园设计充分考虑了其在杭州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性质及功能要求,同时融合了西湖的人文底蕴与历史要素,最终呈现出以“花”“港”“鱼”为设计核心,既具天然之趣,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作品。

由此可知,若要将环境营建为更具人文精神的诗意风景,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必然要尊重场地留存的历史文脉,并以此为创造基底,植入新的功能需求与景观结构,在一番梳理、拆解、重构之后[21],再加上符合新时代的景观考量,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崭新作品,让景观场所的精神特质世代承替,余韵不绝。

3 山水画与园林的共通性

一幅画作,笔墨淋漓,一气呵成;一座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舍形取神”,诗画相依,妙合而凝;园林造景,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缩移摹写自然山水,营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环境空间,匠心独运。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出自上而下的逻辑共通性。

3.1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同属中国艺术之精粹,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22]。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木石溪藤等皆为传统山水画、传统园林的来源。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影响下,传统山水画中一花一木、一山一石都被赋予特殊的灵性,如梅花所指代的傲气凛然,竹子所表现的坚韧不拔,莲花所象征的出淤泥而不染,无不体现创作者的内心寄托与情感表述。在传统园林中,无论花木抑或石景建筑,其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空间联系,皆突显造园者的品格与气节,也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历代文人以追求山林逸趣作为个人思想的表达,山水画则成为比德的表现方式。“贤者辟世,其次辟地”,社会动荡致使文人萌生归隐之心,园林则成为历代文人寄托林泉之致的重要场所。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是世间万物的动力源,创造山水画和园林的过程,即养“气”的过程。南朝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中所有的意象与手法均反映了人们理解和体会“道”的方式。共同的哲学基础使得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的文化底蕴一脉相承,相互渗透。

3.2 清雅高洁的审美意蕴

“不知中国画论,难以言中国园林”“画中寓诗情,园林参画意,诗情画意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陈从周先生从诗法画理与实践经验两方面阐释了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美学的新关系、新境界,即“表高尚的情操,求弦外之音韵”[23]。

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均具有营造虚实、追求意蕴的审美要求。除运用笔墨表达出的美学思想外,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样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结合赋予画面含蓄幽远的意境及气韵生动的美感[24],并通过为画作题字赋诗,诠释出或磅礴之势、或高洁典雅之意境,这追求的不仅是道家的虚无美感,也有禅宗的空无意境。而传统园林在追求空间意境时并非仅仅以实喻虚,还追求表达人之情感的“有我之境”[25],加入匾额与诗词,体会传统园林清雅空灵的“画外之境”。

从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情感,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诗书画印不同形式运用到画作、造园中,营造出清雅高洁的诗画意蕴,衍生别样意境美,从而深入思考美的哲学。

3.3 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

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清雅高洁的审美取向影响下,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的一大共通点是具有艺术抽象性。共有的艺术抽象性决定了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的创作多采用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追求神形兼备的效果。在创作时,画家和造园家既不刻板地还原、复刻实物对象,又能提取其神韵,超越纸幅与空间的限制,达到“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

如何将创作者心中对自然山林的艺术情思通过物质手段纯粹精炼地表达,是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对画家笔墨修炼和造园家营造技术的考验。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摹写。其中“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是其他五法的统领,强调画作展现的精神气,是赋予画作生命力的关键。荆浩在谢赫的基础上传承发展,提出传统山水画的“六要”论。深受荆浩画论影响的计成在《园冶》中提出造园的最高境界“宛自天开”,强调保持和赋予园林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神韵,这种对意境的追求正是传统园林中强调“气韵”的体现。传统山水画的“经营位置”,即构图,对画面构成元素进行位置上的调整布置,通过搭配组合、调整疏密关系,组织建立起元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既具美感又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与《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共通。在园林营造实践中,这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操作,对其现有条件进行充分勘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有序地组织景物,继而加以借景、框景手法的运用,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古画品录》和《园冶》均提炼了创作过程中将抽象的“神”呈现为具体“形”的过程,即画家、造园家出于对自然的追求,在领略自然美学、自然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认知,创造出理想的栖居图景。

4 结语

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之间的共通性,决定了山水画和园林艺术需要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中发展壮大。温肇桐所编《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网罗晋代至1955年间的古今画学书篇目名多达千余种[26],可见传统山水画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要创造具有当代中华气质风采并能够经久不衰的园林作品,可以从传统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借鉴与参考。

从画到园的空间营造。园林可游可居、可行可望是“从画到园”的根本。传统山水画在画面布局上主宾呼应、聚散得当,借助高山溪流、大江大河彰显文人隐士的品性与气概,其空间营造准则可为园林造园中元素的空间分布提供指导,园中掇山、理水、地形、山石、建筑以及植物的大小、位置排列、主次搭配与山水画中的元素搭配相协调相呼应,皆为表达自然之美。

以画表意的园林意蕴。传统山水画造就艺术情思,通过诗书画印的结合、皴法技巧、植物象征等手段赋予画面生机,增添别样意蕴。利用传统山水画辅助园林造境艺术,借助亭台楼阁、匾额楹联、枯藤老枝等表达画意,使园中各元素独具生命力。

因画成景的审美情趣。传统山水画独有的色彩、笔法之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绘画的品位,经过时代变迁、数代人的审美诉求后,园林更注重景与情的联系,针对地域与人文精神,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园林魅力,并蕴藏更具深度、广度的精神内涵。

画家、造园者是实现山水画艺术与园林艺术交流的桥梁。中国历代造园家大多熟稔绘画,意通园林,兼造园与绘画两重技能,是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相互交融、相互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当代审美与中国艺术相互融合的浪潮下,传统园林想要更好地传承发展,当代园林建设者必须加强书画艺术修养,回归到最纯粹的艺术中探求真谛。

注:图1、3、6源自https://www.comuseum.com/;图2、5、7、8源自https://www.npm.gov.tw;图4、9、10、11、12、13、14均由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山水画园林传统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