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视阈下主流媒体的观念嬗变与实践演进
——以2021年两会报道的技术应用为例

2022-11-16 19:14戴志宇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融合内容

戴志宇

(新华日报社,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川观新闻、重报集团、上游新闻、河南日报、江西手机报纷纷推出“5G消息两会通”,利用5G消息实时关联、全面触达、即时互动等特性,以全新的传播手段及丰富的新闻产品建立起更加直接的信息触达通道。

面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到来,主流媒体须兼顾融媒生产和技术创新,抢抓5G发展机遇,让新技术为媒体融合赋能已然成为燃眉之急。

1 更新传播理念迎接融合新局面

在5G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谋求创新。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在两会期间惊艳亮相,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多重本领于一身。新华日报也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做足内容优势,以H5、动漫、直播、音视频、Vlog、数据新闻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在两会报道中打造了多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融媒体产品。

1.1 新传播关系思维

传播关系从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到现在围绕海量用户数据、富媒体内容产品、多层次发布平台、媒介定制服务深度融合的变迁;从加大内容创新、渠道平台创新、产业经营创新,到加强社交互动、品牌运营、关联合作、协同传播,并加以应用;在更沉浸的体验、更真实的社交、更便捷的交互下,5G新传播关系更具价值。

1.2 新产品运营思维

主流媒体产品单一,按照过去的理解,平面媒体就是报纸版面,然而固守传统媒体业务也是对媒介资源的浪费。产品思维应倡导一次创意、多种生产、N次传播,每个产品都能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好的创意,应当是全媒体产品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化,着重顶层设计、产品研发、资源汇聚、协同传播、跨界经营。

1.3 新生态开放思维

5G时代万物互联,任何时间节点、任何空间都可以进行传播,从物理性连接、生理性连接直至心理性连接,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被调动,所有的体验都可以被触发。5G时代全社会信息总量面临急剧增加,所有行为都可以智慧化、标签化,媒体运营和新闻传播全流程都将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

“万物皆媒”正走向生活,主流媒体除了更新传播理念,更要意识到受众对差异化、分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强化用户意愿。以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和创新格局拓展传播渠道,以5G赋能传播,打破传统线性传播格局,提升媒体融合的传播效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亮出AI实验室或者演播室,央视网创新推出智能主播“小C”——AI虚拟数字人,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等技术带来人机交互新体验;新华社带来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通过多地跨屏实现空间的沉浸式虚拟交错,形成“穿越”般体验;封面新闻的智媒演播室和智媒编辑部推出了“两会云直播间”,是利用MR技术搭建的最新智媒应用产品。

2 聚焦5G时代媒体生态新情势

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主流媒体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出两会大数据专题,从两会快讯、代表声音、网民关注、话题声量、热门议题、热词分析、传播分析、报道分析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两会盛况并提供数据支撑。新华网推出H5产品《两会“睿”心跳》——以两会大数据智能情景生成个性化海报,是兼具轻量化、渗透性和交互性的新闻数据产品。新华日报每天推出的《V话两会》系列报道,通过大数据平台每天30万+的全网新闻采集能力,反馈全国和省内主要媒体的两会报道。

2.1 率先起跑,丰富新内容形态

5G时代随着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多,主流媒体的内容供给和发布模式遭遇严峻考验,表现在用户体验需求增加,个人用户成为传播主体,场景化、沉浸化的表达成为主流,也为全媒体内容生态的创新制造了外部环境。

当前内容形态多样性对5G融媒体场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央视网推出的交互产品《AI助手带你走进部长通道》融合高清视频和直播、VR、NLP等多样态技术成果;光明网发布的MV——《“十四五”新说唱·看中华新气象》在报道内容、载体、平台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破圈”传播;解放军报的“全息军报”也充满科技气息,除了智能语音读报,还能通过短视频、H5、AR等新媒体手段,立体沉浸式感受两会盛况。

2.2 聚力融合,拥抱新交互服务

用户需求分化和用户黏性的培养需要主流媒体在研究不同层次受众心理和生活画像的基础上丰富多层次的话语表达方式,把握媒体智能交互的传播语境。

根据腾讯智库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于资讯的消费时间,人均达到76.8分钟,其中73.8%的用户会拿出30分钟以上时间看资讯。例如5G消息平台的融媒体场景,可以将综合资讯服务以多媒体短信的形式直接送达用户,与之建立便捷的智能交互通道,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架接起更紧密的联系,提升融媒体业务的普适性,实现大众传播与社交传播的进一步融合,当前大部分融媒体依托报网端微的传播矩阵,存在定位模糊、渠道分散、运营薄弱和服务滞后等问题。而5G消息可促进内容分发渠道的整合,提升媒体服务质量和用户交互体验,激发用户热情,让用户在内容选题和创作的过程中全程参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5G消息聚合作用下,通过整合并迁移传统媒体的报网端微和聚合媒体至5G消息媒体服务平台,进而实现媒体内部资源优化。

3 努力构建立体融合传播新格局

主流媒体正处于全面挺近互联网主战场的重要时刻,政治话语、大众语言和网络语言之间的话语体系不断被冲击,多视角、多主体、多阶层的媒介传播维度已被拓宽,融合的概念已突破了媒体自身,不仅包含新技术和媒体生产的融合,还包括媒体与5G传播生态的融合、媒体与内容平台的融合等。

3.1 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智能平台的发展趋势下,虚拟演播室、虚拟主播、VR、AR、MR沉浸式体验等一大批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2018年12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三大运营商以及华为公司在京共同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启动建设我国第一个基于5G新媒体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1]。2019年6月6日,上海报业集团与华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5G媒体应用探索,携手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业态。2020年,新华日报全媒体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基于5G混合云实现了支持多种服务能力的技术平台,即集数据化、可视化、沉浸化等融合新闻生产的策、采、编、发、控各个环节的智能平台[2]。2021年,人民日报技术部和阿里云、中国移动在两会期间共同发布AI编辑部2.0,升级上线五大新功能,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两会报道提质增效[3]。

3.2 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新型主流媒体与5G结合的当下,信息的收集端和输出端涵盖所有环节、所有过程、所有时空节点,已万物互联,多渠道传播和全息化运营意味着信息交互全程都可以全媒体化。

随着5G技术的日渐成熟,“内容+技术+创新”的传播理念与实现虚拟现实连接更近一步,在5G消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多维应用上,以全息式表达推动着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变。

封面新闻推出的“两会时间线”产品,整合了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虚拟现实等内容,内容详尽,一目了然,网友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定制对应的时间线内容。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华日报的技术创新表现出足够的韧性。2021年1月江苏省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江苏移动在全省率先推出“5G消息两会通”,通过手机短信或者扫描二维码等即可进入5G消息产品进行体验,为参会的代表、委员以及广大用户带来最新的两会资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5G消息两会通”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订阅,在中宣部通气会上受到了表扬,传播效果显著。

3.3 内容形态的影响

融合已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当前抢占5G机遇,加快媒体融合和新产业布局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键时刻。

在全国两会的这个“练兵场”,各大主流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上“才艺”,秀“肌肉”,打“组合拳”。新华社推出了5G沉浸式访谈系列报道,在5G,AI,MR,CAVE等技术的加持下,沉浸式地感受代表委员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策划的MV——《百年风华正青春》,副歌部分是由AI机器人演唱完成的,用明快热情的歌声和曲调“燃”起火热的两会氛围,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4 产业方面的影响

传媒产业化,即传媒产业经营、实现效益的思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将成为各行业平台化的基石、转型赋能的引领者。5G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为媒体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注智赋能,带动传播形态、传播格局、传播生态、传播价值的全面提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化转型升级和创新产品的井喷式爆发。

积极推进5G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更重要的是打破惯性思维,开发新应用,突破新体验,加速完成传媒生态的内容体系和产品创新布局,做大做强产业,将新技术为我所用,让5G技术为媒体发展赋能。

4 结语

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依托5G技术的融媒体新闻报道精彩纷呈,各大主流媒体踊跃实践创新,增加了用户体验感和参与感。通过两会期间各家主流媒体的“大练兵”“大比武”,主流媒体与5G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大量的新载体、新平台,基于交互式沉浸式的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媒体将持续为主流媒体探索新范式。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主要内容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