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珍,劳慧敏,田 甜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智库,杭州 31000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关键,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增强农业质量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技术、识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1]。
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从内涵上看,主要由以下3类人才组成。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三农”领域科研、教育等专业性技术人员,包括科技特派员和涉农科教人员等;二是农林牧渔业中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三是农村实用人才中的技能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人才,包括创新创业的职业技术农民和乡土科技人才等[2,3]。
据统计,2018年,浙江省现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农业技术人员为12 931人,占全省的比重为1.2%;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中,农业科学领域科技人员数为3 692人,占比为40.8%。截至2022年8月,浙江省共拥有涉农领域两院院士8人,拥有农业领域省级特级专家24名,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5名,农业科技特派员镇(乡)覆盖率达100%,在科技特派员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自2001年以来每5年组织召开一次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出台1项重大政策,发布1项五年规划。近年来,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浙江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等10余个重大科技政策,浙江省农业科技工作实现了“战略层面有相关规划和政策指引,战术层面有具体举措办法和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围绕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项目扶持、平台支撑、融资贷款、生活补助和创业补贴等方面研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政策倾斜,营造了农业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承担实施科研项目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浙江省从2012年开始借鉴“8812”“9410”水稻育种协作组成功经验,围绕粮食、蔬菜、果品、林木、畜牧等主导产业,成立9个育种攻关协作组,全省有329家单位1 700余人参与其中。经过近10年的持续稳定支持,专项共引进培养人才635人,有51人入选国家、省级、地方人才工程,其中国家级9人,省级31人。其中胡培松研究员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前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业科技各个领域,为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了“第一资源”。此外,浙江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每年安排实施涉农领域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省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年支持经费超3亿元,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为进一步强化农业协同创新支撑体系,浙江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按照“资源跟着载体走”的建设思路,不断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进一步集聚和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服务研发创新等夯实了基础。“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工作,着重强化对科研人才、研发投入和试验设备与场地的考察和评价。经过3年建设,截至2020年底,前3批创建的20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平均每家拥有研发人员约64人,硕士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和“国千”“省千”“省151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数增幅均达20%以上,人才蓄水池功能进一步显现。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期间倡导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多年来,科技特派员通过人才下沉,服务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和乡村技术能手。2003—2022年,浙江省财政累计投入特派员专项资金4.1亿元,省、市、县三级共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2.4万人次,其中个人科技特派员1.8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36家、团队科技特派员504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约17 000项次,技术培训约12万场,培训约680万人次。在为农村带去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及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成为浙江省提升基层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张“金名片”。
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由于传统农业工作环境艰苦、抗风险能力弱等,在人才引留方面一直难度较大。2020年,浙江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2 904人,每万人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0人[4],低于全国(由于2018年起国家不再公布专业技术人员细分数据,故此处采用了2017年数据)(4.89人)[5]、江苏省(2.61人)[6],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每千公顷农用地拥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5人[4],远低于江苏省(3.42人)[6]。特别在近年来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浙江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年下降,较2011年(1.75万人)减少了26.3%,占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由1.97%降至1.13%,而全国及江苏省的比例始终稳定在2%以上。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规模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与工业领域相比,农业从业人员主力军是农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技素养普遍不高,直接阻滞了量大面广的职业农民转化为农业科技人才。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高中及以上人员占比仅为7.8%。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本身层次来看,也与其他领域有一定差距。2020年,全省研发机构R&D人员中,农业科学领域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7.7%,远低于自然科学领域77.7%和医学科学领域64.5%的水平。从高层次领军人才来看,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万人计划”中农业领域仅入选35人,占比5.4%,而在“千人计划”中,农业领域占比更低,仅为1.4%,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其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相匹配。
从管理主体上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涉及教育、科技、农业等多个部门,由于各自为政、协同性不足,导致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等环节尚未真正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通人才链,人才增值效应未充分发挥;从来源构成上看,2020年浙江省企业单位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1 289人,占比不足10%;从服务的行业来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呈专业结构的不平衡。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领域共有研发机构44个,科技活动人员3 941人,农副食品加工领域研发机构仅3个,科技活动人员仅107人。高校、县级以上政府属科研机构由于编制、保障等原因,成为农业人才就业的首选,而农业最基层一线及企业对人才吸引力有限。此外,科技人员以传统种养殖领域居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稀缺,对拉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支撑不够。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的农业重大创新平台体系,但由于农业自然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平台数量和水平与其他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国已批复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9家,其中江苏、山东等省均已布局,而浙江省尚未实现布局;29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中,浙江省共9家,位列全国第17位,远低于山东(22家)、安徽(18家)和江苏(14家)等省份。此外,园区还存在政策突破性不强、创新投入不够、产业规模和层次相对偏低等问题。从省级实验室数量来看,“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新增省级实验室162家,其中涉农领域仅占5.6%。农业高端创新平台的缺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
农业科研投入仍显不足。据课题组测算,2020年浙江省农业R&D经费占农业GDP比重仅为1%左右,明显低于同期2.88%的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地区农业R&D投入强度大于2%时,才能使该地区农业发展获得持续稳定可靠的科技支撑,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相协调,发达国家该指标普遍在3%~5%。加上社会地位不高、薪酬福利差等原因,农业科研和经营主体在人才引留等方面一直困难较大。此外,科技人才评价中长期存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难等原因,也使得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动能尚未充分激发。
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扭转长久以来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现状以及全社会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固有印象,这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将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省的重要路径,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厂化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场景,着力推动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重塑农业产业生态体系。以更加现代化的作业环境、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效益,吸引工业、服务业等更多非农领域优秀人才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人才支撑。
完善竞争性选拔和稳定性培养相结合的人才项目培养机制。针对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委托”“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方式,以市场化机制培育一批有竞争力、能打硬仗的创新骨干。稳定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对育种协作组从科研项目、创新平台等方面给予一体化部署和持续支持,打造和巩固一支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引导新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导高校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创新创业辅导,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素质过硬、敢闯敢拼的大学生农创客和“新农人”。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成为农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通过“传帮带”模式培育更多本土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农业科技工作领导机制,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推动教育、科技、产业等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围绕产业链统筹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形成农业科技工作合力。全面构建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数据库,为省委省政府开展“三农”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实现科学决策提供智库支撑。探索建立以反映全产业链价值为目的的农业科技工作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等指标的统计监测,并纳入市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逐步构建全面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强化浙江大学等高校涉农学科优势,以一流学科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围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支持省内涉农领域高校院所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建设农业领域省实验室。引导农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创建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通过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增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吸附力和承载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高地。
由于农业和农业科技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长期来看,政府仍需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农业财政科技投入占比、农业R&D投入强度持续稳步提升,引导各类科技计划、平台、人才项目进一步向农业领域倾斜。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育种等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财政稳定支持力度,为农业科技人才安心科研提供保障。对于科技特派员等一些需长期深入基层开展服务的科技人员,应通过适当增加下乡补贴、提高岗位津贴等方式,提升科技人员待遇。深化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将实际能力、工作业绩和转化效益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畅通乡土人才等特殊优秀人才高级职称直接申报渠道。深入落实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通过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引导和激励更多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