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婧
针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情况:很多题目明明讲过,也反复练习过,但是考试时学生还会出现错误[1]。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时有知识漏洞。若不注意及时纠正与弥补,该种情况会反复出现,进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越学越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错题资源,指引学生创建错题集。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学生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就存在一些差异,在练习中反复利用与巩固所学知识是常事,而订正错题过程可以指引学生在单纯重复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明确数学学习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的利用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错题的利用有助于填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漏洞。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错题出现若不及时修正,会导致学生怀疑自身解题能力,甚至畏惧学习数学知识,进而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错题的利用可以锻炼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有效活跃学生思维,同时对学生数学短板进行弥补,提升学生自信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错题的利用是情感介入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对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获取,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二,错题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减少错误思维定式。从小学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影响学生提升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在简单题目上犯错。在错题利用中,学生可以在订正中注意到细节问题,再遇到类似题目时,有意错点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思维定式[2]。第三,错题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建立与明确解题思路框架。在错题利用中,学生会在无形中结合知识点、教学内容分析不同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数学知识。并且,在错题利用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交流沟通,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在思想碰撞中创新解题思路,开拓学生思维。通过错题查漏补缺的形式,学生可以形成良性思维定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解题思路框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水平。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想要真正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关注,便需要有效利用学生错题,要勇于且乐于提供给学生研究机会,指引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与掌握,进而获取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再创造过程。针对错误,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申诉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思维,对错误背后原因进行挖掘,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细心呵护,且适度、适时地给予学生点拨与鼓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活力[3]。学生错题,属于较好的教学资源,若教师可以处理得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需要从生命高度、动态生成观念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看待。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成。在该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动态生成教学注重对真实、自然的追求,需要干预暴露意料外的情况,课堂再现需要师生的生活情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学生错题被忽略,部分教师因为过分期待正确答案而忽略学生错题,部分教师认为个别学生错题若利用课堂时间处理是一种浪费,部分教师无法准确及时判断学生错题而不知所措。多种原因导致教师没有处理学生的错题,最终严重影响到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讲解《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道题:一段公路长30km,甲队单独修需要10 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15 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学生结合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以下算式:30÷(30÷10 +30÷15)=6 天,且说明算理。紧接着,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回答:若该条公路长60km,需要多少天修完?这时很多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便说出了需要12 天,还有一些学生认真计算起来,结果算出的答案也是6 天。有的学生发出感叹: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是15km、45km、120km,需要多少天修完?这时学生不再脱口而出。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得出来的答案都是6 天。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管公路长度是多少千米,时间都是不变的?在工程应用题中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有关吗?是否可以不用已知具体工作总量对工作时间进行计算?通过对该种错题分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理性、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而是需要肯定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判,这样学生才可以大胆地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自信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开绿灯的形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强调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全允许再想、意见不同允许争论。在该种模式下,有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例如,在讲解《认识千克》时,教师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其到讲台中指出弹簧秤1 千克的位置,但是该名学生指错了位置,又叫了另外一名学生上来指出位置,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教师可以再次让第一名学生指出2 千克的位置。在该过程中,教师没有斥责学生回答错误,该名学生也不会被其他学生耻笑,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敢说、敢做、敢问,促使学生敢于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学生自信心。
在讲解完《乘法》知识点时,教师布置一道题:在植树节,小明父母带其到公园种植,一共种了2 行树,一行4 棵树,另一行6 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发现错误率较高,有的学生列出算式:6×4 =24 棵,有的学生列出2×6 =12棵,有的学生列出2×4 =8 棵,有的学生列出2 +4 +6 =12棵。从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受到解决乘法问题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区别进行真正理解,乱凑数列式。在实际教学中,该种错误在教师的预设中,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操作学具和讨论交流,对题意进行重新分析,对学生出错原因进行寻找,进而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在以后做题时会主动多读、多想,不会乱凑数列式。紧接着,教师可以抓住该次错题利用机会,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利用学生列出的四个错误算式,指引学生结合这四个算式编出和题目类似的数学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激烈讨论。经过讨论后,有的学生设计了以下数学问题:在植树节,小明父母带其到公园种植,一共种了6 行树,每行4 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在植树节,小明父母带其到公园种植,一共种了2 行树,每行6 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在植树节,小明父母带其到公园种植,一共种了2 行树,每行4 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在植树节,小明父母带其到公园种植,一共种了3 行树,一行2 棵,一行4 棵,一行6 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指引学生在找错、议错、改错中进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5]。
错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教所学进行反映,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教学方法的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错题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表达形式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因此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智慧的双眼,善于捕捉错题中的闪光点,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学流程进行及时调整,通过错题资源,指引学生从正面、反面角度,对自己学习活动中的错误进行全面审视,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系列错题,对教师来讲,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且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灵活性和高效性[6]。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审题不清楚导致错误。针对学生思维定式导致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正迁移弱化负迁移的形式,把新旧知识进行融合,指引学生进行实践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将错就错,使错题成为课堂闪光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应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其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先指引学生对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回忆,如长方形、正方形,然后指引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进行猜想。受到负迁移影响,很多学生觉得是两边相乘,但是有的学生提出质疑,但是说不出理由。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坚持因势利导原则,把高不相同,且两组对边分别是8cm 和5cm 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出示,要求学生利用猜想的方法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计算。经过计算后,学生得出面积为8×5=40cm。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2 个平行四边形面积都一样吗?经过观察后,学生们发现面积不相同。然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图形变化过程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正确方法不是底边乘以底边。最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剖析,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该种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错题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准确性,还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频繁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错误,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提升。想要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理性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题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指引学生利用错题,纠正解题错误思路,规范学生解题步骤,促使学生实现深度有效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