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运行期环境管控提升途径研究
——以大渡河安谷水电站为例

2022-11-16 11:58:08王宇亮徐炳生冯殿雄
环境保护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电站环境保护管控

王宇亮,黄 晋,徐炳生,葛 静,冯殿雄

(1.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圣达水电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2. 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水能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能源形式趋紧的背景下,水能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水电站的建设对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和保护流域生态等具有重要意义。水电站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影响周期长,还具有累积和滞后效应,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可逆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制约水电发展的重要因素[1]。一直以来,建设单位都十分重视水电站建设前期及建设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阶段采取了众多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然而随着水电站正常发电运行,对运行期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有所降低。随着近年水电资源的持续开发,在运行水电站基数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河流梯级电站的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势必从规划建设期逐步向运行阶段转移,加强运行期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水电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本文以安谷水电站为试点,通过对安谷水电站环境管理要求的分析研判,总结和建立运行阶段环境管理内容和管理流程,形成安谷水电站规范化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开通环境管控信息化平台,实现水电站自身环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期为国内水电站运行期间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1 安谷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特点

安谷水电站是大渡河干流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坝址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安谷镇泊滩村,与上游沙湾水电站距离约35 km,下游距乐山市区约15 km。安谷水电站属Ⅱ等大(2)型工程,采用混合开发方式,总装机容量772 MW(其中生态机组12 MW),开发任务为发电、防洪、航运、灌溉和供水,兼顾湿地生态与河网生境保护等功能。

安谷水电站地处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三江交汇口,区域水流复杂、水量丰沛、生境多样,是大渡河下游重要的鱼类“三场”分布区域,河流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极高。工程建设占用区域右侧河网,使左侧河网水量大幅减少,改变了区域河网自然景观,破坏了原有湿地生境,对鱼类的区系组成也会产生影响[3-4]。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即对安谷水电站的建设提出了开展生态河道规划建设,严格落实河网景观和湿地生境保护措施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与安谷水电站同步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众多,包括河网水域生境营造、生态流量泄放、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栖息地和重要生境营造、鱼道和仿自然通道建设、连通工程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及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等;还包括废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管理等。鉴于安谷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有效落实运行期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水电站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开展运行期环境管控提升研究,做好安谷水电站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2 环境管控提升存在的难点分析

2.1 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水电站工程中,通用的环保法律、法规适用性较差,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不强,执行难度大,相关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还较为缺乏,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不完善[5]。

2.2 管理要求不明确

相关管理制度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的要求关注较多,对运行和维护的制度与要求相对缺失,导致在运行期对相关措施的管理要求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在管理要求的执行上大打折扣。

2.3 专业技术要求高

水电站项目的环境影响复杂,即有生态影响,又有污染影响,生态影响又涉及水生生态、湿地生态和陆生生态等类型,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建设单位环境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对涉及的部分专业内容往往以委托第三方运维的方式开展,但对第三方的管理和监督手段薄弱。

3 环境管控提升建设思路

环境管控提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全面梳理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约束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公司对水电站的管理要求,开展水电站环境管理内容及要求的深入调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防控为重点,形成模块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环境管控体系,实现安谷水电站环保管控平台的开通和使用。根据安谷水电站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及环境管理要求,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运行期环境管控提升的建设。

3.1 环境保护知识中心建设

建设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中心,系统梳理水电站运行及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约束性文件,按照文件层级和类型分类汇总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约束性文件的云端存储、检索和查阅,建立知识中心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制度,保障获取环境管理约束条款、适用条款的准确和便捷。

3.2 环境管控提升内容建设

3.2.1 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成立公司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体系,落实环境保护归口管理机构及岗位,配备相应专业的管理人员。

3.2.2 环境保护宣贯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培训,制定环境保护宣传、培训计划,组织员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3 污染防治措施 废水污染防治管理包括废水收集系统管理、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排放口规范化管理和自行监测管理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包括固体废物源头分类管理、暂存设施管理、台账管理、委托处置管理和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等。

3.2.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安谷水电站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种类较多,包括生态流量泄放、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鱼道维护、栖息地与重要生境保护、鱼类增殖放流站管理和生态试验场等。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包括水库蓄水与运行调度管理、放水闸设施维护管理和生态流量在线监控系统管理等,保障左侧河网及坝址下游生态需水;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管理包括日常观测与维护管理、湿地生态资源监测管理等,加快湿地生态恢复;鱼道维护管理包括过鱼设施维护管理、现场监控技术设备管理和过鱼效果研究成果管理等,减轻坝址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栖息地与重要生境保护管理包括鱼类产卵场和重要栖息地观测与维护管理、水生生物监测管理等,加快保护区自然生态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站管理包括增殖放流计划管理、增殖站设施管理、增殖放流对象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管理等,降低工程运行对鱼类资源造成损失;生态试验场管理包括生态试验场运行维护管理、生态试验成果管理等,将科研试验成果运用到水电站运行生态环境保护中。

3.2.5 环境风险防范 安谷水电站环境风险防范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包括环境风险源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应急知识培训管理、应急演练及评估管理和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等。

3.2.6 生态环境跟踪监测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包括污染源监测、地表水环境监测、水生生态监测和湿地监测等,制定运行期环境监测计划,保存监测记录,汇总分析监测结果,为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3.2.7 环境影响后评价 按照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要求,适时开展水电站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对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已建电站主要环境影响复核和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为调整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3.2.8 科技研发和应用 落实相关试验和课题研究,加强科学研究专题成果的管理和应用。充分依托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在专项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试验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流域水电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水电站的运营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水电站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往往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效应,加强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和生态环境监测是落实项目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也是水电站运行期环境管理的2项重点工作任务,通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评价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对及时调整或补充相关措施、降低生态影响尤为重要。

3.3 环境管理规程与制度建设

为保证环境管控提升内容的有效实施,系统梳理电站运行期环境管理要求,必要时可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力量参与,针对各项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环境管理规程或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规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固体废物源头分类制度、危险废物收集转移规程、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制度、湿地保护区观测维护制度、鱼道运行维护制度、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观测维护制度、鱼类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规程、生态试验场科研管理制度、环境风险点巡查检查制度、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及规范,进一步形成水电站日常环境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表单。

3.4 环境管控信息化平台建设

根据安谷水电站环境管控提升建设内容及环境管理规程,设计环境管控信息化表单,开展安谷水电站环境管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平台可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APP实现环境信息远程在线管理,具有环境问题检查、风险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监督和自动报表生成等系列工具,能实现“一站一档”的管理功能,可实现电脑浏览器端与手机APP端的信息互联和共享,采用云端存储的方式,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环境管控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不仅可以让水电站环境管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使日常环境管理工作记录更加便捷,也提供了对第三方机构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全国生态环境大保护及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推进,新建水电站项目越来越少,但在运行水电站数量众多,而中小型水电站环境管理水平相对薄弱,运行期的环境管理更是亟待加强。以大渡河安谷水电站为案例,从生态环境知识中心建设、环境管控提升内容研究、管理规程与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开发等方面入手,探索安谷水电站运行期环境管控提升途径,既可为提升安谷水电站运行期环境管理水平提供工具,也可为其他在运行水电站开展运行期环境管控提升工作提供借鉴,助力水电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水电站环境保护管控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里底水电站工程
西北水电(2022年1期)2022-04-16 05:20:06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管控老年高血压要多管齐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探讨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失控还是管控?
军工文化(2015年10期)2015-05-14 0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