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杨 叶 新
内容提要:本文就《鲁迅全集》“1958年版”“1981年版”“2005年版”特别是后两个版本提到的张露薇和《文学导报》及其注释进行辨析,指出作为注释主要参考来源的马蹄疾《张露薇其人其事》和马加(白晓光)《漂泊生涯》的错误之处,最后就最新研究发现提出对《鲁迅全集》有关注释的修订建议。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1年9月宣布将再次启动《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2005年版《鲁迅全集》修订委员会副主任陈漱渝认为,本版确有修订的必要,应在校勘和注释上再下功夫。笔者不揣谫陋,就《鲁迅全集》中提到的张露薇和《文学导报》及其注释发表一点浅见,以聊备未来修订之用。
《鲁迅全集》先后出版了“1958年版”(10卷本)、“1981年版”(15卷本)、“2005年版”(18卷本)3个版本。笔者重点就后两个版本的注释内容展开论述。
《鲁迅全集》“1958年版”从1956年10月初版,到1958年10月出齐。就鲁迅亲撰的文字而言,张露薇在“1958年版”中仅出现两处。第一处在第6卷,其中的《且介亭杂文二集》收有《“题未定”草(五)》一文,最初发表于《芒种》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0月5日发刊)。第一段一开头即提到“M君寄给我一封剪下来的报章”,第二段则提到“剪报是天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其中有一篇张露薇先生做的《略论中国文坛》”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95页。。附在第6卷后面有关《“题未定”草(五)》的注释只有四条,没有对张露薇的任何介绍。
“1958年版”编入当时已经搜集到的全部书信,为第9、10卷。第10卷收入鲁迅给王冶秋的六封信,1935年12月4日写的第三封信提到“张英雄新近给我一信,又有《文学导报》征稿之印刷品寄来,编辑者即此英雄,但这回大约没有工夫回答了”②《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5~286、348页。。书后对此的解释是“5《文学导报》,月刊,张露薇编,1936年3月创刊”③《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5~286、348页。。
鲁迅给王冶秋写此信时,《文学导报》还在征稿阶段,创刊号要等到1936年3月才出刊。此条注释较为简略,对鲁迅为何称张露薇为“张英雄”没有解释,其中提到的《文学导报》系月刊,有误,笔者会在下文讲述。
而“张英雄新近给我一信”,则是指1935年11月22日张露薇给鲁迅写的信,系张露薇见到鲁迅在《芒种》上发表《“题未定”草(五)》一文所作的辩解。在做了大段的自辩之后,他在信的最后说道:
我永远要前进,永远要干文化事业。因此,在最近我创办了《文学导报》,这个杂志是代表着前进的精神的。……假若您可以帮忙写点文章的话,更好。……青年们是需要您来指导的,他们所要的是您的有力量的文章。④《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444~445页。
但鲁迅对张露薇所要干的《文学导报》之类的文学事业毫无兴趣,对于他文末“不希望您的空洞的答复”的无理要求,态度是“这回大约没有工夫回答了”,干脆置之不理,不给他任何得寸进尺的机会。
《鲁迅日记》(两卷本)排印版初版于1959年,正文之后没有注释,但有“人名索引”。张露薇最早在《鲁迅日记》出现是1932年11月30日的“见张露薇信”,但在“人名索引”中却不见他的踪影。与“1958年版”不同的是,“1981年版”和“2005年版”均收入了鲁迅的日记,分别编为第14—15卷、第15—17卷。
“1981年版”除对“1958年版”的注释做了一些修订和增补之外,又为增收的书信、初收的日记加了简要的注释。按“2005年版”的“出版说明”,本版“对原有注释做了增补和修改”。
这两版“全集”对张露薇和《文学导报》的注释,吸收了出版之前的新成果、新发现,当然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按“全集”收文的先后顺序逐条分析。
1.《“题未定”草(五)》的文后注
“1981年版”对张露薇的注释如下:
〔4〕张露薇 原名贺志远,吉林人。曾主编北平《文学导报》,后成为汉奸。《略论中国文坛》一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题目分别为《意识正确的文魔们的新梦》和《茅盾先生的法宝》。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
而“2005年版”对张露薇的注释如下:
〔4〕张露薇(1910—?) 原名张文华,改名贺志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曾参加北平左联,主编北平《文学导报》。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伪职。《略论中国文坛》一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题目分别为《意识正确的文魔们的新梦》和《茅盾先生的法宝》。②《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页。
与“1981年版”相比,“2005年版”做了五点修订:(1)指出张露薇的生年是1910年;(2) 指出张露薇是“原名张文华,改名贺志远”,而不是“原名贺志远”;(3)指出张露薇的籍贯是“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比“吉林”更加具体;(4)指出张露薇“曾参加北平左联”;(5)明确张露薇“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伪职”,而不是“后成为汉奸”。这里只是说明“2005年版”的进步之处,并不说明其修订内容没有可改之处,待下文详述。
2.致李长之信的文后注
1935年9月12日,鲁迅曾给李长之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提到“上月见过张露薇先生的文章,却忍不住要说几句话,就在《芒种》上投了一篇稿,却还未见登出,被抽去了也说不定的”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221、221、545页。。这篇文章即登在《芒种》杂志上的《“题未定”草(五)》。
“1981年版”对张露薇的注释如下:
〔5〕 张露薇 原名贺志远,吉林人。曾主编北平《文学导报》,后成为汉奸。他的文章,指《略论中国文坛》,载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第三十期。②《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221、221、545页。
此解释与“1981年版”第6卷《“题未定”草(五)》的文后注“[4] 张露薇”类似。而“2005年版”对张露薇的注释如下:
〔5〕 张露薇(1910—?) 原名张文华,改名贺志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曾参加北方“左联”,主编北平《文学导报》。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伪职。他的文章,指《略论中国文坛》,载1935年5月29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第三十期。③《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221、221、545页。
此解释与“2005年版”第6卷《“题未定”草(五)》的文后注“[4] 张露薇”类似。同为“2005年版”,这里的“北方‘左联’”,与前述《“题未定”草(五)》文后注中的“北平左联”并不统一,而且“左联”专门打上了引号。按姚辛《左联史》,对“左联北方部”的说明是:“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又称北方左联。”④《左联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此两处应该统一为“北方左联”。值得一提的是,《左联史》的“张露薇”条目说明他参加北方左联的时间是1932年底。①《左联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5页。
3.致王冶秋信的文后注
1935年12月4日,鲁迅曾给王冶秋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提到了“张英雄”和《文学导报》。
“1981年版”的文后注中没有对“张露薇(张英雄)”的注释,对《文学导报》的注释如下:
〔2〕 《文学导报》 文学月刊,张露薇编辑。一九三六年三月创刊,一九三七年二月出至第六期停刊。北平清华园文学导报社出版。②《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2页。
“2005年版”的文后注出现了“张英雄”的条目,注释如下:
〔2〕 张英雄 指张露薇,参看350912③信注〔5〕。鲁迅1935年11月25日日记:“得张露薇信。”后文的《文学导报》,文学月刊,张露薇编辑。1936年3月创刊,1937年2月出至第六期停刊。北平清华园文学导报社出版。③《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8页。
两相比较,这里注释了“张英雄”即张露薇,但内容是参看“致李长之信”文后注的“〔5〕 张露薇”,其后接对《文学导报》的注释,基本袭用“1981年版”的内容。
“1981年版”和“2005年版”这两版与“1958年版”相比,相关注释突出《文学导报》是文学月刊,不仅指出了创刊时间,而且说明是“1937年2月出至第六期停刊”。但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张露薇直到《文学导报》第六期仍是编辑,其实不然。这里出现的错误,待下文详述。
4.致曹靖华信的文后注
在鲁迅给曹靖华的信中,与张露薇有关的有两封。其中一封写于1936年4月1日,另一封写于同年的4月23日。
(1)1936年4月1日写给曹靖华的信
在这封信中,鲁迅提到:
《文学导报》已收到。其中有几个人我知道,是很无聊而胡涂的。……而《导报》还引为知己,真是抱着贼秃叫菩萨。
《导报》里有一个张露薇,看他口气,是高尔基的朋友,也是托尔斯泰纪念的文集刊行会的在中国的负责人。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349、349~350页。
这里的《文学导报》显然指的是1936年3月推出的创刊号,系曹靖华从北平所寄。从封二看,编辑为张露薇,由位于北平西郊清华园内的文学导报社出版发行,外交月刊社印刷,上海杂志公司总经售。其中的作者,除了提供四篇大作(诗歌除外)的编辑张露薇之外,其他我们熟知的作者还有徐转蓬、冯文侠、白晓光、董秋芳、王统照、林庚、王西彦等,不知鲁迅信中提到的“其中有几个人我知道,是很无聊而胡涂的”,“《导报》还引为知己”,究竟指的是哪几个人?有待专文考证,此处不做赘述。有关的注释如下:
〔4〕 《文学导报》 指张露薇编辑的《文学导报》。
〔6〕 《导报》还引为知己 《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六年三月)《编辑后记》中曾说:“对于一些为我们这个刊物尽宣传的力量的好心的朋友们,我们是应该特别感谢的。我们很感谢……《星火》的编者杜衡、杨邨人、韩侍桁三先生。”②《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349、349~350页。
注释“〔6〕”主要是说明鲁迅认为张露薇和杜衡、杨邨人、韩侍桁等“第三种人”混在一起。这个“《编辑后记》”实为“编后”,当是作为编辑的张露薇所写。他在“编后”中提到“缺乏文坛上的老将的佳章”,莫非就是暗指鲁迅先生不肯应他所请写稿?因为他在1935年11月22日给鲁迅的信中要求“假若您可以帮忙写点文章的话,更好”。但是鲁迅并没有作任何回应。没有得到文坛老将的垂青,张露薇在这里表现出极度失望之下深深的怨恨情绪。
(2)1936年4月23日写给曹靖华的信
在这封信中,鲁迅提到:“《文学导报》颇空虚,但这么大,看起来伸着颈子真吃力。”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371、452页。“1981年版”和“2005年版”在此没有对《文学导报》的任何注释,应该是之前的有关之处注释过了的缘故。
对于鲁迅指出的《文学导报》采用大开本出版而导致的阅读不便的缺点,曹靖华特地在《鲁迅书简(致曹靖华)》一书中1936年4月1日鲁迅寄给自己的信后面做了注释,提到:“这信中指的是张露薇一九三六年在北平办的《文学导报》,开本大,且订成本子,不便折叠,看着不便。”②《鲁迅书简(致曹靖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4页。
5.鲁迅日记的文后注
“1981年版”和“2005年版”在“日记”卷首的“说明”中均提到,人物注释总附于全部日记之末,其余注释均排于每月日记之末。
(1)日记正文
鲁迅在1932年11月30日和1935年11月25日日记中均提到“得张露薇信”,但“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每月日记之末均没有相关注释。而1935 年 11月 25 日日记中提到的信,系张露薇同年 11 月 22 日寄出,现仍存世,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
(2)日记文后注
由于鲁迅日记中两次提到了张露薇,因此在“1981年版”第15卷书后附录的“人物注释”中出现了对他的注释:
张露薇 原名贺志远,吉林人,曾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攻击鲁迅介绍外国文学是“奴隶性”。鲁迅作《“题未定”草(五)》予以反驳后,他写信给鲁迅为自己辩解,并要求鲁迅为他编辑的《文学导报》写稿。——1932⑪30。1935⑪25。③《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371、452页。
这是对此前各卷中所有相关注释的总结,其中对张露薇的《略论中国文坛》一文做了定性:“攻击鲁迅介绍外国文学是‘奴隶性’。”而“2005年版”第17卷中的相关注释是:
张露薇(1910—?) 原名文华,改名贺志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曾参加北方“左联”,主编北平《文学导报》。1935年5月29日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攻击鲁迅介绍外国文学是“奴隶性”。鲁迅作《“题未定”草(五)》予以反驳后,他写信给鲁迅为自己辩解,并要求鲁迅为他编辑的《文学导报》写稿。——1932⑪30。1935⑪25。①《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两版相比,“2005年版”注释将张露薇的籍贯从“吉林”具体到“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还提到他曾参加北方“左联”,主编北平《文学导报》,弥补了“1981年版”的不足。
由于篇幅和体例所限,即使是“2005年版”也没有对张露薇及其《文学导报》展开介绍,而且其中存在一些可商榷或者错误之处,上文已经略有提及。在此,笔者根据目前已有的新发现、新成果和掌握的新史料进行辨正。
从笔者所见史料来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鲁迅全集》1981年出版之前,报刊上提到张露薇的只有两篇文章,都是和《“题未定”草(五)》有关。孙昌熙在《鲁迅与高尔基》(1951年)中指斥张露薇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是“反动派走狗的无耻害人的鬼蜮伎俩”②孙昌熙:《鲁迅与高尔基》,《文史哲》1951年版6月15日。;蔡健在《关于阿Q性格》(1958年)中指斥张露薇为“反动统治者御用文人”③蔡健:《关于阿Q性格》,《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第1期。。两文均没有任何其他说明和解释。
“文革”后出现的第一篇相关文章是纪思的《鲁迅年谱(续前)》(1977),在与《“题未定”草(五)》有关的内容中指斥:“资产阶级文人张露薇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一文,恶毒攻击鲁迅等革命作家翻译外国进步作品是‘浅薄’、‘奴隶性’、‘做应声虫’。”“鲁迅在本文中给以有力的反击”,“这就彻底地剥出了张露薇这个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奴才的卑劣嘴脸”。①纪思:《鲁迅年谱(续前)》,《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第5期。
萧乾在《鱼饵·论坛·阵地——记〈大公报·文艺〉,1935—1939》(1979)中指斥张露薇为“恶棍”,称他“带有帮气和霸气”,揭露了他的无良品行。②萧乾:《鱼饵·论坛·阵地——记〈大公报·文艺〉,1935—1939》,《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孙席珍在《关于北方左联的事情》(1979)一文中提到张露薇“态度暖昧,水平很低,又喜欢自作主张”。③孙席珍:《关于北方左联的事情》,《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4期。张大明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况》(1980)中说明张露薇是左联成员,未具体指明参加年份;还提到他是《文学杂志》的撰稿者,不过未指出写了什么文章。④张大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况》,《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经查,他在该杂志第一期(1933年4月15日发刊)发表了《小林多喜二哀辞》,而鲁迅在同一期发表的是《听说梦》。
总体上看,这些文章对张露薇的评价都不高,基本持否定态度,而且均不能认定为“1981年版”相关注释的出处。关于张露薇的个人情况如原名贺志远、是吉林人、后来成为汉奸等的注释内容应该是另有参考来源。
鲁迅研究专家马蹄疾在《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发表了《张露薇其人其事》一文,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为数寥寥的张露薇生平介绍文章之一,对张露薇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也是“2005年版”相关注释的重要参考来源。
马蹄疾在文章一开头即说明,这篇文章是在本年2月15日对著名作家马加(真名白晓光)采访的基础上参考其他资料而成。而作为张露薇的大学同学和办刊合作者,马加在《新文学史料》1996—1997年连载了《漂泊生涯——我的回忆录》,其第一部分(刊于1996年第1期)和第二部分(刊于1996年第3期)对张露薇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而第二部分关于《文学导报》的部分内容还刊登于中国茅盾研究会主编的《茅盾与我》,题目是“怀念茅盾先生”,写成于1995年8月9日。
以下分简介、《文学导报》办刊、结局三个方面引用《张露薇其人其事》的有关内容,并结合马加《漂泊生涯》的有关叙述展开辨析。
1.张露薇简介
该文第二段对张露薇的介绍如下:
张露薇,原名张文华,后改名贺志远。《鲁迅全集》第6卷391页注4,15卷452页注,作“原名贺文远”,误。贺文远是1936年冬,张露薇脱离《文学导报》到上海后用的化名。他在吉林市模范小学求学时,用的是张文华名,到东北大学后,才用张露薇名。他和马加同龄,均生于1910年,这可补《鲁迅全集》两处之未注。为吉林省宁安县宁古塔人,《鲁迅全集》两处所注均作“吉林人”,可据此增补。①马蹄疾:《张露薇其人其事》,《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
马蹄疾一开始指出在“1981年版”张露薇注释中的“原名贺文远”是个错误,但是查阅“1981年版”的这两条注释,均是“原名贺志远”,并不是“原名贺文远”。不过,“2005年版”的注释“原名文华,改名贺志远”显然是采信了马蹄疾的说法。
据笔者的考证,张露薇在吉林毓文中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工预科一年级乙班、清华大学入学注册时都用的是“张文华”原名。“露薇”是他中学写文时起用的笔名,考入东北大学后变成了他的次章(字号)。而“张露薇”是他1930年3月在《军事杂志》1930年第21期发表新诗《哭前线殇亡将士》起用的笔名。他的处女作诗集《情曲》由北国诗社出版部出版,即署名“张露薇 著”②叶新:《发现翻译史上的“失踪者”张文华》,《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13日,第A11版。。
“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注释者不知为谁,和马蹄疾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张露薇用过“贺志远”名。笔者曾在《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中将此名按“作者”项进行检索,没有任何记录,反而搜到了“贺知远”。
在《多样文艺》1936年第1卷第6期(11月号,11月1日出版)目录页之前一页,刊登了一则“贺知远紧要启事”,说明“知远平日为文习用‘张露薇’三字为笔名,今因发现重复,恐生混淆,决自一九三六年十月起永不再用。此后为文治事,概用知远原名负责,特此声明。”①《贺知远紧要启事》,《多样文艺》1936年第1卷第6期,1936年11月1日。所谓“概用知远原名”应该是他的障眼法。他不仅在这一期署名“贺知远”发表了《我们没有悲哀——呈献给地下的鲁迅先生》《萧洛霍夫及其作品》《一个革命者的故事》《中国青年作家协会的现在和将来》四篇文章,还用笔名“萧衡”发表了《给搬场者》《再泼辣些》两首诗。其发表日期与马蹄疾所说的“贺文远是1936年冬,张露薇脱离《文学导报》到上海后用的化名”在时间上吻合。
张露薇还在其主编的《青年作家》创刊号(1936年12月1日发行)上署名“贺知远”发表了《青年作家们联合起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两篇,署名“萧衡”发表了《友情》一篇。另外,1936年11月20日,他在高尔基书店出版了署名“贺知远”翻译的《太阳的孩子们》,列为“高尔基戏曲集卷一”,首印3000册。
马加在他的回忆录《漂泊生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虽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张露薇与他的交往和决裂情形,但没有专门提到他的生卒年、原名张文华和籍贯,只是说“张露薇是一个沉默的诗人,脾气古怪,目空一切,有进步思想”。还提到“张露薇改名为贺志远,和上海的第三种人混在一起,站在了左翼文学的对面,终于越滑越远”②马加:《漂泊生涯——我的回忆录》,《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1期。。马蹄疾的“改名贺志远”之说无疑来自于马加,但到1995年他仍坚持此说。两人的说法不仅误导了“2005年版”的注释者,也影响到了学界的认识。比如封世辉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 史料卷》(2000)在其“重要作家小传”中介绍“张露薇”是“原名张文华,曾用名张露薇、贺志远,笔名张露薇、露薇、贺志远、萧衍、张文华、文华等③封世辉:《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 史料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374页。”。这里的“贺志远”“萧衍”当为“贺知远”“萧衡”。
“1981年版”并未指明张露薇的生卒年,“2005年版”标明是“1910 —?”,应该是采信了马蹄疾的“他和马加同龄,均生于1910年”。他还指出“吉林省宁安县宁古塔人,《鲁迅全集》两处所注均作‘吉林人’,可据此增补。”“2005年版”也及时增补为“吉林宁安人”,并在“宁安”之后加上“(今属黑龙江)”。
“2015年版”日记的人物注释还提到“1935年5月29日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攻击鲁迅介绍外国文学是‘奴隶性’。”而马蹄疾提到:“1935年5月29日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一文,攻击鲁迅与左翼作家从日本转译苏联文艺理论是‘应声虫’,是‘奴隶性’。”①马蹄疾:《张露薇其人其事》,《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两说基本契合。
2.《文学导报》的办刊情形
该文接下来又介绍了《文学导报》的办刊情形:
1936年春,……写信给鲁迅,向鲁迅约稿,鲁迅对这位“张英雄”,置之不理。编至第三期,《文学导报》的马加等人,看出了张露薇的祸心,和张露薇开展了斗争,张露薇只好狼狈退出《文学导报》,于1936年冬窜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文学导报》自第四期起由马加、叶永泉、章路一编辑。张露薇到上海后,一面改名贺志远自办一种小刊,一面向《文学导报》的代销处上海杂志公司冒领代销金。后来马加等在《文学导报》第六期上登出声明,制止了张露薇这种卑劣的行为。②马蹄疾:《张露薇其人其事》,《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
除了“马加”即白晓光外,“叶永泉”实是叶幼泉,也名叶新钱。不过,张露薇写信给鲁迅约稿是1935年11月的事情,马蹄疾误为“1936年春”。马蹄疾没有提到《文学导报》何时创刊、何时停刊,直接就说第三期出版后张露薇退出,马加等接办第四期,实际上是四、五期合刊(“国防文学创作专号”),第六期出版后即停刊。该文还说到了张露薇到上海之后从发行商上海杂志公司冒领《文学导报》的代销金,被马加等予以揭露和制止。他提到张露薇“改名贺志远自办一种小刊”,但未具体说明办的是什么杂志。
马加在《怀念茅盾先生》一文中提到:“《文学导报》的核心成员,也就是我们在东大办《北国》的这几个人:张露薇、叶幼泉和我。主编是张露薇,叶幼泉管财务和对外联系,我负责出版印刷。”①马加:《怀念茅盾先生》,《茅盾与我》,中国茅盾研究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196页。马加在此也没有提到《文学导报》的创刊日期和刊期,只是提到他和张露薇、叶幼泉三人的分工。张露薇此时把刊物当成他个人的财产和赚钱的工具,花钱大手大脚,更重要的是逐渐脱离了“左联”的圈子。而更让马加和叶幼泉忍无可忍的是,他们还发现张露薇在《益世报》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攻击鲁迅,虽然这是一年以前的旧事了。
在193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马加和叶幼泉在张露薇家与他摊牌,提出“《文学导报》必须办下去,但必须改组。要么是你退出《文学导报》,要么是我俩退出《文学导报》。”最后是张露薇被迫退出,由马加和叶幼泉改组,将《文学导报》置于北方左联的领导之下,办刊队伍中增加了章路一等党员和左联同志。第四、五合期出版后,第六期因为经营困难直到次年的2月才出刊。马加发表了《文学导报的始终》,详述《文学导报》同人从创刊到决裂的过程后宣布了停刊。
“1981年版”和“2005年版”第13卷在鲁迅1935年12月4日致王冶秋信的文后注中均提到《文学导报》的刊期是月刊,1936年3月创刊,1937年2月出至第六期停刊。这个错误是注释者不了解该刊物的办刊过程所致。
依笔者目前所见,《文学导报》在创刊号上标明“一九三六年三月创始”“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六年三月出版”,封二的“定价表”则标明“每月一册二角”“半年六册一元二角”“全年十二册二元二角”,虽然没有明说,但属月刊性质。在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封二均标明是“综合的大型月刊文艺杂志”,不过第二期在封三说明是“一九三六年四月底出版”,第三期在封二的“目录”之下标明是“一九三六年七月一日出版”。而白晓光担任主编之后,第四、五期合刊在封面标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六日出版”,第六期则在封二标明是“一九三七年,二月,一号出版”。虽然标明是月刊,但从第一卷这五期来看,基本没有做到按月出版,该刊物应该属于不定期刊才对。另外,张露薇退出《文学导报》后并不甘心,于1936年12月推出署名“贺知远主编”的“新一卷一期”即停刊。
关于张露薇在《文学导报》中的身份,创刊号上标明是编辑,第二、三期上标明是主编。如果仅指鲁迅见过的创刊号而言,当然标为编辑比较妥当,前后注释当统一为好。在前三期创刊“三人组”分工看,仅张露薇一人从事编辑工作,至于后两期署名主编,当是他自作主张,也引起了白晓光和叶新钱的不满。
3.张露薇的结局
马蹄疾在《张露薇其人其事》的最后提到了张露薇的结局:“抗战全面爆发后,张露薇投入了汪伪政府,成为汪伪政府的御用文人,曾为汪伪政府炮制‘国歌’,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关押,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①马蹄疾:《张露薇其人其事》。他和马加两人对张露薇1937年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行踪交代得很少。
依笔者之最新研究,1937年以后张露薇曾在伪满洲国担任新京法政大学教授,并曾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并没有担任什么军政要职。他投靠的并不是南京汪伪政府,也不是其御用文人,当然也不可能为汪伪政府炮制“国歌”。因此,“2005年版”有关注释将原先的“成为汉奸”改成“曾任伪职”,较为妥当②叶新:《发现翻译史上的“失踪者”张文华》,《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13日,第A11版。。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露薇被关进监狱属实,并在狱中从事外文书籍翻译工作,是“清河翻译组”的发起人和文学组负责人。1970年,他被送往山西晋普山监狱煤矿服刑。1975年底刑满释放后,在该煤矿的子弟学校教书。他于1980年回到北京,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担任编译和责任编辑的重要工作,业余翻译出版多部著作,1994年7月28日在北京去世③叶新:《发现翻译史上的“失踪者”张文华》,《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13日,第A11版。。因此,马蹄疾所说的“刑满释放后一直住在山西”不确。
根据以上之辨析,笔者对《鲁迅全集》中涉及张露薇和《文学导报》的八处注释的修订建议如下:
1.《“题未定”草(五)》的文后注
〔4〕 张露薇(1910—1994) 原名张文华,曾改名贺知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曾参加北方左联,编辑北平《文学导报》。1937—1945年间担任伪满洲国新京法政大学教授。《略论中国文坛》一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题目分别为《意识正确的文魔们的新梦》和《茅盾先生的法宝》。
2.1935年9月12日致李长之信的文后注
〔5〕 张露薇(1910—1994) 原名张文华,曾改名贺知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曾参加北方左联,编辑北平《文学导报》。1937—1945年间担任伪满洲国新京法政大学教授。他的文章,指《略论中国文坛》,载1935年5月29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第三十期。
3.1935年12月4日致王冶秋信的文后注
〔2〕 张英雄 指张露薇,参看350912③信注〔5〕。鲁迅1935年11月25日日记:“得张露薇信。”后文的《文学导报》,不定期刊,张露薇编辑,1936年3月创刊,从第四、五期合刊(“国防文学创作专号”)起由白晓光主编,1937年2月出至第六期停刊。
4.1936年4月1日致曹靖华信的文后注
〔4〕 《文学导报》 指张露薇编辑的《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一期(1936年3月)。
〔6〕 《导报》还引为知己 《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一期“编后”中曾说:“对于一些为我们这个刊物尽宣传的力量的好心的朋友们,我们是应该特别感谢的。我们很感谢……《星火》的编者杜衡、杨邨人、韩侍桁三先生。”
5.鲁迅日记的文后注
张露薇(1910—1994) 原名张文华,改名贺知远,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清华大学肄业,曾参加北方左联,编辑北平《文学导报》。1935年5月29日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发表《略论中国文坛》,攻击鲁迅介绍外国文学是“奴隶性”。鲁迅作《“题未定”草(五)》予以反驳后,他写信给鲁迅为自己辩解,并要求鲁迅为他编辑的《文学导报》写稿,未果。——1932⑪30。1935⑪25。
总之,以上只是在《鲁迅全集》“2005年版”的原注释基础上,笔者就目前的新成果、新发现对这八条注释提出的修订建议,偏于保守。有些内容是否修订还需要斟酌,比如是否要加上张露薇的诸多笔名,是否要加上张露薇1937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经历等。如果将来《鲁迅全集》确定了新的修订原则和体例,或者发现了更多的史料,改动也是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