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冯振国
1.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 200083;2.北京康达(郑州)律师事务所,河南 郑州 450018
“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兴则国兴”,在有关国民教育政策的讨论中,法治教育这一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我国向来重视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了全民族法治素养及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塑造与精神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而法律素养无疑是精神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言“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见,培育和加强青少年法律素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也是国家的成长需要。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法律素养。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重视和提高青少年精神素养,不仅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少年精神素养天然地包含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精神素养的重要部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到了法治知识教育需从青少年抓起并且需让《法治教育》课程走进中小学,此外,早在2016年6月28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要求各地、高校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文件中对法律素养进行解释且明确规定了法律素养内涵并提到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法律素养,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1]。
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法律素养的含义并结合社会现状对法律素养进行阐述:法律素养应当是指人们能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自身法治思维并能对法律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律知识及法律思维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能履行相应的义务。法律素养不仅是字面上的素质与修养,更是一种能力[2]。具体来看,法律素养必然包含着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知法守法意识等基本的要素。
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是身体与精神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其心理发育并不成熟稳定,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并且缺乏基本法律素养,会在无意中触犯法律,故加强青少年法律素养极具重要性与紧迫性。
笔者认为培育青少年的法律素养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长远目标,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既要统筹规划好,又要做到有机统一。
基础目标是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遇到问题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即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具体而言,要熟知理解人生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自己行为的界限,清楚自身行为后果与责任,明白法律底线,也要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长远目标是对法治精神的认同与尊崇,对平等、自由、公正、人权的自觉追求与信仰,理解法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培育坚定而正确的法治信仰,即信法和护法[3]。法治信仰来自内心深处,需要真诚的拥戴与信仰,法律才能真正具有权威,我国的法治才能越来越走向繁荣。
经过社会各界数年系统持续的努力,青少年法律素养有所提升,但目前还是集中暴露以下四个问题:
(一)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欠缺,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法制教育师资较匮乏,质量不高。现实当中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法制教师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老师担任,几乎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客观地讲,中小学校负责法制教育的教师缺乏专业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平衡法制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中小学法制教育水平不高。究其根本,这一现象体现了学校及教师对法制教育的不重视,仍然被应试教育禁锢着并没有领会到法制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忽视法制教育,还未开设法制课;即使有了法制课,也常常为主课让路。
(二)尚未搭建起青少年法制教育系统构架,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合力,存在分散脱节现象。法制教育需要全社会各个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家庭普法教育缺失,自身的法治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模式的落后,把教育任务特别是法制教育的任务寄托于学校,而很少意识到自己职责所在。
(三)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传播新型犯罪模式、散播“黄赌毒”,更有甚者,在网络中对西方法制进行吹捧以及煽动国家分裂等恶劣言行,这些不良信息多多少少地会传达给青少年。当青少年认知能力、法治辨别能力较弱时,其会被这些不良信息所诱导,进而有可能会在内心埋下猎奇的种子,乃至将来发展成为犯罪的“棋子”[4]。
(四)社会主体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活动开展频率较低,宣传形式单一。普遍存在教育责任在学校的思维惯性,司法机关工作任务繁重,更是无暇顾及,缺乏对培育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良性激励机制。
青少年时期被包含在我国义务教育时期,所以其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故持续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意义重大。
1.学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细化并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重点发挥课堂作用[5]。广大学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教学全过程中,坚持传递正确的法治精神导向。广大中小学校应积极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纲领,开设《道德与法治》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针对性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学校实况,让法律选修课、法治教育走进校园以此强化学校法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在当下疫情时期,更要重视网络教育,联合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学校育人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注重青少年对基础法律知识的培育;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其理解法律条文背后蕴藏的法治思想与法治精神,培育和宣扬法治精神,把培养青少年法律素养的基础目标与长远目标系统地结合起来。
2.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法治教育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法治教育队伍是培育和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重要保障。打造这样的队伍需要“对外聘请,对内培优”。“对外聘请”是要依托地方大学或聘请知名法学院等校外的师资力量,把优秀师资请进校园;“对内培优”是在校内要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师培训工作,培育和提高校内教育资源。具体有如下建议:第一,可以官方公布“青少年法治讲师团”名单,讲师可从高校、法院、检察院、公安、律师事务所等单位遴选并让其授课挂职,授予荣誉和补助,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第二,组织法学专家等人才编写《青少年法治教育培训手册》等相关教材,让校内的法治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更有保障;第三,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要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优势特长,重点抓好法治实践教育,并深度参与校园治理和青少年普法教育。
第一,强化“法律进校园”工作力度。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分类,以国家安全日、宪法日等重要宣传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安全、反家暴、禁毒、国防、食品、网络、消费等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一线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普法志愿者等一线法律工作者深入校园,有针对性地开设法治课,设置宣传栏,组织法治安全知识竞赛,编排反校园欺凌情景剧、手抄报等,通过PPT演示、视频播放、现场体验、互动游戏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黄赌毒、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反欺凌、反暴力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少年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工作机制。细化普法责任机制的内容、责任、措施、标准、考核办法,严格青少年普法督导检查;第三,强化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开始的时间远远早于学校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做良善的守法公民,才能形成守法信法尊法的家风,青少年们在守法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会逐渐提升自我的法律素养。家长要积极鼓励和带领青少年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普法教育作用。第四,在学校、居民小区也可设立固定式和滚动式法治宣传专栏,在公共场所的鲜明处设置法治公益广告。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习生活普遍网络化的特点,加强互联网领域的法律环境建设具有特别意义。重点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增强网络法治观念,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深化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期间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引导全面完善网络法治文化建设机制促进健康网络环境的发展[6];第二,要重视网上信息核查,严格网络审核,以此打造绿色网络平台。对此,畅通对涉嫌违法信息举报渠道。在这方面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法律体系优势,对网络犯罪如传播不良言论或信息进行严厉打击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功能,从信息源及传播途径两方面进行严打,避免不良信息在网上恶性传播;第三,宣传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宣传工作的对象以青少年为主,继而以青少年为核心进行弥散式宣传。宣传内容包括:网络对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的侵害;如何摆脱网络诱惑;法治知识等。不仅要青少年切实了解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也要帮助青少年强化法治思维以法律视角看待相关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青少年监护人的法治教育宣传。如监护人同样受网络侵害且缺乏法治知识认知,那么这张虚拟网络也会以另一种形式笼罩在青少年四周继而对青少年精神素养培养造成不利影响[5]。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使得青少年能正确且理智看待网络并严格控制自身上网频率;第四,部门监管必不可少。互联网安全执法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非法网站进行严打,强化网络法制监管的存在感,以便及时遏制青少年犯罪行为,
第一,推进青少年法治文化硬件建设。精神文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承载。安排专项资金或者吸引外部资金,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文化基地、法治文化阵地、综合教育实践基地,让法治文化元素在青少年成长时期能全接触。另外,也要鼓励、创作青少年法治宣传文化产品,并开展公益巡演,扩大普法的影响力;第二,普法主体要重视以案释法工作,特别是针对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建立定期发布典型案例机制,“一个案例胜过一堆法律条文”[7]。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也可以编写案例通俗简易读本,社会媒体开设关于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专栏、公众号、视频号等;第三,落实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机制,把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件作为旁听庭审的重点,加强学校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之间的交流联动,特别是要增强学校负责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青少年普法工作的能力水平;第四,创新丰富媒体普法。动员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宣传、网信、司法行政部门等联合进行公益普法工作,将青少年法治宣传作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媒体普法,创作青少年普法微电影、微动漫等普法产品,开展宪法等主题网络法律知识竞答活动。
青少年不仅是民族的未来,亦是国家发展的脊梁。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法律素养的培育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几代人矢志不渝地奋进。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法律素养,就要牢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围绕宪法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优化法治教育教学体系,社会各界更要协同创新,为不断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贡献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