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 慧
组稿团队:山东省青岛市法洪雪名师工作室
领衔人:法洪雪(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作者简介
马慧,山东省青岛市法洪雪名师工作室成员,山东省胶州市优秀教研组长,胶州市教学能手,任教于胶州市第十中学。
技法指点
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歌德认为,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要记叙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要重点写、详细写事情的经过。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其中重点写了“我”处理散步途中“分歧”这一经过,突出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亲情。其次,要写得有感情,写好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例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回忆的几个生活片段,因其真情实感而打动了无数读者。最后,还要注意锤炼语言,描摹出感人的细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些意蕴深厚的细节,极具画面感,使表达的情感更加质朴动人。
那一次,我真惭愧
暑假,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七天的军事夏令营。
那一日,同学们经历了一上午的“魔鬼训练”,早已饥肠辘辘了。久等的饭菜刚被端上桌,大家便行动起来——盛饭的盛饭,舀汤的舀汤,丝毫没有顾及米饭和汤撒得满桌子都是。一顿狼吞虎咽过后,大家都满意地拍拍肚子,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这时,有人提议玩会“打仗”游戏。这一提议赢得大家的一致响应。于是,我们用吃剩的馒头当“武器”,互相扔了起来。一个个馒头像小沙包一样飞来飞去。我们的身影窜过来躲过去,笑声、吵闹声响作一片。我们沉浸其中,丝毫没意识到这是一种令人惭愧的行为。正当我们玩得酣畅淋漓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老师来了”,大家都飞快地往门口跑去,一眨眼的工夫,就成功转移了“阵地”。
正当我准备加入同学们的行列,到外面开始新一轮的游戏时,王老师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面对饭桌上一片狼藉的场面,王老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找到了服务员。不一会儿,服务员给了王老师几个空饭盒。只见王老师快步走到饭桌前,稍做停留后,将同学们盘子里的剩菜、馒头放在饭盒子里,又将掉在桌子上、地上的剩饭菜收起来包好,然后走到服务员面前,和她神秘地耳语一番,就带着包好的饭盒离开了。王老师跟服务员说了什么?他要去干什么?我带着好奇心悄悄地跟上了王老师。走了大概三五分钟之后,王老师来到了一个鸡棚前,整理了一下棚边的杂物,把盛鸡食的槽子简单打扫了一下,便拿出饭盒,将剩饭、剩菜都倒了进去,还振振有词地念叨着:“来吧,来吃美味了!”我恍然大悟,原来王老师把我们浪费掉的食物再次利用了起来。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把事情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事情的起因是:“我”参加夏令营,与小伙伴们打饭时不在意粮食而撒得到处都是,还用剩饭打闹。因此,开头两段需删减,做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及事件的起因即可。
看到王老师用饭盒装剩饭菜的行为,“我”当时什么心情呢?写出来,会使记事更加有感情。
王老师将我们剩余的饭菜捡来喂鸡,让“我”对自己浪费粮食的行为感到惭愧。此段应该重点写王老师对待食物的态度和“我”的心理变化,而王老师与服务员的交流、喂鸡过程简单交代一下即可。
于是,我快步走到王老师面前,大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错了。”王老师摸着我的头,会心地笑了。
那一次,我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此处“我”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需要锤炼语言,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惭愧之情的词语或句子。
结尾对“惭愧”的心理描写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揭示“那一次”的影响。
本文小作者记叙了与同学们参加夏令营时浪费粮食,而王老师捡来他们的剩菜剩饭喂鸡的事情,表现出小作者的惭愧之情。文中两种行为对比鲜明,引人反思。但在记事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事情的起因写得过详,而王老师怎么影响“我”的经过写得不够具体、生动、真切,结尾处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心理转变。
文题中的“那一次”表明要写回忆中的事件;“我”字限定了描写对象,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真”强调了那件事在印象中非常深刻。要写好事情发展中“我”的惭愧之情,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抓住要素。事件的起因部分语言要凝练,结尾部分要交代清楚这件事对“我”产生的影响。
2.详写经过。明确自己情感转变的原因,在叙事过程中,可运用恰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王老师珍惜粮食的场面。
3.融入感受。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唤醒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斟酌用词,更加贴切地表现“我”的情感变化。
那一次,我真惭愧
暑假,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七天的军事夏令营。
那一日,同学们经历了一上午的“魔鬼训练”,早已饥肠辘辘了。久等的饭菜刚被端上桌,我们便一拥而上,盛饭,舀汤,丝毫没有顾及米饭和汤撒得满桌子上都是。一顿狼吞虎咽过后,我们用剩馒头打闹起来,而且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何不妥。忽然一声“老师来了”,大家仿佛知道犯了大错一般,都往门口跑。
正当我准备逃走时,王老师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面对饭桌上一片狼藉的场面,他拿来几个饭盒,小心翼翼地将撒在桌上、地上的剩饭菜单独收起来包好。这不是服务员的工作吗?王老师为何要收拾呢?王老师又走向服务员,指着餐桌和她说着什么。我似乎看到他压低了身子,不住地摇头。是因为我们吗?我的心中分明涌出一丝难言的苦涩,没来得及细细考虑,就看见王老师带着单独包好的饭盒离开了。带着疑问,我悄悄地跟上了王老师。
走了一会,王老师来到了一个鸡棚前,将饭盒里的剩饭菜倒入了盛鸡食的盆中,念叨着:“来吧,来吃美味了!”我恍然大悟,原来王老师把我们毫不珍惜的食物再次利用了起来。我不禁想起《一粒米的故事》:美味的背后,是春耕夏种秋收的艰辛,是风雨无阻的劳作。而我们却轻易地挥霍,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教导抛之脑后。再看向王老师时,他还在招呼小鸡们吃食,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满足的笑意。
简要介绍起因,便于读者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删去王老师要饭盒的场景,加入他与服务员交流时弯身、摇头的动作,融入“我”的内心感受,为后文写“惭愧”的心情蓄势。
锤炼语言、抓好细节可以使记事更具体、更生动。这两段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将王老师爱惜粮食的过程写得清楚有序,将“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写得真实细腻,做到了详略安排合理,重点突出。
讲究遣词造句,更好地抒发了“我”的惭愧之情。
写同学们的改变,让事件有了最终的结果,突出王老师的行为对同学们产生了影响。
看到这,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快步走到王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王老师,对不起。我没有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我……我错了。”王老师愣了一下,接着点点头,会心地笑了。
晚上回到宿舍,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听后都沉默了,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虽然我们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却不能践行。我们用饿得不行需要多打饭以及同学之间的小玩笑当作浪费饭菜的借口,实属不该。王老师没用任何语言批评我们,可是他用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我们。那天之后,饭桌上再也没有看到随意撒的饭菜,餐盘里剩下的饭菜我们也会收集起来交给服务人员。
每当回想起那一次,我的心头总会涌起惭愧之意,王老师坚定的身影时时提醒着我:要懂得爱惜每一粒粮食,爱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结尾写那件事对“我”的情感冲击,升华了主题。
为了将事件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要写好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是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真切,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修改后的文章,要素清楚,将我们浪费粮食的行为略做交代,重点写了王老师将桌面的剩饭剩菜打包喂鸡的经过,突出珍惜粮食的主题。升格文恰当的心理描写很好地展现了“我”的情感变化:满不在乎——苦涩——惭愧,做到了抒真情。结尾交代转变,深化主题,有利于读者掌握事件的全貌,进而正确理解那件事所蕴含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