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国有
永吉县口前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永吉 132200
由于猪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许多生猪养殖人员为快速扩大生猪饲养规模,增加经济收益,导致养殖场地建造缺乏足够的科学规划,且引种不规范,不够注重仔猪健康问题,导致新型病毒在猪群间扩散,生猪出现猪瘟疫、猪口蹄疫、蓝耳病以及链球病等。生猪饲养人员需要对这些常见疾病有足够认知,对疾病患病症状、有效治疗药物等充分了解,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猪瘟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影响后果极为严重的生猪疾病,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生猪患病后死亡概率极高。猪瘟的常见患病症状为体内脏器出现淤血现象,同时器官逐渐坏死。在生猪成长期间以及母猪繁育生殖期间能够发生猪瘟病。猪瘟有三种病症类型,分别是迟发性、慢性猪瘟以及快速性猪瘟,不论哪种猪瘟疾病类型都具备极高的死亡率以及传染性。猪瘟疾病发作初期主要表现为食量大幅度缩减、精神萎靡不振、体温逐渐提高、拉稀等,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患病猪在发病7 d左右死亡。
猪口蹄疫疾病主要由口蹄疫病毒引发,患病猪四肢蹄趾部位会出现烂斑、水泡等,部分患病猪口腔部位也会出现以上病症。猪口蹄疫主要发作时间在春季和冬季,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时间短,传播速度快。
猪蓝耳病又被称作猪高热综合病症,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猪蓝耳病潜伏期相对较长,病猪患病后常出现行为奇怪现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化性。猪蓝耳病感染妊娠母猪,出现高温发热、厌食萎靡、流产死胎等症状,对生猪繁殖以及仔猪存活具有严重威胁。
猪丹毒疾病主要由猪丹毒杆菌感染造成,是一种快性、热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猪丹毒杆菌在干燥、潮湿腐败、火熏烟气、日光照晒等环境下均能存活,但是无法抵抗热力,在70 ℃以上高温环境下5 min左右即可死亡,同时对于漂白粉、来苏水以及氢氧化钠等极度敏感。猪丹毒疾病是一种共患病,人类也可感染此疾病,主要感染渠道有皮肤伤口、消化道与呼吸道。猪丹毒主要病症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疹块型,另一种为败血型。疹块型属于非急性症状,会出现皮肤疹块,主要作用在身体四肢、胸腹、背部以及肩膀位置,疹块形状大多为不规则的方形、菱形以及圆形,患病表皮相对突出,患病初期会充血,按压作用下会褪色,患病后期转变成紫色淤血块,同时按压作用下不发生褪色现象。败血型为急性症状,患病后会出现精神萎靡、呕吐、高烧、便秘等,皮肤先出现潮红色随后转变成紫色,可导致患猪快速死亡。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急性猪链球菌病会导致出血病以及脑膜炎。出血病患病猪会表现呼吸困难,体温快速增高等病状,病猪常出现忽然倒地或者抽搐死亡,同时口鼻位置流出泡沫状血液混合液体。脑膜炎患病猪多为幼猪,患病后体温会快速升高,出现神经间歇性病症,四肢呈脉状搏动,身体完全仰卧。
生猪饲养繁育过程中,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生猪管理科学意识,导致生猪生活环境相对恶劣,造成营养吸收效果差的现象,进而降低生猪疾病免疫力,容易感染常见的病毒疾病。比如,猪场排泄物和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为病毒细菌提供有利生长环境,导致传染病感染生猪,进而在猪群中扩散。猪场生猪饮用水源和食料不干净,容易造成生猪通过吃食感染病毒类型疾病。因此生猪养殖单位一定要制定合理健全的饲养场地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对猪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加强培养,提高其对于疾病以及生猪养殖注意事项认知能力,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场地进行管理,对猪圈周围环境、饮食槽干净整洁进行严格管控,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工作,及时清理垃圾废物等,保持养殖场地环境的整体干净卫生。同时在疾病发病率较高阶段,需要加强卫生消毒、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对外来人员进行把控,为生猪健康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为减少生猪疾病对生猪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重视对于养殖场地的消毒杀菌工作,从根本上改善病毒滋生环境,破坏疾病传播途径,消灭疾病传染源,同时对于容易感染疾病的生猪做好防护工作。养殖场地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空气质量,可以适当开窗,促进内外空气流动。对于刚出生的幼猪、即将分娩的母猪以及正处于喂养阶段的母猪进行隔离管理,注重卫生环境,注重饲养场地整体卫生环境,定期开展专业消毒工作,同时针对消毒用品选择具有针对性、高效性产品,以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生猪养殖场地需要实时封闭式管理,对于进出人员和车辆等需要实施先消毒、再放行的原则,避免外界细菌病毒流入养殖场地,危害生猪健康。
在生猪养殖初期阶段对猪群开展疫苗接种工作能够大幅度加强生猪疾病预防工作质量,因此,需要生猪养殖人员注重生猪疫苗接种。春季和秋季对公猪、母猪以及断奶幼猪开展猪瘟疫苗接种工作。猪链球菌疾病通常发病于春季,因此需要提前对养殖场内所有生猪开展链球菌疾病免疫接种工作,降低猪群感染此疾病的概率。同时,在新品种猪引进时,需要高度重视疫苗接种检验工作,避免不同类型猪群之间发生疾病细菌交叉感染现象。猪群出栏以后需要对猪圈进行全方面彻底清洗,打扫卫生。对病猪进行分离单独管理,同时将猪圈进行彻底消毒,随后空置12 h后方可继续使用。猪群需要定期接种新型疾病疫苗。
当养殖场管理人员发现有生猪感染疾病时,需要即刻对患病生猪进行隔离管理,同时针对疾病开展治疗工作,防止疾病在猪群间扩散蔓延,对其它健康良好生猪形成严重的疾病影响。隔离管理和疾病治疗周期需要依据集体患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决定。比如,如果生猪感染了具有传染性的萎缩性鼻炎,普通生猪需要和整体猪群分隔管理至少90 d,而妊娠母猪需要和幼猪分隔管理30~60 d。在患病猪隔离管理治疗期间,需要对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同时对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当病猪治疗完毕,取消分隔管理时,需要先对猪群进行二次免疫检测工作,以保证没有患病猪才可以取消分隔管理治疗。此外,在取消分隔管理治疗后,需要对整个生猪养殖场地进行全方位消毒杀菌,及时清理多余治疗垃圾,保障养殖场地环境卫生。
药物治疗是治疗生猪疾病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类型的生猪疾病选择不同效果的治疗药物。比如,生猪出现猪喘气疾病后,可以选择螺旋霉素、四环素、甲砜霉素等药物开展治疗;猪链球菌疾病可以选择使用林可霉素等药物对应治疗;传染性猪胸膜肺炎可以选择采用青霉素和红霉素等药物开展治疗。正确使用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消除疾病,加强生猪身体机制免疫力,同时在药物配置时需要注重药物使用量的多少,药量不足无法对疾病起到有效治疗,而药量过大则容易导致患病猪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抵抗性降低,进而引发其他类型的疾病等问题。因此,在药物治疗时需要依据生猪疾病类型选择恰当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严格依据药物使用说明书,控制药物使用量以及治疗方法,体现药物治疗方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使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病猪时,需要明确生猪患病情况,随后找出能够有效解决病情的综合治疗方案,根据不同感染疾病选择不同的综合治疗法。比如,生猪感染病症属于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选择先隔离,随后进行疫苗注射,最后进行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法。而对于不具备传染性的疾病患病猪,则只需要简单的治疗手段,针对具体疾病选择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繁育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猪养殖期间遇到的传染疾病种类和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各地生猪饲养环境多样化,实际情况复杂,需要生猪养殖人员加强对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生猪常见疾病知识见解。同时确保养殖环境干净卫生,科学搭配生猪食料,保障生猪摄入营养,加强疫苗接种工作,贯彻落实疾病防控工作,确保生猪生长良好,降低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