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峰
辽宁省农业发展中心,辽宁沈阳 110000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是由产肠毒性大肠杆菌造成的主要侵害哺乳仔猪的肠道传染病,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可高达50%,病死率约为20%。仔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腹泻症状,该病的病程短,传播迅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科学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出生3~10 d内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引发仔猪黄痢,出生10 d以上则容易造成仔猪白痢,这两种疾病都会引起哺乳仔猪的急性发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则可导致大批仔猪死亡,造成养殖场的仔猪成活率降低,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大肠杆菌依靠其表面的黏附素可定植于仔猪的小肠黏膜上皮,产生肠毒素,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鸟氨酸环化酶,诱导仔猪机体产生离子平衡失调,仔猪表现为剧烈的腹泻,机体伴有严重的脱水和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而哺乳仔猪相较于青年猪和成年猪免疫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差,因此部分仔猪经过治疗康复后,肠道的吸收能力仍不能恢复至健康水平。因此,康复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率较差,生长发育速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僵猪。
部分生猪饲养场在应对仔猪黄白痢时并不能科学的通过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而是通过经验选择治疗药物,随着长期的抗生素不规范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已普遍存在,很多抗生素对于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效果欠佳。而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少养殖场选择增加治疗用药的使用剂量,使细菌进一步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上治疗该病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由于治疗药物的滥用和用药剂量的不断加大,生猪体内的药物残留情况严重,消费者购买了含有药物残留的生猪制品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可能会出现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甚至还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能。
仔猪的大肠杆菌大部分来源于母猪,因此当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善时,仔猪更容易患有仔猪黄白痢。这是由于母猪在趴卧的过程中,乳房会直接接触垫草或地面,如果垫草、地面中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则在哺乳的过程中通过仔猪的吸吮进入仔猪体内。也有的是由于母猪产后发生产科疾病,体温升高,乳汁变质,仔猪食入了变质的乳汁,消化系统紊乱,病原微生物趁机进入机体,引发感染。另外,母猪的胎次也和仔猪黄白痢有着密切的关系,母猪胎次越少,仔猪越容易发生黄白痢,这可能是由于母猪胎次越增加体内的免疫应答越迅速,初乳中的母源抗体水平越高,但老龄母猪产出的仔猪发生黄白痢的概率会再次升高。
初生仔猪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消化道中胃酸的分泌量较少,不能稳定维持胃肠道中的酸性环境,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防护能力较弱,仅依靠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很难抵抗有害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会打破消化系统的微生物菌群平衡,造成消化功能进一步紊乱,加之病原微生物分泌有毒有害物质,刺激胃肠道黏膜后引发进一步的感染,造成仔猪腹泻的发生。另外,初生仔猪由于消化功能较为薄弱,当发生吸收障碍时,也会引发腹泻,造成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仔猪出生后并不能立刻依靠自身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是需要通过吸收初乳中的母源抗体来获得免疫力,但随着仔猪日龄的不断增大,母源抗体的水平也在逐渐降低,10日龄以上的仔猪因母源抗体的消耗而表现出抗病力明显降低,更容易发生本病。
由于仔猪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且免疫功能较差,所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当季节交替或环境发生突然改变时,仔猪往往不能很快的适应温度、环境的改变,从而出现应激反应。因此,在仔猪转栏、降温、连续阴雨、持续高温等情况下,仔猪都会因应激反应而引发胃肠道机能的紊乱,导致腹泻。此外,当仔猪的饲养管理较差,仔猪舍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潮湿、通风不良时,也会造成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使得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仔猪的消化系统,破坏其消化吸收的正常功能,诱发腹泻的发生。
规模化生猪饲养场应当尽可能保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如果需要从场外引种时,应当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当检疫、消毒不严格时,很容易造成新引入的生猪体内、体表存在病原微生物,混群饲养或隔离不严格时会引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扩散,从而引发仔猪黄白痢的发生。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在仔猪出生后12 h内即可发病,也有的会在仔猪感染后3 d发病。患病仔猪表现为突然发病,精神不振,被毛凌乱,鼻镜干燥,采食量降低,眼结膜潮红,随着病程的延长,会排出黄色的稀便,肛门松弛,因腹泻而造成尾根部有粪便附着,伴有脱水、消瘦的症状,而后会排出黄色糊状或水样稀便,粪便中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气味。仔猪体温升高至39~40.8 ℃,同窝仔猪扎堆取暖,单个仔猪发病后可在1 d内波及全群。有的患病猪会继发肺炎,出现呼吸啰音,呼吸十分困难,腹泻进一步加剧,眼球凹陷,最终昏迷、死亡。该病的发病率很高,病死率最高可达100%。
剖检病死猪可以看到尸体严重脱水,颈部、腹部有水肿,黏膜和肌肉苍白,肠道鼓胀,肠道内有大量黄色液体和气体,肠黏膜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质地变软且脆弱,淋巴结表面有弥漫性出血点。
通常在仔猪出生后8~10 d后发病,患病初期,仔猪排出乳白色、灰色或黄白色的稀便,粪便呈糊状,有腥臭气味,有时粪便内有气泡。仔猪的食欲没有明显的变化,体温升高,随着病程的延长,腹泻症状加剧,患病猪精神萎靡,喜欢扎堆,因腹泻而造成脱水。该病的发病率约为60%,如果在发病过程中没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死亡率通常不超过10%。
剖检患病猪可见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肠壁变薄。
仔猪黄白痢发病2周后如果仍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则可转为慢性肠炎,后期的治疗效果不佳,会导致仔猪胃肠道吸收障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速度,成为僵猪。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最大的原因就是饲养管理欠佳,不论是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还是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都应当不断加强。对于妊娠母猪而言,临产前应当彻底的清洗产房,并进行严格消毒,保持产房的环境干燥、卫生,温度适宜。另外分娩后哺乳前应当对母猪的腹部和乳房进行消毒,以减少因乳头污染造成的仔猪黄白痢发生。另外,应当合理的配制母猪饲料,确保饲料中营养均衡,这样能够保证母猪的免疫功能,从而提升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对于初生仔猪来讲,由于初生仔猪的被毛稀少,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应当做好保暖工作,可设置红外灯、加温板等设备进行环境温度的控制,同时,初生仔猪应当尽早吃上足量初乳,从初乳中获取足量的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在哺乳前应当将每个乳头中的前几滴乳汁挤出弃掉并消毒乳头。哺乳仔猪应当根据其体重进行乳头固定,以确保同窝仔猪体格一致。仔猪初生2~3 d时,应当补充硒、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样能够避免发生贫血和下痢,还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在仔猪2周龄左右可进行补饲,一方面是由于母猪乳汁中的营养水平逐渐不能满足仔猪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通过补饲能够尽早让仔猪适应颗粒性饲料,为早期断奶奠定基础。最后,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减少转群、转栏等操作的次数,不得突然更换饲料,更换饲料时应当循序渐进,让仔猪有适应的过程,减少因应激反应而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发生。
在母猪分娩前40天、15天应当各进行一次仔猪大肠杆菌双价或三价灭活疫苗接种,每次用量为2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