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海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 537000
育肥猪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8~22 ℃,而广西玉林地区每年进入4~5月份以后,白天平均气温在26~30 ℃,6~9月份在30~33 ℃,10~11月份降至29~25 ℃。如此高温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已远远超出育肥猪机体耐受程度,机体代谢能力减退,免疫能力降低。在这样的持续高温环境下会导致育肥生猪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厌食,呼吸急促,体温升高以及长时间出汗,结果会促使育肥生猪中暑,肠胃功能减弱甚至出现肠炎痢疾等症,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病猪增加,死亡不断。笔者从事动物防疫工作多年,结合工作经验,以夏季高温环境引起的猪中暑和猪痢疾为例,分析病因,通过病猪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确定病型,并展开相关的疫病防治方案,供相关人士共同探讨。
制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之前,应结合饲养环境、饲养行为、育肥猪自身体质等多个方面,分析哪些因素会导致猪中暑。
1.1.1 外部因素
一般中暑的问题都是出现在夏季,尤其是降雨量比较少的地区,环境温度高、湿度低;而猪舍的养殖密度又比较大,散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就容易导致猪只出汗量增多,身体需水量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就会中暑。
1.1.2 内部因素
饲养育肥猪的特点是要减少猪的运动量,提高其采食量,让猪的体重快速增加。肥胖问题是导致中暑情况频发的关键因素,而且,很多猪存在先天性体质差的问题,如果饲养环境的温湿度不达标,会引发身体机能代谢障碍。这是影响育肥猪健康生长状态的重要原因,需要养殖场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在预防和治疗中暑问题时,要先确定中暑的症状有哪些,方便有针对性的确定疾病防治方向,拟定合理的防治计划。中暑后,育肥猪的体温会有所升高,食欲下降,但是饮水量增多。同时,猪的运动量下降,临床表现为不愿意运动,出汗量大,不及时解暑会导致精神萎靡,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死亡的现象。所以,必须要确保饲养人员能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环境温湿度的异常情况及育肥猪的身体异常状态,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猪舍建造之初,就应该考虑一些可能遇到的疾病问题,通常养殖场都会制定一套科学的防范对策,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避免对猪只的健康成长情况造成不良影响。
1.3.1 建猪舍
根据当地的地形情况,选择适宜修建猪舍的位置,在满足光照需求的前提下,确定猪舍的朝向,避免正午阳光直射猪舍内部,需要从猪舍造型方面进行布局设计。对于建筑物材料的选择,首选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并搭设遮阳棚。同时,控制好猪舍内的猪群数量,避免养殖密度过大而影响空气流通。基于猪的繁殖速度相对较快,养殖场要及时做好猪舍的扩建工作,并完善基础设施,预防猪中暑。
1.3.2 通风
结合当地风向,确定猪舍内窗户的设置位置、角度。在夏季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按时通风。一般只要不是阴雨天气,就应保证白天猪舍的窗户在敞开的状态,保证通风良好,降低育肥猪中暑的概率。
1.3.3 降温
当环境温度比较高,且无风的情况下,要及时展开对猪舍内的降温管理工作,方法是提高内部湿度。比如,每日按时洒水,并保证水源供应充足,可以在猪舍内多处地方摆放水盆,培养绿植。或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装空调、风扇、加湿器。
1.3.4 饮食
要解决中暑问题,还需要从饮食方面选择一些清热去火的饲料,保证饲料多汁,并尽量选择蔬菜成分多的饲料。同时,适当为猪补充盐分、微量元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1.4.1 物理治疗
发现猪中暑后,及时将病猪移至阴凉处进行救治。物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降低猪的体温,具体流程为:取冰水,为猪只擦拭全身,针对中暑情况比较严重的病猪,可以直接以冰水浇灌,来刺激其恢复意识,避免产生休克症状。另外,要配合做好对环境的降温处理工作,使用泼水的方法而不是采用化学药物,副作用小,成本低,是养殖场常用的一种救治中暑病猪的方法。
1.4.2 药物注射
如果病猪已经脱水,应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为病猪注射葡萄糖,这是补充营养和水分的常用手段。要注意做好药物的稀释处理,药物注射速度不能过快,注射量也要根据病猪的体重和日龄大小进行精准计算。同时,由于中暑造成心脏超负荷,可以在病猪尾巴、耳朵处放血。
1.4.3 中医疗法
治疗育肥猪中暑问题,还可以使用中医诊疗方式。首先,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用针来刺激穴位。其次,熬制中药,让病猪口服,以达到解暑的效果。一般陈皮、藿香、薄荷都有提神醒脑、清热下火的功效。
2.1.1环境卫生条件差
育肥猪生长环境卫生条件差是造成育肥猪患本病的常见原因,潮湿、温湿度不达标、空气质量差的养殖环境,容易使病菌滋生和传播。一般育肥猪在感染病菌的1~4 d内就会出现发病症状,粪便中就能够检测出育肥猪痢疾螺旋体,其它健康育肥猪一旦误食或者接触到了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就会患育肥猪痢疾,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育肥猪痢疾就会在猪群中迅速蔓延传播。
2.1.2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会降低育肥猪免疫力,增加育肥猪感染猪痢疾的风险。养殖环境变化、温湿度变化、饲料成分突然更换、长途运输、惊吓等,均可使育肥猪产生应激反应。例如: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一旦养殖户没有做好防寒降温保护措施,会加大育肥猪对温度变化产生的应激发应;仔猪过早长途运输或者频繁更换育肥猪圈,会使仔猪受惊吓或者不适应而出现应激发应;饲料突然更换,营养配比发生变化,使个别体质较差的育肥猪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症状,进而免疫力下降,增加育肥猪痢疾感染风险,此时最易感染和传播育肥猪痢疾。
2.1.3 喂养不科学
育肥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需求有所差异,一旦喂养不科学,不仅会造成育肥猪营养不良与抵抗力下降,还极易引发猪痢疾。例如:哺乳母猪携带病菌或乳头被病菌污染,仔猪通过吸食母乳而误食病原体,患上猪痢疾;日粮饲料营养配比不科学,营养成分单一或者质量较次的饲料,容易造成育肥猪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当病菌入侵时育肥猪因抵抗力不强而更易患病;饲料保管不当发生霉变,误食霉变饲料的育肥猪容易患痢疾。
临床症状以病猪的黏液性出血腹泻为主,2~4月龄抵抗力较差的断乳仔猪最易患病,且致死率高达30%。发病初期病猪会排黄色稀便,常带血或者黏性液体。病情恶化后病猪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排出大量脓性液体和血块的症状,病情发展到晚期病猪会出现骨瘦如柴、严重脱水、精神倦态、后肢乱踢腹部、无力行走等症状。病猪排泄物带有大量的痢疾病菌,即使康复的健康育肥猪也存在带菌情况,造成病菌传播,因此育肥猪痢疾具有易感染和复发的特点。
2.3.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户要为育肥猪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每天将圈舍卫生打扫干净,清除粪便和食物残渣,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每日通风换气,提高圈舍空气质量,每周至少全面消毒3次,确保消毒无死角,并为育肥猪提供充足干净的饮用水,分阶段科学调配饲料日粮营养比例。养殖户应加强对育肥猪的动态监管,一旦发现育肥猪患痢疾,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加大圈舍消毒频率,避免育肥猪痢疾的流行性传染。
2.3.2 严格检疫新育肥猪和痊愈育肥猪
养殖户在引入新猪时,要严格进行新猪检疫,避免引入病猪或者病菌携带猪,从源头上避免猪痢疾的传染和发病。首先不要从患过猪痢疾的养殖场引入仔猪,以免携带病菌。其次新猪引入时不要与原有育肥猪群混养,要单独隔离养殖1~2个月,同时做好检疫和防疫工作,直到确定新猪无异常后,方可放入原有育肥猪群统一养殖。
2.3.3 综合治疗
养殖户要做好育肥猪痢疾的预防工作,科学喂养以提高育肥猪免疫力,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对确诊病猪,可采取口服或者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例如: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肠痢消等,严格按照疗程和剂量使病猪服入;肌注庆大霉素注射液或护肠止痢专家;生石膏、甘草、茯苓等中药熬水喂食。猪痢疾传染性强且易复发,因此必须科学用药和加强饲养管理,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综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