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彩霞 (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双减”对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来说,“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提质”。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树立一种“大德育”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根基、为原点,聚向于“大”,坚持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有机结合,坚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级的日常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活动、社区活动对接,从而成其于“大”。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样态。生活的范围是广阔的,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当下生活,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可能生活。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头活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生活经验之源,要借学生的生活感受、体验之力,要搭建生活拓展延伸之台,努力让学生的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融通、融合,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大课堂”的形成。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最为靓丽的底色。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是“每时每刻的事情,而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了“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是当下亲子关系不和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笔者设计了“好好沟通”的活动。活动前,笔者特地邀请学生家长就“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这一主题写好一封信,用信封装订好。在课堂上,学生阅读着自己爸爸妈妈的来信,感受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期盼,感受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怀,认识到自己与爸爸的一些误会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同样写好一封信,表达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同样用信封装好,带给爸爸妈妈。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有效地沟通了学生与家长的心灵,促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隐性对话,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了与爸爸妈妈沟通的一种方式方法。在课堂上,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呈现了与爸爸妈妈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学生,因而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在课堂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商讨解决与爸爸妈妈沟通中相关问题的“金点子”。在这样链接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显得格外地鲜活。聚焦于亲子沟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有了一种针对性、实效性。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大教学”的底色。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学会沟通并切实能应用相关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注意搜集相关的亲子沟通中的一些故事。在两周后的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故事分享。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智慧。比如有学生说,沟通要真诚坦率;有学生认为,沟通应当讲究一些策略;有学生认为,有话要好好说,等等。正是在沟通实践之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学习感受、体验。
实施道德与法治“大教学”,不是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简单的“拼盘”,而是要设置一个“大结构”。“大教学”不是相关内容的“杂烩”,而是彼此互补、勾连的一个有机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整体性的“育人高度”,观照道德与法治整体性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统整、优化,使之更结构化,更有助于成为育人的学科资源、素材等。可以这样说,结构是道德与法治“大教学”的内核。有了结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能更大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共有12册、47个单元。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我们就能形成“大概念”,形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根据相关的板块内容,深入挖掘相关的素材、资源等,让相关的素材、资源“散而不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概念”就相当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个经验”,它对应着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个明确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杜威那里,“一个经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词,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经验”不仅仅包括处理问题的相关知识,更包括处理问题的相关方法、思想,包括处理问题的相关策略等。“一个经验”中的“一个”不是明确的基数,而是指一个具体的概念。如在部编版教材中,笔者就梳理了这样的几个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爱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则民主法治教育等。通过这样的结构化梳理,为实施道德与法治“大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梳理,就能让教师明确教学的“大概念”,从而能让教师的课时教学自觉指向这些“大概念”,也能让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时融为一个整体。如在《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将其作为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媒介。在课堂上,我们引入了学生生活中的大量案例。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大量的案例有着“零散”之嫌,但深入思考、探究,就能发现这些案例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法治教育”。教学中,笔者立足于“大概念”,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大框架”出发,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同和内化。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始终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结合时事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自身成长需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指向生活。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六年级女生受到几个初中女生的欺凌。从这一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措施、策略,学习校园欺凌的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受到了校园欺凌等应当向家长、老师、居委会、法律援助部门、公安机关、政府主管部分等求助。这样的教学,尽管看起来有点“散”,但都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指向法治中的相关侵权行为,等等。
结构是道德与法治“大教学”的核心。有了结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就会有序、有向、有理。在道德与法治“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交织性、综合性、阶梯性的学习问题、内容等,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结构性、整体性。“大结构”是道德与法治“大教学”的本质性特征,更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沉淀筑基的一种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以忽视、轻视或掠过。
“场域”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其最初的概念来源是借助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在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看来,场域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物质性场域,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性场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场域,让学生的学习场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化走向生成。通过构建“大场域”,助推学生深度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在深度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教师可以补充学生生活中的相关资源、素材等,从而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逐步深入。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慧眼看交通》,笔者就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相关的交通违法视频,如“不带头盔的”“闯交通信号灯的”“开着非国标的三轮、四轮电动车的”“不相互礼让而造成堵车的”;引入了交警查询酒驾的视频,如“测试酒精度的现场”“扣留醉驾机动车的现场”等;引入了因为违犯交通法规而酿成事故的,如“逆行交通事故”“违反交通信号灯交通事故”“酒驾醉驾交通事故”“不佩戴安全头盔的交通事故”等等。多重生活场域的链接,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交通法规的认知。针对不同的场域,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的研讨,如“这样的交通违法行为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样的交通违法行为有怎样的危害”“怎样对待这样的交通违法行为”,等等。“大场域”中的具体事件,引发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互动、交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着无障碍对话,充分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不遵守交通法规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地认识到交通之于生命、交通之于安全、交通之于生活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丰富性的生活案例、构建丰富性的学习“大场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主地分析、研讨,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事件的研讨,促进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的理解,促进学生获得更为深层次的感悟、体验。这些来自学生的生活“大场域”中的相关的案例分析经验、感悟、体验等,都会转化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一课时中的相关内容、素材等,更要把握每一课时与每一课时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想象、认知等的统整。这样的一种立足于“大场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助推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大概念”。构建“大场域”,能有效消除学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建构道德与法治学习与学生已有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经验、情绪动力等之间的关联。在道德与法治“大场域”学习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学生感觉不到在学习,但学习却真正地发生着、深刻地、有效地发生着。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指向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来说,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纸笔性问题、虚拟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应对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解决生活问题,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旨归。道德与法治“大教学”应当致力于通过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来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一个开放性、多元性的生活时空之中,学生对相关的牵涉到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解决能力,直接确证与表征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大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素养。要让学生或习得知识,或求得方法,或生成技能,或形成思想等。道德与法治“大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经历应用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经历了应用相应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感受、体验。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做学习的主人”,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通常遇到的相关问题,深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将学习的策略、方法、路径等有效地迁移、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之中。这样的一种“大教学”,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深度剖析、研讨,形成解决问题的“真方法”“真策略”。如“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如“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会使用工具书、互联网”,等等。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些满满的“干货”,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如《学习伴我成长》《我学习,我快乐》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价值”“学习之于生命成长”的作用等。通过这样的一些组合、整合,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学习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教室空间、课堂空间等”。
解决一个“大问题”,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性旨归。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集中“素材”办大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术与器”,更要注重教学的“道与法”。“大教学”不能刻意为大,不能为了追求“大”而“大”,而应当“大而不浅”“大而不略”“大而不乱”。要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走向深度,必须具有具体可感的教学落点,必须具有梯度分明的教学层级,必须凸显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学成效。
道德与法治“大教学”的起点与策略,聚向于“大”,成其于“大”。“大生活”是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底色,“大结构”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载体,“大场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媒介,“大问题”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旨归。通过实施道德与法治“大教学”,开启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的变革,开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