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简介:丁仁彧,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最美医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设岗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重症医学科,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ICU,当患者被推进去的那一刻,一扇大门便会将患者和家属隔开。门外,家属焦急地等候;门内,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一门之隔,便是生与死的距离。自2006 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丁仁彧和同事们就坚守着这道“生死门”,无数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抗疫第一线,援疆第一梯队……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哪里有需要丁仁彧就出现在哪里,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百分努力。
7 月14 日,当丁仁彧从重症医学科出来时,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因为他刚刚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
“一名78 岁的糖尿病患者,因病毒性肺炎诱发呼吸衰竭,从外院转来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出现白肺合并多脏器衰竭,我们刚给他进行俯卧位治疗。”丁仁彧说,“目前患者情况还不稳定,氧合指数不到100mmHg,可能需要上ECMO。”在ICU,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是丁仁彧的工作常态。“进入ICU 的患者大多处于危重状态,并且病情瞬息万变,常常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床旁血滤,甚至需要ECMO 等治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片刻不能等待的。我们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刚到重症医学科时,面对一场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丁仁彧也曾彷徨无措过。但ICU 医生没有犹豫的时间,丁仁彧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本领,无论面对多么棘手的情况,他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2021 年4 月的一个下午,一名严重胃穿孔患者从盘锦转到中国医大一院。患者术后出现感染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多脏器衰竭,丁仁彧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但是后续患者又出现气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而且心脏有一个附壁血栓,病情极为凶险。经过细致入微的精准诊疗,加之全天候的细心守护,患者最终醒了过来。“感谢医生护士对我爱人的照顾,谢谢你们!”患者妻子知道丈夫脱险后,激动地向医生道谢,还特意为丁仁彧团队送上锦旗。面对家属的感谢,丁仁彧却反过来感谢家属一番。他总说:“很多所谓的奇迹源自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不百分之百付出,感谢坚持下来的病人和家属!”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我将加倍努力,为健康中国、健康辽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仁彧
在重症医学科,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丁仁彧明白,要想成功救治患者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除了临床一线的重患抢救工作,丁仁彧从医16 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献、搞研究,重点查找没能成功救治病患的原因,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争取做到最好。
丁仁彧在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把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ICU 医生,功夫在于平时,平时就是战场。”这是丁仁彧最常说的一句话。他在进行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时,总是倾囊相授。
教而时新,从不懈怠。这些年,丁仁彧不断提高重症诊疗技术水平,积极开展跨肺压监测技术、远程ECMO 转运等高新技术。在关注重症病人急性期炎症、凝血、免疫和器官功能损伤的同时,还注重慢重症患者转归等临床实践。每每遇到极危重患者,丁仁彧都会日夜守护在病人床旁,细致观察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深入分析病理生理特点。
丁仁彧常说:“只要病人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全力以赴的拼劲,鼓舞着学生们迎难而上。
“救死扶伤、生命至上,这是医者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从身披白衣的那一刻起,丁仁彧便将医者的职责与担当写进了生命里。
2017 年,是丁仁彧到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第11 个年头,当他得知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急需重症医学科专家支援时,立即报名前往。从东北平原到西北边陲,挂职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丁仁彧,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帮助当地医院重症医学科提升诊疗水平。他深入当地临床工作一线,了解危重症患者的需求,毫无保留地把床旁心脏超声、杂合式血液净化治疗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此外,丁仁彧还帮助当地医院制定ICU 诊疗流程,规范技术操作。为了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重症医学团队,他常常是“才下临床、又上讲台”。
援疆一年,丁仁彧为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医疗护理技术带来了全面提升。他们成功救治近800 名危重病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敢啃硬骨头,勇扛重担子。”这是很多人对丁仁彧的评价,这一点在2020 年的抗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0 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丁仁彧主动请战,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重症医学专业150 名队员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80 张重症床位,集中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极危重症病人。
“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最重的患者救治过来,是啃硬骨头的。”丁仁彧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56个日日夜夜,丁仁彧带领的辽宁医疗队第一个实施气管插管技术,第一个实施血液净化技术,第一个实施ECMO 技术。丁仁彧的拼劲,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斗志昂扬。他们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为全国多地提供了“辽宁经验”。
作为来自医疗战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丁仁彧郑重承诺,他将加倍努力,为健康中国、健康辽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