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蔡飞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样山西省服务业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山西正在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北引擎”,经济区的建设正处于起步拓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功能,深入挖掘区域内的制度、人才和产业等资源要素,强力支撑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服务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产业整合作用。
区域一体化会促进服务业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其结果会影响区域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能促进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要素的流动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效率低的地区向效率高的地区流动。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具有更高的边际报酬,对要素资源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区域一体化强化了地区间的联动性,放松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限制,促使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二是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向效率更高的现代服务业转移,新增要素更多地从传统服务业流入现代服务业,促进了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一体化加强了各市县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如果出台合理产业引导政策,可促进服务业的集聚,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集聚效益,提高整体产业的效率。这种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四种机制。一是资源配置优化机制。服务业集聚发展可促进区域内企业间要素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公共配套服务的共享及信息的共享,推动区域物流成本与要素成本的下降,使区域内资源效率的配置更加优化。二是技术外溢机制。生产性服务的聚集可促进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更加紧密联系,形成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等的上下游关联,形成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促进区域生产效率和技术的提高,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人力资源供需传导机制。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服务业的聚集对劳动供给需求加大,使得劳动人口从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从效率低的产业转向效率高的产业,从而推动了人力资源的效配置。四是市场效率改善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促进专业分工,产业间关联合作进一步强化,使得市场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得到提升,从而改善了市场效率的发挥,营造了更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市场氛围。图1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机理示意图。
图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可以相互促进。从社会分工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且最终形成产业。通过社会分工以及产业集聚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帮助制造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从价值链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上游和下游为其提供服务。通过在上游产品研发以及下游的营销和售后等环节寻找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加工制造环节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降低,生产性服务活动的竞争力成为价值链的关键因素。这表明了在整个价值链的各个活动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从创新视角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和互动,引起了产业间技术、信息、人才的思想和交流碰撞,更容易碰撞出产业创新的火花,彼此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互补,增强了创新能力。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包含太原、忻州两市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大、占比高,集聚发展水平较高、政策制度较为完善。
1.服务业规模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截至2020年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域内服务业增加值为2088.7亿元(不含综改区),占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6.8%。其中,太原区域范围包括阳曲县、古交市、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共6个县(市、区),2020年服务增加值完成1777.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为67.9%;忻州区域范围包括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代县、繁峙县、五台县6县(市、区)和忻州经济开发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11.3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的62%(见表1)。
表1 2020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服务业增加值情况
2.细分领域集聚区加快形成,集聚发展效果明显
目前,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共有1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太原市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7个,忻州共有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定襄、原平、繁峙、代县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密切,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同时,太原和忻州市也认定了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核两极多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格局初步成型。这些集聚区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相对集中、要素资源整合发展、服务功能集成提升、产业特点鲜明等特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3.改革成效显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我省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鼓励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围绕放宽市场准入、投融资体制、财税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太原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成功举办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和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荣获 2019年度“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忻州市不断推动服务业改革,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顺利推进,营商便利度大幅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
1.制定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
围绕《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太忻一体化重要文件精神,区域内各市县纷纷出台了配套制度文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政策发布会、报刊网站、新媒体等宣传渠道,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太原市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服务业行动计划60条、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领域。忻州市加大新政策供给力度,研究制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新增入统规上服务业、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奖励政策等,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2.谋划推动一批服务业项目落地
为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服务业加速发展,围绕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两市谋划了一大批项目,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太原市在太忻经济区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包括山西大地紫晶大数据共享平台、太原市晋阳湖晋阳里项目等。谋划了多弗航空产业园项目、太原曦地科创城—58集团北方研发总部等重点项目。忻州市启动区重点加快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打造集科技孵化、职业培训、质量检测、现代金融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服务体,规划建设医院、学校、商场、超市等综合配套服务,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等。
3.进一步强化区域内创新机构交流合作
经济区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忻州、太原以多种方式互动,促进区域内创新机构交流合作。开展科技合作与协作,通过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科创资源共享。推动忻州龙头企业与中北高新区、阳曲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对接合作,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
4.加大金融对经济区的支撑力度
经济区大力加强金融支持。强化政策支持,制定推动金融服务太忻一体化政策,从8个方面强化金融支持。组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接会,抢抓政策机遇,争取资金支持。举办项目融资推介暨签约仪式,推动金融机构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增设网点,15家银行成立了太忻专班,中国银行成立了太忻支行。积极推动成立太忻跨区域产权交易中心,为深化改革、产业转型、资源配置提供金融服务。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太忻发展投资集团。围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并购基金、对冲基金等,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
我国积极推进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等众多国家级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些区域从战略层面制定了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发展任务与举措,对于我省太忻一体化经济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长三角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合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一是要合作打造创新平台和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基础性关键性的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联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平台和集聚区。二是共同打造高端服务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共建合作和提升行动,挖掘区域内的成熟品牌,共同打造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高端服务品牌,培育成为展示长三角服务形象的知名品牌,培育区域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三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推动服务业在地区之间和产业间进行跨界融合,特别在总集承包、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数字服务等方面,推动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长株潭一体化规划中提出要推动一体化经济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合作共建国家物流枢纽和物流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内物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区域内的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推进物流枢纽的共建共享,建设一批物流产业联盟,逐步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积极共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互动。探索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合作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提升整个区域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三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区域内金融企业的交流合作,推进区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同城化,实现区域内金融企业授信额度共享、授信标准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信贷产品通用,有效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苏州市通过各类要素资源、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向服务业集聚区汇集,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不断提档升级。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苏州市不断加强服务业资源要素的整合,通过完善研发、投融资、人才培训等公共平台服务,促进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二是发展线上平台助推集聚提升。把握大数据和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机遇,加快推进线上平台和线下产业的双向融合对接,通过推动大市场、大流通的建设,统筹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加速推动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两业”紧密对接。苏州市针对各服务业集聚区本地制造业的需求,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大力实施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创新等专项服务,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与制造业的对接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功能,特别要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基础性、关键性的现代服务业领域构建强支撑。
目前,我省正开展省级工业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从苏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苏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点对点”或“点对群”的方式进行协同互通的效果,明显落后于“群对群”(制造业群和服务业群)的融合发展模式。所以,在打造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服务业集群时,应优先选择“群对群”的发展模式。围绕构建“一核两极多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格局,以中北高新区为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制造、操作系统研发、软件应用服务等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杏花岭、迎泽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楼宇经济、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以万柏林、尖草坪为重点,依托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健康养生、体育健身、乡村度假、生态休闲等生态文旅休闲产业集群。
市场主体是产业的基础,要推动服务业主体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发展。一是要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围绕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服务优化,同步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从提高登记注册效率、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等方面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倍增。二是要关注基础性、关键性服务业领域主体倍增。围绕文旅、金融、科技等服务业重点领域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培育,促进主体倍增,活力迸发。重点加大对研发机构和服务体系的支持,建设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三是做好经济区服务业统计入库工作。加强市县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对接,全面排查摸底,督促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入库,对处于达线边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帮助企业尽快成长入统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以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进一步推动物流业融合创新发展,增强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一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以铁路多式联运为核心,改扩建北同蒲铁路高村货运站,打造太原北部对接俄蒙经济带,面向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国家级公铁联运货运枢纽,构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大盂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二是打造“两极”物流集聚区。围绕忻州市忻府区和太原市阳曲县综合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的“两极”,集聚一批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功能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成长性物流总部企业,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三是完善网络化城乡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各区县在城市外围地区合理布局城乡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城乡物流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高城乡物流配送效率。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企业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生态”,从而创造出“生态价值”,并可进行信用创造。借鉴先进省份做法,建立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沟通机制。鼓励我省晋商银行、山西银行等地方性银行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核心企业建立合作,以签订供应链合作意向、建立供应链线上平台等模式,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
科技服务业是提升本区域创新水平、科技转化水平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支撑行业,但目前经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有效支撑。要打破局限思维,把科技服务局限于本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要把目光瞄准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等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大力建设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等,承接这些地区的科技转移,进而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转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科技服务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推进区域科技服务业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区域科技服务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统一,推进太原和忻州两地技术交易中心的融合和整合,提高经济区技术开发、技术承接、转让、咨询、服务的规模和层次,夯实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基石。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链条,全面整合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优化调整专业群设置,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一是按照“以产业链建专业群,以专业群建二级学院”的模式,全面重构并形成切实服务经济区产业的职业学校专业群。加强促进太原、忻州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开展合作办学,共建共享发展职业教育院校。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新建或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群设计,创建经济区建设所急需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专业。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培育建设共享型、专业化的产教融合载体和实训基地,为重点产业发展精准提供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二是搭建多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搭建产业引才平台。开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人才招引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我省重点高校和全国名牌高校开设专场招聘会吸引紧缺人才。充分发挥山西省校合作“十二大基地”作用,通过与“基地”合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网罗全国人才;搭建中西部技能引才平台。加强中西部职技院校对接联系,实施省外引进高级工、技师等技能人才享受大专、本科同等待遇政策;搭建就业见习供需平台。扩大见习基地规模,多渠道搭建就业见习供需平台,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参加产业链企业就业见习。三是打造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设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研究院。建立一体化经济区、市、县、镇四级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健全人才顺畅流动配置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