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及未来展望

2022-11-15 14:46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土战略农村

裴 莹

(西安思源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0 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与拓展,是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的重要关口。2月21日,中共中央2021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推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治本之策”,起到了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建设高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均等配置等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多次提到了教育对乡村振兴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规划高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做好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着力发展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等。乡村振兴和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2018年起我国教育研究者就通过不同视角展开了对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扶乡村教育之贫”和“教育促进精准扶贫”的双重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对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点进行精准分析,并指出现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阶段,为教育加快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1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点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021年12月8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篇名”为“乡村振兴&教育”“乡村振兴&教学”或“乡村振兴&高校”、“关键词”为“乡村振兴&教育”或“乡村振兴&教学”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016篇文献,通过仔细研读后进行人工清洗,手动剔除书评、会议纪要、征文广告等非学术性文献共计51篇,获得有效学术文献965篇。

本文采用提取最能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对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挖掘,测量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分析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

1.2 关键词网络聚类

利用CiteSpace 5.8软件对搜集到的965篇有效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图1)。

图1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关键词网络聚类

每个知识图谱中的网络聚类都代表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领域的研究焦点,在排除边缘聚类后,本文选取6个核心聚类进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领域的热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表1)。

表1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领域研究热点

2 我国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热点分析

2.1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研究

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起步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机制、价值取向、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等。本部分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协调机制等。林克松等[1]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了教育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从社会学角度教育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从经济学角度教育促进乡村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从文化角度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科学文化基础和综合素养的文化视角;从教育学角度教育转变了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同时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朱忠义等[2]提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观提出要通过生产教育和城乡融合,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城乡发展应追求更高层面的文化融合,而党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正是对这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同均衡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城乡观指导下进行的探索和创新。而乡村振兴战略里提出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村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提升农民全面素质和精神风貌等都离不开教育起到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乡村人力资本整体素质提升的根本是发展教育事业,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摆正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从根本上激发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动能[3]。

2.2 乡村建设内生力研究

从巩固扶贫村成果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对乡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更集中于增加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内生动力、农民主体的创造性、乡村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等。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文化自信、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等。精准扶贫政策强调外援性力量“扶”的干预作用,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更侧重依靠乡村自身动能的内生式发展,要从文化上转变农民个体在城乡差距下累积的自卑感、无助感和惰性心理,通过教育引入城镇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激发乡村建设主体的自信心和能动性,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4]。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乡村建设要给予农民主体在新时代乡村文化的自主选择权,通过文化熏陶、教育引导等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活力,激发其对振兴后的新农村生活的向往,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内生动力和创造力[5]。

2.3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因其时代性、实用性、跨界性、开放性等特点,起到了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等。瞿晓理[6]认为职业教育通过3种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输入技术,通过技能培训、技能咨询、线上云课堂等多种教学与实践活动,广泛传播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保证农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二是引入产能,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调研辅助编制科学、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优质企业、特色项目、农业专家等资源,为乡村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三是循环智能,通过积极正向的教育引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资金政策支持、定向培养和帮扶等措施,鼓励职业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储备高层次的智能型人才。朱德全等[7]从技术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职业教育支撑了乡村振兴所需的科技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技术化生存的能力,通过科技知识传递、技术文化素养提升、技术实践伦理约束等方面培养乡村技术型人才,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和谐共生。

2.4 乡村教育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最终靠的是人才,而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规划布局乡村学校,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是教育扶贫和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任务。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教育扶贫、乡村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乡村学校、教育振兴等。在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充足的资金和社会资源支持促进了乡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硬件设施水平的提高,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教师的质量仍有差距,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素养的缺失使得优秀乡村教师仍流失严重,因此,在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仍需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和法律地位以补齐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8]。陈文胜等[9]探讨了乡村振兴与教育振兴之间的逻辑机理,认为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有乡村改造的实践活动,而乡土文化底蕴的价值坚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历史逻辑,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教育振兴的现实逻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教育振兴的未来逻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仍亟待解决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价值底蕴的激发、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和补助政策完善、乡村教师生存与情感关怀等,以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10]。

2.5 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发展的新趋势,返乡创新创业新浪潮将推进乡村高质量人才回流、高新技术引进和城镇先进理念渗透,为乡村振兴引入了新动能和新业态。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创新创业、创新驱动、返乡创业、创业实践、大学生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希望,指明了道路,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新机遇,在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要从资源、资产等要素驱动的外生式发展向创新创业驱动的内生式发展转变。大学生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价值,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使大学生普遍拥有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上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能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农村籍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和乡村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文化保障;最后大学生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优势和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为返乡创业提供了智慧支持[11]。要实现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实践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作用,需要构建以政府为导向、社会为支持、高校为培育的协同机制,地方政府要在中央对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方针指引下,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做好切实可行的地方性帮扶顶层规划;社会应对返乡创业实践尤其是成功、正向的榜样故事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以增强青年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高校应从提高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对返乡大学生进行信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方位培育[12-13]。

2.6 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教育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挖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从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路径,探索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一项重要课题。该聚类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现状对策、实现路径、教育扶贫、实践路径、构建逻辑等。秦玉友[14]从3个方面论述了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一是要从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素质、城镇生产生活适应能力等维度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二是实现农村“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式发展,提升乡村人口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三是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吸引并留住高质量教育人才等方式保障乡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解涛等[15]利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一是积极引导高校人力资本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科技人才、科研人员向农村流动;二是利用官产学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架设高等院校与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平台。

3 我国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展望

3.1 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

已有的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对上述的6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学术性的深层次研究体系,本文收集到的965篇相关文献中核心期刊的成果只有173篇,且85%以上发表在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上,说明应加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后扶贫时代教育促进乡村建设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价值底蕴、路径可行性、内生性机制、乡土文化传承等领域还有待深层次的探究和解答。现有研究仍以理论分析为主,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可行性方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如何破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难题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实践性研究严重不足,以“实证”“实践”“为例”或“调查”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二次检索,结果仅有15篇核心期刊,且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时间跨度短等问题,说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还缺乏能定量、有案例、需重复性验证的实证研究成果。未来的应用性研究应以教育在防止返贫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实地考察、实证测量、动态分析和效果评估,并建立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实证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为乡村高质量建设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智力支持。

3.2 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教育大数据已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正从教育方式、学习环境、教学理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改变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而由于农村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缺失、城乡信息资源供给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并未真正惠及农村教育生态。在本文搜集到的965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文献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文献仅有5篇,仅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郝文武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农村教育现代化领域的研究,因此急需高度重视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最大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撑。农村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城乡教育共生、教育资源定向弱势补偿、教育对象城乡交融的城乡一体化阶段,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新兴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输送到农村,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和乡村教育体系的全面融合,早日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3.3 乡土文化复育与教育研究

要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高质量人才流失、文化自信缺乏、文化传承危机、农民主体能动性不足等内生发展问题,就需要用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筑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乡土文化复育(复生+发育)指的是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文化滋养乡村生态,对返乡大学生、农民、干部等各级群体进行传统文化培训、新生态文化教育、道德文化培育等多种形式的乡土文化培养活动,以“文化育人”实现乡土文化的复育。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热点中还缺乏对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的关注,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乡村教育都应该重视和推进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优秀的乡土人才对传统技艺传承、文化产业振兴、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都起到助推作用,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可以激发农民主体的文化自信和主观能动性、提升返乡青年的乡土情怀和信心。因此,要深入研究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支持的现实困境,从政府教育政策顶层规划、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计、乡土文化师资培育、多元保障支撑系统等多方面构建健全完善的乡土文化教育体系,将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观相互融合,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支持。

3.4 打通教育服务乡村“全域”振兴研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全域、全方位、全覆盖的乡村全面振兴,而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该是多角度全方面的,现有的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其他几个方面的涉及较少,乡村振兴的5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未来应加强教育开展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全方位服务和支撑的研究。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高等院校要立足乡村实际和产业布局,通过高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与乡村协同创新并提供技术供给,从而提升高等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能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因此,需要构建从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服务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作用的发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乡土文化教育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师生认同度低、缺乏实际践行体验、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乏力等多种问题,要从构建乡土文化教育体系、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提升乡土文化认同度等角度出发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要求,因此亟须加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采用多种生态教育形式培养农民主体、青年创业者、基层领导的生态文明意识;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打造一支懂技术、懂农业、有情怀、有担当、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基层工作队伍。

猜你喜欢
乡土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