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近40年中医药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知识图谱分析*

2022-11-15 04:23万东平张增瑞
中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聚类中医药文献

万东平,张增瑞,董 琪,昝 强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炎症性疾病,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及关节强直。AS在中国的患病率约为0.29%,并在逐年上升[1]。此外,AS合并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抑郁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等疾病风险增加[2-5],而且患者需承受巨大经济负担[6]。目前,西医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风湿药(DMARDs)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TNFi)为主要药物治疗AS[7],但长期使用NSAIDs等药物进行治疗可能有潜在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及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及实验支持[8-9]。鉴于中医药独特优势,本研究拟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析近40年中医药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

1.1.2 检索时限 1983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27日。

1.1.3 检索策略 CNKI检索式:(主题=强直性脊柱炎)AND[(主题=中医)OR(主题=中药)OR(主题=中医药)OR(主题=中西医)];VIP检索式:(题名或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AND(题名或关键词=中医OR中医药OR中药OR中西医);Wanfang Data检索式:[主题=(强直性脊柱炎)and主题=(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or中西医)],语言为中文,期刊论文;SinoMed检索式:“强直性脊柱炎”AND(“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OR“中西医”)。

1.1.4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获得相关文献9151篇,其中CNKI 1 986篇、VIP 1 666篇、Wanfang 2 760篇、SinoMed 2 739篇。

1.1.5 纳入标准 (1)中医药诊治AS的相关文献;(2)期刊论文;(3)论文题目、关键词、作者、年份、期刊等基本信息完整;(4)中文文献。

1.1.6 排除标准 (1)题目、摘要、内容非AS中医药相关研究的文献,如西医及其他领域研究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3)会议通知、学位论文、报纸、成果等;(4)论文题目、关键词、作者、年份、期刊等基本信息不完整的文献。

1.2 数据提取与规范化

1.2.1 数据提取 将文献题录以EndNote格式导出并进行文献去重,阅读摘要及关键词,删除与主题不相关和关键信息缺失的文献,得到有效题录,将有效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生成中医药干预AS数据库。

1.2.2 数据规范化 进行数据清洗,规范专业名词术语,合并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机构名称,如“强直性脊柱炎”“AS”“强制性脊柱炎”统一规范为“强直性脊柱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江苏省中医院”统一规范为“江苏省中医院”。

1.3 数据分析 将已规范化数据导入VOSviewer1.6.18软件生成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网络共现图;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6.0.R1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突现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83—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以Top N设定数据阈值,N=50,采用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剪裁方式进行网络剪切,用LLR法进行聚类,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采用Excel 2020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并将数据导入RStudio软件获得年发文量图。

普莱斯定律是情报学方法之一,即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等于最高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依据该定律得出文献作者高产作者数[10],依据该定律得出中医药诊治AS核心作者。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检索获得相关文献共9 151篇,经筛选,纳入文献2 960篇。对年发文量进行统计,采用RStudio软件绘制年发文量图。在收录的文献中,中医药诊治AS的研究首次出现在1983年[11];1983—1997年发文数量较低,变化很小,该时期中医药诊治AS的研究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从1997年开始,发文量稳步增长,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度逐年升高;2002年以后,发文量虽然上下波动,但整体上仍增长迅速,到2016年和2017年达到发文高峰期,发文量峰值为215篇;2018—2021年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年发文量仍在140篇以上。因2022年文献仅纳入前5个月,故2022年发文量较少。(见图1)

图1 1983—2022 年中医药干预AS 研究文献年发文量

2.2 研究团队分析

表1 发文量前10 的作者

2.2.2 作者共现分析 选择作者与作者共现关系进行分析,设置作者发表的最小论文数为4,得到频数前20位作者连线强度表(见表2),并绘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结果显示110位作者,10个簇群,532条连线,连线总强度为1 914。中医药干预AS研究形成了4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分别为中日友好医院的阎小萍、孔维萍团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健、万磊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冯兴华、刘宏潇团队,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维团队。其中,阎小萍团队与其他团队间合作较少,研究相对独立;冯兴华团队、刘健团队、刘维团队合作完成补肾强脊汤和清热强脊汤治疗AS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12];其他团队合作较少,基本无合作关系。

2.3 机构分析 发文量较高的机构有中日友好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见表3)设置机构出现最小频数为10,绘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结果显示,生成69个节点,12个簇群,125条连线。机构簇群较多,但相互间连线较少,说明各机构相互间合作较少。各簇群内大学与其附属医院间合作较多,跨校合作相对较少。同地区机构合作较多,跨地域合作相对较少。

表3 发文量前10 的研究机构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采用VOSviewer1.6.18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设置关键词出现最小频数为14,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4)结果显示,生成86个节点,9个簇群,1 127条连线。在86个关键词节点中,出现频数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4,其中出现频数前4位的关键词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疗效、中西医结合。

表4 频数前20 的关键词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近40年来中医药诊治AS的研究主要围绕临床研究展开,主要包括疾病及证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疗效、经验等,最常见疾病为强直性脊柱炎、骨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病、脊痹、骨质疏松;最常见证型为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最常见疾病分期为活动期AS和幼年型AS;最常见临床症状为疼痛、腰背痛、脊柱功能;最常见实验室指标为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骨密度;最常见治法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最常见的中药复方为补肾壮骨方、补肾强督方;最常见中药汤剂为独活寄生汤、阳和汤、肾痹汤;最常见西药为柳氮磺胺嘧啶、甲氨蝶呤;最常见中医特色疗法为针灸、督灸、中药熏蒸、针刀、推拿、贴敷等;疗效评价最常见为脊柱功能、生存质量、安全性。实验研究共现关系较少。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使用CiteSpace6.0.R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谱(见图5),并输出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5)聚类图谱中N=422,E=562,Modularity(Q值)=0.816 4>0.3,Mean Silhouette(S值)=0.881 3>0.5,提示聚类合理。关键词聚类为15类,可归纳为疾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类型7类。

表5 1983-2022 年中医药干预AS 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聚类#0“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为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干预AS的研究。近40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AS理念不断深化,如:谷慧敏等[13]运用敦复汤加减结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AS,尹学永等[14]运用腰痛宁胶囊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AS,以及田中华等[15]运用隔药大艾灸联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AS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聚类#8“病因”主要为AS的病因研究,如:AS的病因之本为肾虚,风、寒、湿、热及瘀血是诱发因素[16]。

聚类#12“骨代谢”主要为AS的机制研究。骨代谢紊乱贯穿AS整个发病过程。若AS患者免疫应答失常,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脊柱功能减退,脊柱周围环境紊乱,骨量丢失,则会导致脆性骨折[17]。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多认为与HLA-B27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聚类#10“疼痛”主要为AS的中医证候研究。腰背疼痛是AS患者常见症状,研究者围绕AS中医证候分类和中医证候改善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沈逸等[18]对278例A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得出AS的主要证候为肾阴虚、肾虚督寒、湿热、血瘀,但是现阶段AS的证候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也常作为中医药临床观察的重要客观结局指标。崔朋涛等[19]观察了寒湿痹停丸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证AS的疗效,王元红等[20]观察了酉时雷火灸对寒湿痹阻证AS患者脊柱功能影响,两者在疗效评价时均选择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作为重要客观评价指标。

聚类#3、#4、#5、#7、#9、#11、#13、#14分别为“中药熏蒸”“中医药”“治疗”“针灸”“中药”“辨证论治”“针刺”“穴位贴敷”,上述聚类主要为运用各种中医药手段治疗AS的相关研究,且该聚类平均年份较早。张楠等[21]运用补肾壮骨方加减分别治疗肾虚寒湿证与肾虚湿热证AS患者,发现在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评分和炎症指标方面,中医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薛斌等[22]运用针刺治疗AS患者,发现针药结合与单独中药内服相比,针药结合在改善BASDAI、BASFI、VAS评分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王元红等[20]运用酉时雷火灸干预AS患者,发现酉时雷火灸、非酉时雷火灸在脊柱活动度、中医证候积分、ESR方面优于对照组,并且酉时雷火灸组优于非酉时雷火灸组;朱峰等[23]运用中药熏蒸联合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肾虚督寒型AS时发现,中药内外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独内服中药治疗;何静等[24]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督灸治疗AS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督灸能提高有效率,改善患者VAS评分、晨僵时间。

聚类#1“疗效”主要为中医药干预AS的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常作为临床观察中衡量干预措施安全性的结局指标,如:范鋆钰等[25]评价了中成药治疗AS的安全性,发现不良反应较少的干预措施为白芍总苷胶囊+常规西药、益肾蠲痹丸+常规西药、尪痹片+常规西药。

聚类#2、#6分别为“综述”“经验”,上述聚类研究主要为研究类型。长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医有闫小萍、冯兴华。闫小萍提出AS诊治应循经辨病因、循经辨病位、循经辨病性、循经选方用药[26];冯兴华则认为AS病机之本在肾,标为湿热痹阻、血瘀,治疗AS时应病证结合,并用补肾精、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法治疗AS[27-28]。

2.4.3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是一个时期内某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增加,在一定程度可反映该时期内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图和聚类时间线图可反映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前沿趋势。近40年来该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继承创新期4个发展阶段。

1983—2004年为本研究领域萌芽期,此时期内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关键词“治疗”突现强度值(18.02)最大,该时期研究者运用中医药手段治疗AS。2005—2012年为快速发展期,关键词“骨痹”突现强度值(7.49)最大,此时期该领域研究仍聚焦于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主流干预措施为中药熏蒸、外治法。2012—2016年为稳定发展期,关键词“护理”突现强度值(6.12)最大,针刺、骨代谢、安全性等关键词也在此时期内突现。此时期研究者运用护理等康复措施干预AS,且注重干预措施的安全性。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前3个阶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2017年开始进入继承创新期,关键词“督灸”“炎症指标”突现强度值分别为15.14、10.00,所以该时期主要研究热点为督灸、炎症指标。此外,数据挖掘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也是此时期内研究热点,研究者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或者网络世界中干预AS的用药、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依据。(见图6)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2.4.4 关键词时间线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见图7。图7显示关键词大偻汤、散寒祛湿、疾病谱、手法、槲皮素、免疫浸润、有效成分、安全管理、抗炎作用、丹皮酚、中药外用可能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前沿。葛瑞彩[29]运用大偻汤联合益赛普治疗肾虚督寒型AS,该方由桑寄生、续断、杜仲、牛膝、秦艽、桂枝、防风、制川乌、制附子、白芍、知母、鹿角胶、炙甘草、炒水蛭、细辛组成,具有补肾强脊、散寒祛湿之功。该方组成较新,在文献研究中首次出现,并且治疗AS的疗效得到一定临床验证,但仍需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7 关键词时间线图

中医药治疗AS多采用补肾强督法,散寒祛湿法是一种新的治疗AS的治法。如邢艳菊[30]运用毫腹针治疗AS寒湿证,通过散寒除湿法,阴阳同治,以火针刺激腰背部及督穴(从阳而治),以腹针刺激腹部穴位(从阴而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疾病谱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AS在督脉灸疗法的疾病谱中排名第1位[31],在中医熏蒸疾病谱中排名第5位[32],因此疾病谱研究可以为AS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推拿作为传统外治法,一直沿用至今。研究表明推拿配合中药、中药熏蒸、针刺治疗本病均具有较好临床效果[33-35]。槲皮素是一种在天然药物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有重要作用。王志强等[36]通过分析AS不同病理阶段生物学信息,发现中药成分槲皮素、汉黄芩素、漆黄素是治疗AS的有效成分。SUN J等[37]研究发现槲皮素可通过GPCR6A/AMPK/mTOR信号通路调节葡萄糖代谢和抑制脂质代谢;LEZCANO V等[38]发现低浓度的槲皮素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生长,槲皮素将来可能会成为改善骨骼健康药物。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应进一步深入,且需要大量实验研究进行验证,所以中药有效成分析也会成为AS研究热点前沿。丁灿等[39]探索了AS发病的免疫浸润机制,发现AS与调节性T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相关,CD4+T细胞与γδT细胞有一定协作关系。当下,AS的免疫相关机制尚未明确,具体免疫浸润机制尚缺乏足够的基础实验验证。安全性评价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干预措施安全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管理也会成为热点前沿,如:孟凡嫣等[40]研究了督灸治疗AS肾阳亏虚证患者的疗效,同时注重温度、皮肤刺激的安全管理。其研究结果显示,疗效和安全性最佳组合为2 cm艾绒+3 cm姜泥。炎症反应一直是AS研究热点,除传统抗炎药物外,研究者们对传统植物药开展了大量研究。丹皮酚是中药牡丹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降低滑膜组织中RANKL及Smadl水平[41]。植物药提取成分的药理研究也将会是研究热点。虽有大量临床研究探讨了中药外用的疗效,但需要大数据分析以探究中药外用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方式探讨中药外用规律是一种新的热点趋势,如:中药复方外用治疗AS的主要治法为补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42]。

3 讨论

A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晚期危害较高,并且存在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中医学将AS归于“大偻”“脊痹”范畴。缓解病情是AS治疗的目标,近40年来中医药干预AS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检索了1983—2022年中医药诊治AS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以可视化方式全面了解该领域学术发展情况,探索中医药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3.1 研究现状 近40年来,中医药干预AS研究热度逐年上升,并且热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研究团队形成了以阎小萍、刘健、冯兴华、刘维为代表的相对较大且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刘健团队主要围绕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新风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进行研究[43-45],通过临床观察运用健脾单元疗法、新风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AS,疗效确切。阎小萍团队较早开展研究,主要围绕AS与骨密度关系、补肾强督方和补肾舒脊颗粒的临床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46-48]。阎小萍团队通过临床研究表明AS患者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补肾强督方和补肾舒脊颗粒能改善骨密度、调节骨代谢、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冯兴华团队研究内容较为分散,主要有AS成纤维细胞实验研究、补肾强脊颗粒的实验研究[49-50]。冯兴华团队证实了补肾强脊颗粒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抑制成纤维细胞成骨型分化。刘维团队研究较为分散,主要为中药和针灸治疗AS的临床研究。各研究团队相对独立,团队之间学术合作与交流需进一步加强。

机构分析显示,中日友好医院、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各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干预AS的主要机构。其中,河南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医院合作密切,其他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因此,今后跨机构合作、跨地域学术交流应加强,以增加研究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3.2 研究热点 关键词突现及时间线图分析显示,干预措施在1996—2004年研究热点为中药治疗,2008—2012年研究热点为中药熏蒸,2013—2016年研究热点为针刺,2014—2020年研究热点为针灸,2017—2022年研究热点为督灸;客观疗效评价指标在2013—2014年研究热点为骨代谢,2014—2016年研究热点为安全性,2017—2020年研究热点为生存质量,2019—2022年研究热点为炎症指标、疼痛;临床研究在1996—2013年研究热点为治疗,2011—2016年研究热点为护理,2018—2022年研究热点为中医护理;实验研究热点出现较晚,2016—2022年关注热点为AS病理机制。中医药干预AS临床研究主要关注疾病证候系统化、中医护理、中医药手段及中西医结合治疗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研究主要关注AS病理机制和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4 小结

近40年来中医药在AS的证型、病因病机、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数据支持,但研究仍需完善和改进。首先,中医药诊治的规范化方面:中医证候分型研究不够深入,中医证候分型与AS疾病发展及用药规律缺乏精确性,中医药诊治AS疗效评价缺乏有效的结局指标,均亟待形成统一的规范化中医辨证体系、中医治疗体系及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丰富名中医经验的普适度需客观研究数据支持。AS病理机制和中医药疗法治疗AS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治疗方法获得了数据支持,但具体作用机制应以中医药为基础。后续研究应以现代医学为手段,在信号通路层面揭示中医药对AS作用机制。其次,长期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得到重视:护理形式多样,但缺乏有效的统一标准和长期的运用。护理应不局限于临床,并提倡出院后的长期指导,建立长期稳定的疾病管理数据库,精准随访,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此外,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应该加强,尤其是应提倡多地区、多学科的合作模式;后续研究也应聚焦于基础研究,即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传统中医药结合模式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疗法的疗效机制,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有力依据。

猜你喜欢
聚类中医药文献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