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苑,刘又文,岳 辰,张 雪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关节软骨,可造成关节不可逆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RA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2%[2],而且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RA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RA的治疗主要为口服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等。中医学认为,RA属“痹证”“尪痹”范畴,中医治疗RA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除口服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针刀、中药熏洗、膏药、耳穴疗法和功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在RA治疗中运用广泛、疗效明确,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CiteSpace软件在医学、情报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广泛应用,可以研究特定领域在一定时间内的新动态和研究趋势,绘制知识图谱[3-5]。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发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挖掘本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合作网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进行高级检索。对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式:(“类风湿关节炎”OR“RA”)AND(“中医”OR“中西医”OR“中医外治”),检索时间限制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检索语种为中文。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内容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中文文献。(2)排除标准:会议纪要;报纸文献;科普类文献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
1.3 数据分析 将检索得到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 V3.2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后,对题录信息逐一完善,之后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独立筛选,若2人意见不统一,则与第3名研究人员共同商讨决定。最后将文献以CiteSpace软件可识别的Refworks形式导出。
运用CiteSpace软件(版本为5.8.R3c)对文献进行分析,设置参数:时间分区(time slicing)设置为2012—2021年,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置为1,文本处理功能区(text processing)均设置为默认选项,节点类型(node types)依次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分别生成对应知识图谱,阈值(Top N)设置为50,Top N%设置为10.0%,剪裁方式(pruning)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和剪裁每个网络算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在对机构进行分析时,将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统一整理,例如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江苏省中医院统一整理为江苏省中医院;将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统一整理,例如同一大学的不同学院统一为该大学,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统一为该医院。在分析关键词时,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合并,例如将RA、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统一合并为类风湿关节炎;将疗效、临床疗效和临床效果统一为疗效。在知识图谱中,每个节点的范围大小表示分析对象的频数,节点之间连线表示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关系的紧密程度。
2.1 文献发文趋势分析 本研究纳入490篇文献,2012—2019年发文量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发文量27篇,随后年发文量逐渐增加,在2019年发文量最多,达到67篇,2020年、2021年发文量回落至41、52篇。(见图1)
图1 发文量趋势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数(N)为1 070,表示总共有1 070位作者被纳入图谱分析;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3 2;连线数(E)为1 847,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颜色由深至浅,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时间由远及近。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杜小正(13篇),其次为陈云飞(12篇);郭虎生、王琳、王丹、王晶、周胜利、谢日升的发文量均为11篇。(见表1)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23位,占全部作者的2.15%(23/1 070)。目前已形成多个作者合作群,作者均与团队内部成员合作密切,而不同团队的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表明不同团队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此外,所有作者的中心性均<0.1,表明该领域的各个作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见图2)
表1 发文量前10 的作者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机构共现图谱中,N=215,E=120,Density=0.005 2,表明共纳入215个机构进行分析;研究机构之间共有120条连线,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存在合作;网络密度较低,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松散。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文量最多(17篇),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均为11篇;十堰市中医院发文量为10篇。(见表2)机构之间的合作多存在于各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之间合作紧密。总体上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松散,多以地域划分,较少有跨地域的合作。(见图3)
图3 机构共现图谱
表2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
2.4 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N=211,E=488,Density=0.022,表示有211个关键词被纳入分析,连线表示关键词间的联系。图谱中彩色的圆形代表关键词,字体越大表示其出现的频数越大,圆圈及连线的颜色由深到浅表示关键词所出现的年份由远及近。关键词的频数分析结果显示,除去与主题词相关的关键词,如关节炎、类风湿和痹证,疗效出现的频数最大,其次是针灸、艾灸、电针、中药熏蒸、温针灸。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常用中医外治方法有针灸、艾灸、电针、温针灸和中药熏蒸,在相关研究领域更注重临床疗效,研究类型主要为临床研究、综述。(见图4、表3)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频数≥17 的关键词
关键词聚类共得到10个聚类标签,图谱中的模块值Q值为0.548 2>0.3,证明划分出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3];平均轮廓值S值为0.669 4>0.5,说明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如图5所示,每个色块代表1个聚类,聚类的编号越小则表示该聚类的规模越大,即聚类中所包含的成员数量越多[3]。聚类#0的规模最大,为31,主要为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疗效的相关内容。聚类#1和#6的时间距今较近,均为2017年,这两类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针灸、中药熏蒸、中药外敷和药物罐等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而且研究多聚焦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活动期RA。这表明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活动期RA的基础研究、临床观察和数据挖掘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方向。(见图5、表4)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4 关键词聚类表
2.5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中,对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谱分析(Timeline View),以文献的发表时间为X轴、聚类号为Y轴,得到2012—2021年的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6)图中每个节点表示1个关键词,属于相同聚类的关键词在同一水平线,越向右表示时间越近。中医外治法治疗RA领域的研究逐渐关注艾灸和针灸对于“代谢通路”“凝血功能”“血沉”产生的影响。RA的治疗方法不仅限于单纯应用某一种中医外治法,该领域的研究更加重视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联合中医外治法[6],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RA[7]。而且,随着前期临床观察、医案和基础研究等文献的积累,近几年涌现出较多的综述文献和数据挖掘类文献。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突现词指在可视化分析中,某段时间内频数变化较高的关键词,可以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5]。从2017年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多为改善活动期RA的临床症状,从而评估中医外治法的疗效。突现词穴位贴敷的强度较高,为3.25,而且穴位贴敷治疗RA的研究从2018年开始逐渐增加。(见图7)
图7 关键词突现分析
中医学认为RA属“痹证”“尪痹”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证的记载。《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病因是感受外邪。《严氏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其提出痹证的病因分内因和外因两因素:内因是人体正气不足、肝肾亏虚等因素导致无力驱邪外出,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本虚标实,内外二因相合导致痹证。现代医学对RA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未阐明RA的发病机制。RA的致残率较高,而且研究表明,约有40%的RA患者会出现关节外的表现[8],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受累,如导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损害[9]。目前对于RA多采用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风湿药物有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和来氟米特,以及抗疟药如硫酸羟氯喹。两类药物常联合应用,且大量研究证明了其联合治疗的有效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受累[10]。而中医外治法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特点[11]。临床上中医外治法与内治联合,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的效果,可谓“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本研究分析了近1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490篇文献,归纳和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合作网络和前沿热点。
发文量分析显示,年发文量有增长趋势,说明研究者对于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一些研究成果。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近10年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相关研究发展平稳且关注度较高。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方法种类较多而且临床应用广泛,其相关研究在很早就已经开始。除此之外,目前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焦点从疗效的评估逐渐发展到治疗机制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增多,且研究具有深度及广度。
该领域中研究较深入的作者有杜小正、陈云飞等。其中杜小正团队主要围绕热补针法治疗RA开展研究,研究主要涉及热补针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12],热补针法对RA患者血浆中相关因子的影响[13],热补针法联合药物铺灸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14],以及热补针法对RA大鼠滑膜细胞的影响[15]等。陈云飞团队主要研究电针治疗RA肝肾阴虚证的疗效[16]和电针对关节功能的影响[17]等。作者合作多为团队合作,围绕某一中医外治法展开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紧密而且发文量多。研究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对中医外治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推广有推进作用。
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众多,其中发文量较高的为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多存在于各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跨省份的合作较少。其原因可能是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种类较多,包括针灸、艾灸和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方法;不同机构运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存在差异,各机构多围绕某一中医外治法展开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而且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人群特征均有差异,从而出现不同省份的机构间缺乏联系。
除主题词RA以外,关键词频数前3的是“针灸”“艾灸”和“疗效”。中医外治法治疗RA领域研究最多的疗法是针灸和艾灸,且研究者更加关注中医外治法的疗效研究。针灸的适应证较广,临床效果明显,具有调和气血、通行经脉和缓解疼痛的作用[18]。针灸领域关注的中医外治法除了普通针刺[19]之外,还有热补针[14]、火针[20]、电针[21]和蜂针[22]等。目前针灸治疗RA的研究不断深入,关于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献较多,近几年涌现出较多的关于针灸机制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为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较少。针灸治疗RA的分子作用机制仍不明晰,后续需继续开展系统的研究。艾灸治疗RA的疗法包括单纯艾灸[23]、热敏灸[24]和隔物灸[25]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均在不断开展[26-27]。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也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目前针灸、艾灸、温针灸、中药外敷等疗法多联合口服药物治疗RA或联合多种方法治疗RA,目前研究对于阐释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疗效缺少针对性。而且,不同的中医外治法之间较少对比研究。另外,在重视疗效的同时,目前对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学和社会功能等研究较少。总体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在向更有效和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研究可通过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提供了更精准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治疗RA这一领域已形成多种治疗方法共同发展的现状。近年来研究热点从针灸、艾灸等外治疗法的临床疗效,转移到对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有效和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但仍需进一步明确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机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可为该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由于未纳入英文文献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固有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