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患者穴位温度的研究*

2022-11-15 04:23刘玉婷赵国桢刘翼天张永超韩娜娜张靖宇葛云鹏谢亚娜
中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表原发性肝癌

刘玉婷,嵇 波,赵国桢,刘翼天,李 威,张永超,韩娜娜,张靖宇,方 洋,葛云鹏,谢亚娜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 100015)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国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近40万人死于肝癌[1-2]。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但这些方法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甲胎蛋白(AFP)检测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仍有30%~40%的漏诊率[3];超声检查在血流速度慢、供血少、病灶位置深的肿瘤患者中会出现较高的漏诊率与误诊率[4];肝穿刺活检是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但不适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因此,探寻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脏腑生理或病理状态变化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穴位上[5],常在穴位上出现各类反应,如感觉异常(痛觉、温度)、组织色泽形态的异常、生物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近年来,穴位温度与内脏相关的研究得到了医学领域的重视。既往研究主要围绕心、胃、肠、肺、胆囊等脏腑器官,发现患有内脏疾病的患者在相应腧穴上常出现高温点或高温区[6-8]。目前尚未发现有借助肝癌患者开展穴位反应的研究。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行TACE术人群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然而,肝癌TACE术患者的穴位温度变化是否具有特异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患者穴位相对特异性变化情况,旨在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提供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9]中的诊断标准:(1)肝内直径≤2 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 4项检查中,至少2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快进快出”典型特征;(2)肝内直径>2 cm的结节,上述4种影像学检查中只要有1项典型的肝癌特征;(3)血清甲胎蛋白(AFP)≥400 μg/L持续1个月或≥200 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统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

1.2 纳入标准 观察组为符合行TACE术指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为既往无原发性肝癌病史及其他疾病者的健康受试者;年龄30~80周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肝癌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患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腺瘤等;局部皮肤有炎症的患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处于月经期的患者;患有严重并发症如黄疸、肝性脑病、难治性腹水或肝肾综合征等的患者;曾诊断为任何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伴有心、肺等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

1.4 脱落及剔除标准 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未按方案接受观测的受试者;受试者依从性差,或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等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因其他各种原因,治疗未结束退出试验或死亡的病例。

1.5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2022BZYLL0602),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选取2021年9—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行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募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共入组60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1.6 穴位定位及温度采集方法 采用点测温方法检测太冲、蠡沟、肝俞、期门、大陵、内关、厥阴俞、膻中及印堂穴的体表红外温度。腧穴定位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10]中的定位标准及2006年标准计量局颁布的经穴标准方案中经穴图确认。

使用UT308H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优利德公司生产)进行红外温度采集,观察组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均在09:00:00—11:00:00进行温度采集,每次测温都由同一个人操作。保持测试环境室温25 ℃,关闭门窗。嘱受试者去除衣物,休息10~20 min,使受试者的情绪平稳后,嘱受试者按指定体位躺好,之后进行测温,测温过程中不可对所测部位进行抓挠,避免影响局部温度,每个穴位测量3次,每次间隔1 min,取平均值。

因体表温度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本研究以温度差值(即各穴温度-印堂温度)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印堂穴温度值比较恒定,以差值作为穴位的温度值,从而去除因个体基础体温不同带来的差异,再进行统计分析[11]。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釆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若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者,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共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3~80(60.10±10.21)岁;健康受试者30人为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2~80(59.40±10.51)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TACE术对同侧肝经特定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观察组患者术前太冲穴体表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各穴的体表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太冲穴、蠡沟穴的体表温度均高于观察组术后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各穴TACE术前后的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肝经特定穴同侧体表温度组间比较 (±s,℃)

表1 肝经特定穴同侧体表温度组间比较 (±s,℃)

(原穴)太冲(络穴)蠡沟(背俞穴)肝俞(募穴)期门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对照组30 -0.65±0.34 -0.63±0.32 -0.61±0.27 -0.59±0.28 -0.21±0.22 -0.21±0.22 -0.05±0.26 -0.03±0.25观察组术前 30 -0.47±0.32 -0.43±0.31 -0.53±0.34 -0.51±0.32 -0.14±0.32 -0.17±0.36 -0.01±0.32 -0.02±0.33检验统计量Z=-2.008Z=-2.154t=-1.051t=-1.028Z=-0.606Z=-0.119 Z=-0.372Z=-0.082 P 0.0440.0230.2970.3080.7050.7380.7100.935组别n

2.3 TACE术对同侧心包经特定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观察组术前同侧心包经的各特定穴体表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同侧心包经的各特定穴体表温度与观察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心包经穴位左右侧体表温度组间比较 (±s,℃)

表3 心包经穴位左右侧体表温度组间比较 (±s,℃)

(原穴)大陵(络穴)内关(背俞穴)厥阴俞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对照组30-0.29±0.19-0.27±0.18-0.24±0.18-0.23±0.16-0.13±0.23-0.14±0.23-0.02±0.26观察组术前 30-0.21±0.29-0.21±0.30-0.27±0.24-0.21±0.27-0.13±0.21-0.13±0.190.04±0.17 Z-1.357-1.5420.442-0.896-0.090-0.397-1.322 P 0.1770.1240.6640.3750.9320.6960.189组别n (募穴)膻中

2.4 TACE术对不同经脉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的影响

2.4.1 肝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观察组术前右侧蠡沟穴、期门穴的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侧太冲及肝俞穴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右侧特定穴的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右侧特定穴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肝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s,℃)

表5 肝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s,℃)

太冲(原穴)蠡沟(络穴)肝俞(背俞穴)期门(募穴)左侧右侧tP左侧右侧tP左侧右侧tP左侧右侧tP对照组30 35.42±0.37 35.44±0.36 -1.720 0.096 35.46±0.29 35.48±0.30 -1.720 0.096 35.86±0.26 35.87±0.27 -0.701 0.489 36.02±0.25 36.05±0.25 -1.316 0.199观察组术前 30 35.92±0.27 35.96±0.28 -3.003 0.005 35.86±0.28 35.88±0.29 -0.724 0.475 36.25±0.36 36.22±0.38 2.283 0.030 36.38±0.25 36.37±0.25 0.372 0.712观察组术后 30 35.76±0.24 35.77±0.24 -0.528 0.601 35.73±0.27 35.73±0.29 -0.632 0.754 36.14±0.34 36.14±0.33 -0.273 0.787 36.28±0.29 36.28±0.30 -0.000 1.000组别n

2.4.2 心包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观察组术前右侧心包经各特定穴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右侧心包经各特定穴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右侧心包经各特定穴体表温度与左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心包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s,℃)

表6 心包经特定穴左右两侧体表温度比较 (±s,℃)

大陵(原穴)内关(络穴)厥阴俞(背俞穴)左侧右侧tP左侧右侧tP左侧右侧tP对照组3035.78±0.26 35.80±0.25-1.500 0.21335.83±0.25 35.84±0.25 -0.581 0.58435.94±0.25 35.93±0.26-1.000 0.50836.06±0.24观察组术前3036.18±0.32 35.18±0.26-0.089 0.93036.12±0.30 35.18±0.27 -1.709 0.09836.26±0.23 36.26±0.22-0.441 0.66236.43±0.24观察组术后3036.09±0.30 36.05±0.321.613 0.11836.07±0.29 36.06±0.28 -0.680 0.50236.23±0.30 36.23±0.300.197 0.84536.40±0.27组别n 膻中(募穴)

3 讨论

传统中医学对肝癌并无系统的认识,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为“肝积”“积聚”“胁痛”“臌胀”等病范畴。原发性肝癌其病位在肝,故本研究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分别采集原发性肝癌TACE术患者术前和术后以及健康受试者体表肝经与心包经的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的温度,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穴位反应进行研究。

表2 肝经特定穴同侧体表温度组内比较 (±s,℃)

表2 肝经特定穴同侧体表温度组内比较 (±s,℃)

(原穴)太冲(络穴)蠡沟(背俞穴)肝俞(募穴)期门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观察组术前 30 -0.47±0.32 -0.43±0.31 -0.53±0.34 -0.51±0.32 -0.14±0.32 -0.17±0.36 -0.01±0.32 -0.02±0.33观察组术后 30 -0.60±0.21 -0.59±0.190.63±0.30 -0.62±0.32 -0.22±0.35 -0.21±0.34 -0.08±0.38 -0.08±0.40检验统计量Z=-2.609Z=-2.941t=2.373t=2.194Z=-1.306Z=-0.826Z=-0.826Z=-1.609 P 0.0080.0020.0240.0360.1980.4190.4190.108组别n

表4 心包经穴位左右侧体表温度组内比较 (±s,℃)

表4 心包经穴位左右侧体表温度组内比较 (±s,℃)

(原穴)大陵(络穴)内关(背俞穴)厥阴俞左侧右侧左侧右侧左侧右侧观察组术前 30-0.21±0.29-0.21±0.30-0.27±0.24-0.21±0.27-0.13±0.21 -0.13±0.190.04±0.17观察组术后 300.27±0.28-0.31±0.30-0.28±0.27-0.30±0.27-0.12±0.32 -0.13±0.310.05±0.33 Z-1.224-1.389-0.201-1.205-1.0611.237-1.049 P 0.2320.1700.8540.2370.2980.2230.294组别n (募穴)膻中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本研究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同侧太冲穴的温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ACE术后太冲穴及蠡沟穴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同侧心包经的原穴、络穴、俞募穴等在TACE术前和术后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肝经的原穴和络穴的反应变化与肝脏病变情况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腧穴与脏腑之间存在联系,其既能治疗相应内脏的疾病,也能反映相应内脏的疾病。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络穴是联系机体内外之枢纽。故脏腑有疾,相应的原穴、络穴会出现特殊反应。腧穴不仅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原穴、络穴可单独取穴以治疗五脏六腑相关疾病,也可配伍使用(原络配穴法)。原络配伍是最常见的配穴规律,首载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书中提到两穴相配为用,对脏腑经络疾患有改善或治愈作用。原络配穴法在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广泛,既往研究[12-14]证实原络配伍对消化系统类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而本研究结果不仅印证了腧穴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点,还证明了临床配穴应用的科学性。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左右侧同名穴位深部组织的能量代谢水平相当,经络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表现为良好的对称性关系,但在病理状态下,左右两侧经络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左右两侧的穴位皮肤温度有差异[15]。既往研究表明,经穴温度的对称性比非经穴部位更能反映机体内部的状态[16]。然而,肝癌TACE术患者的穴位温度对称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采集TACE术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的穴位温度来探讨肝癌TACE术患者的穴位温度对称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左右两侧穴位温度无明显差异,与之前有关学者[17]研究表明的健康人体表红外温度左右基本对称的结果相吻合。观察组术后左右侧穴位温度也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TACE杀死肝癌细胞的方式有关。TACE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供,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18]。肝癌细胞的坏死使患者暂时达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生理状态,从而使肝癌患者的经络系统恢复到一个平衡状态。而观察组术前太冲穴及肝俞穴左右温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左右两侧的太冲穴之间的差异更有显著性,其原因可能在于脏腑病症的穴位敏化点分布与其相关经脉的特定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性[19],从脏腑角度谓之“所出为原”,因此原穴与其他穴位相较更具代表性。原穴主要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而四肢腕、踝、膝关节以下有血管分布是原穴理论最直观而合理的形态学结构基础[20]。在病变过程中,皮-脑轴调控的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毛细血管受组织胺等物质的刺激而扩张[21],由于四肢远端穴位较躯干部的神经末梢和微循环更丰富,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兴奋性物质,并通过毛细血管的扩张,产生更多的组织液[22],在肘、膝关节即原穴处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相关经穴的特定穴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内脏发生病理变化时体表相关经脉与非相关经脉的反映存在差异。既往研究[23-24]表明:与非经穴皮肤相比,相关经穴区的皮肤温度变化较他处更为敏感。经穴的异常往往先于疾病的证候,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在疾病的提示、及早治疗和发展方向上,经穴诊断有着重要作用,并以其灵敏性、实用性的特征为中医诊断疾病及现代研究提供了客观指标。

本研究利用红外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并结合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对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尤其是通过对TACE术患者术前与术后经穴的体表红外温度的对比,探讨经穴病理反应的特异性以及穴位反应对原发性肝癌的协助诊断作用,对经穴-脏腑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为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肝经特定穴(太冲、蠡沟、肝俞)能反映肝癌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且出现变化的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因此,肝经的原穴、络穴和募穴温度变化能一定程度协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但本研究试验周期较短,结果易受到手术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延长试验周期,且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欢
体表原发性肝癌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纳米银敷料在体表慢性难愈合伤口中的应用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
益气养阴祛瘀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