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2022-11-15 19:47刘倩宏田万年李春花
科技与创新 2022年9期
关键词:竞赛创新能力学科

刘倩宏,田万年,李春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动物传染病”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1]。人才的培养既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充分融入到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中,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动物传染病”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以技能型学科竞赛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技能型学科竞赛主要是以锻炼、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有国家级、省级及校级不同级别。竞赛内容十分丰富,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水平等对不同竞赛进行选择、论证;然后将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不同形式,强化、提升学生对常用技能的掌握,并以不同考核方式使学生掌握。通过设计综合性试验、研究性试验,将竞赛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协同发展。

在原有“动物传染病”理论课程基础上,将实验部分单独设为独立实验课程,并且增设实训课程;分别设立学分,增加了试验、实训在整个传染病教学中的比例。在独立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研究性、综合性试验,减少验证性试验,对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试验地点尽量选择在动物场内进行,采取现场讲解、现场操作、现场考核方式。比如国家级的“生泰尔杯生物技能大赛”即是对临床兽医人才的一个综合考核,需要学生熟练应用实验室常用检测技术、动物剖检技术、病理变化观察及常用外科手术技能等。并且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临床素质有较高要求。虽然在教学和实践中力争使每一个学生达到该水平,但参加竞赛时还是要优中选优,通过赛前选拔、集中训练指导、多学科相互配合,最终组成队伍参赛。还有“雏鹰杯小动物医师大赛”,既提高了相关专业教学水平,又提升了学生在小动物临床工作中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校、本学院的技能竞赛开展得更多,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为吉林省、全国技能大赛做准备。

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平时实验、实习及实训中的动手积极性,并且学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平时操作。通过学科竞赛,可以使教师与同行进行有效交流,使师生能客观地评价本学科的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水平,发现问题,不断进步。

2 以创新型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 科研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

创新教育无法安排到日常教学中,因此,积极将学生吸引到不同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来,通过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对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进行量化,与学生的创新学分进行挂钩。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3个创新学分,其中就包括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学科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层级科研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可获得相应创新学分。通过学分制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教师除给予奖励外,还将奖项作为学生、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从学生团队组建、项目选题、项目实施及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上,结合本课程进行如下实践。结合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学生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申报、参与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一个创新团队由四五人组成,组建过程由项目负责人完成。在人员组建过程中鼓励“以老带新”,即由处于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以高年级同学为主,低年级同学主要负责基础工作的准备和实施,同时学习整个科研训练流程和感受氛围,为后续作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奠定基础。在科研项目的选题上,教师引导学生多关心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了解行业所需,同时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完成,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而且能够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做到教学、科研及社会需要三者紧密结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立项、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实验技术路线确定、实验实施,直至结果分析、总结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予以指导。这不仅转变了过去由教师领着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授课方式,而且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上,要由多学科、不同年龄、学历的优秀教师团队组成,做到科研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涉及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需要一个课程群来支撑,同时对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持续的培养过程。本课程组教师自2016年以来,指导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8项,省级13项,校级29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检索文章1篇。

在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丰富了大学生活,而且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科研训练中。同时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2]。

2.2 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相结合,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每年遴选出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团队去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是对以往科研训练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在赛前、赛中及赛后都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培养。学科竞赛都需要提交一个作品,作品提交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以往科研训练的回顾、重新梳理、再升华的过程。在作品撰写过程中会再次回顾选题的意义、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思考并挖掘研究的创新点、在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竞赛项目的完成不仅涉及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需要一个课程群来支撑,使学生能把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而不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单独存在。赛前准备也是团队成员协同配合、互相弥补、综合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赛过程中与兄弟院校交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也看到自身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通过校赛、省赛甚至国赛的比拼,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是对精神品格的一种磨练。竞赛答辩中敢于表现自己、善于表现自己,不仅提高了表达能力,更是面对评委和其他选手时强大自信心的表现。赛后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力,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进入到了自己理想中的院校进一步深造。

自2016年,本团队教师连续指导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先后50多人次参与到项目中来,连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等优秀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积极性。

为评价参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在参考文献及本课程实践的基础上,以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专业自信6个指标进行衡量,通过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团队及同学互评发现,参加科研训练或学科竞赛次数多的同学、参加学科竞赛层级较高的同学在评价系统中得分越高。在动手能力上,95%的学生表示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特别是高层级的比赛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表达能力上,76%的学生表示,经过专业训练、开题、结题答辩、参赛答辩等,无论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在学习能力上,75%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手段学习相关知识,比如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交流互相学习等;在团队协作能力上,63%的学生表示理解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等;在科研思维能力上,57%的学生同学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明显比其他没有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同学具有更多思路,基本能够进行自我选题、设计及实施;在专业自信心上,50%的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及学科竞赛,增加了与兄弟院校学生的交流,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增加了学好专业、干好专业的自信心。并且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毕业学生多数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良好的科学研究综合素质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3]。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能显著增强学生创新积极性、创新能力和专业自信力。

3 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保证

3.1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是各项工作的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包括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及学生社团等,必须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一套高效、顺畅的工作和管理机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从机制上予以保障[4]。先后制定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体工作,协调、调动各个相关部门。在领导小组下,又设立各个分组,由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任组长,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个教学单位实体内得到落实。在学校统一的创新创业管理机构领导下,各级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支撑、合理分工的工作机制。做好师生和项目资源的统一管理,又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创新意识,真正把创新工作落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除去国家和吉林省教育厅提供的大学生科研经费,本校也在教学经费预算中单独列出大学生科研训练经费、竞赛创新经费,以保证本校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高效地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学校、基层院部两级组织对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了不同的激励政策。

3.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是有力支撑

开放、全面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等特点,学校资源的全面开放,便于学生跨学科选择项目[5]。通过校内各个教学单位资源的整合,使校内资源形成科研创新协同机制,满足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学生的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硬件升级,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硬件基础。在校内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内资源与校外实验、实习基地联合,能使师生客观、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距离应用和转化还有多大距离,想要应用和转化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具备条件和潜力的项目进行积极转化。

3.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基石

创新创业教育很难通过一两门课程就实现,而是需要贯穿、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针对性与实效性紧密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脱节,甚至完全分开,任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都离不开专业教育。只有了解了相关专业或行业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后,才能不断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专业的角度、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内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实验、独立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竞赛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4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创新项目的选题既要仅仅围绕学科内容,又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过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6]。本团队都是中青年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由具有良好教学、科研及实践能力基础的多学科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全部为一线教师,并且都是从事“动物传染病”和兽医临床教学的专职教师及高级实验师,熟悉当前传染病教学、生产、实验及实践,对该门课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在当前大背景下,应该紧随时代发展,努力实施转型发展,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7]。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动物传染病”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思考、用于探索的平台,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经过一两年的科研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相关知识群独立开展实践、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竞赛创新能力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