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宇,秦婷婷,艾炳蔚,鲁宗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3)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1]。我国首次报道的全人群HZ发病率为1.90/1000 人年,全国每年至少有277 万的病例,近2/3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2]。2019 年底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有1.76 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到2050 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8 亿,占总人口的35%左右[8]。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增,意味着带状疱疹患者绝对数量的潜在增加,这对医疗保健系统及社会是明显增加的负担,是社会发展将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颅神经节和脊背根神经节中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时,即会发病。在发病的1 周内,病毒复制较为活跃,多将此期划分为带状疱疹急性期(acute herpes zoster,AHZ)。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为主,部分患者会选择神经阻滞这种侵入性治疗来迅速减轻痛苦。
艾炳蔚,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神经痛、带状疱疹、耳鸣耳聋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艾炳蔚教授认为,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发病多责之于脾虚与肝旺,当重补脾与疏肝。艾炳蔚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至针灸科就诊的AHZ 患者比例逐渐增大,其多在发病1 周内,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后,疼痛改善并不理想,故在临证中,应用头尾光电疗法及“以热治热”的艾灸疗法,将湿热邪毒从“蛇头”、“蛇尾”及痛点祛除,且其认为灸法素有“灸之生熟”一说,灸量的把握尤为重要,临证时也可通过调节灸量提高艾灸的安全性,如面对素体肝阳偏亢患者本不宜灸,但可减少艾灸时间,适当加大艾条与躯体间距,达到引热外出的目的即可,做到中病即止。艾炳蔚教授治疗AHZ 的经验,丰富了针灸治疗AHZ 的思维角度,现将艾炳蔚教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心得整理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AHZ 提供更多参考。
带状疱疹,古文称之为“缠腰火丹”,首见于《医宗金鉴》,亦有称为“蛇串疮”、“火带疮”等,到明清时期关于急性期带状疱疹的认识变得丰富起来,较为经典的是染毒论、火毒炽盛论、三因分治论和毒邪入心论[3]。艾教授认为,AHZ 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人体卫外不固时,湿热邪毒趁机侵犯肝经,湿热毒郁积于肝络,外溢肌肤表面,导致湿热蕴肤、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发为水疱及疼痛,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为发病基础,肝实为标。
艾教授认为,现代人多喜食膏粱厚味及生冷食品,夜间觥筹交错,饮食难以节制,脾胃受损,则百病由生。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场所,《素问·痹论篇》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4]过食会损伤脾胃:过量食用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阴液,则消化腐熟水谷的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小肠的精微吸收减少;贪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两者日久可致脾胃阴阳失调,运化功能受损,当水谷精微无法达于四末、滋养脏腑,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其卫外抵御病邪入侵的能力降低,感染毒邪的几率高于正常。另一方面,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湿热与外感邪毒交结,浸淫肌肤,因此病变也多在肝经走行的部位。
2.1 重在补脾,补泻结合 艾教授临证治疗时,重视急性期健脾与疏肝,强调急性期补泻结合的重要性。选穴以局部阿是穴、手足少阳及相应夹脊穴为主。主要穴位:局部阿是、足三里、神门、支沟、阳陵泉、行间、夹脊。《黄帝内经》之天年篇[4]“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为防病保健、强身健体的要穴,可治疗虚劳诸症。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各科的急慢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5]针刺足三里,可使微血管灌注量增加,神经和淋巴管的血液运行改善,刺激足三里穴对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急性期患者因剧烈的烧灼痛往往呈焦虑状态,神门为心经输穴及原穴,古籍中神门应用广泛,现代多应用于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艾炳蔚教授取神门穴配伍安神助眠,通络止痛。于皮损局部围刺阿是穴,祛瘀泻毒,活血通络;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合穴,两穴相配,清泻少阳邪热,化湿解毒;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疏肝泄热,对行走于肝经胸胁部的疱疹有较好的祛邪外出作用;诸穴合用,健脾疏肝,通络止痛。
2.2 头尾光电疗法,艾灸以热治热 头尾光电疗法中,头指的是疱疹首先出现的部位(即蛇串疮的头部,蛇头),尾指的是距离蛇头最远的部位(即蛇尾),治疗时将半导体弱激光分为两组,每组根据疱疹皮损部位的大小放置1-2个探头,分别放置于蛇头与蛇尾处。AHZ 应用头尾光电疗法,能有效将病毒“堵截”在局部。半导体激光理疗是利用近红外波段产生的生物刺激效应,对人体的病变部位进行照射,从而起到镇痛、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半导体激光直接照射病变部位,其穿透性很强,深度可达7cm 以上,通过低强度的激光照射,引起人体组织的一系列应答反应及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一是直接作用于神经体液系统,使神经末梢发生电位变化,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同时半导体激光的照射能促进吗啡样物质的释放,降低5-羟色胺含量,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二是由于该照射能量密度大,可以加速血流及淋巴的回流,从而调节局部免疫系统的机能,能加快修复过程,使局部创面恢复加快[6];三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刺激如ATP酶等的合成,提升其活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流动性,同时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以及增强组织对氧的利用[7],这种对创伤面的照射起到了加快愈合的作用,因其提升了自身机体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的侵染。
《针灸学·施灸的禁忌》言:“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而艾教授认为,带状疱疹急性期,皮区有疱疹及疼痛的,找到蛇头、蛇尾,及灸时寻找到自觉最疼痛或最敏感的痛点,使用回旋灸,以热引热,可以有效外透毒邪,将邪毒引出,加快疾病痊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艾教授于此期特色应用健脾疏肝、以热治热的治则,临床疗效明显,无副作用,随诊发现较少遗留有后遗神经痛。
患者朱某,女,52 岁,已婚已育,2021 年1 月20日初诊,患者右侧腋下、上臂、手掌心疱疹伴疼痛6天。1 月10 日出现右侧上臂部皮肤轻微瘙痒,及感觉过敏,时未予特殊重视。1 月14 日出现疱疹,部位为右侧腋下、上臂及手掌心,疼痛较为剧烈,遂于18日至我院皮肤科就诊,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加巴喷丁止痛、甲钴胺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疼痛未见减轻,1 月20 日至针灸科门诊就诊。主诉:右侧腋下、上臂、手掌心疱疹伴疼痛6 天;症状:自觉疼痛、跳痛、刺痛、酸痛。疼痛为阵发性,上肢伴有麻木,疱疹最先出现在手掌,然后出现在腋下及背部,伴有明显乏力;查体:右侧腋下、上臂及手掌心有簇集性丘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呈条带状分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初诊时填写VAS 疼痛评分为10 分剧痛,患者将其描述为似“生产般的疼痛”;疱疹综合评分为14分;焦虑自评量表为38 分,无焦虑;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为16分,睡眠质量“很差”。选穴:局部阿是穴、足三里、神门、支沟、阳陵泉、行间、曲池、大包。于手掌及背部分别放置一组半导体弱激光,留置20min。同时于患处行艾条悬起灸,起针后局部行拔罐治疗10min。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30min,每治疗6 天休息1 天,2 周为一疗程,并嘱患者清淡饮食、注意休息。患者期间因私事间隔就诊,治疗期间诉疼痛逐渐减轻。2 月10 日复诊时,体格检查发现簇集性丘疱疹、疱疹基本消退,局部脱屑。复测VAS疼痛评分为1分;疱疹综合评分为2分,仅有轻度痛痒;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为9 分,睡眠质量“还行”,较前明显改善,且诉乏力较前明显减轻。30 天后电联患者,询问有无复发,诉刻下已无疼痛,未遗留瘢痕,未复发。
按:患者为右侧腋下、上臂、手掌心的疱疹及疼痛,灼痛感觉非常明显,睡眠质量很差,艾炳蔚教授取足三里,健脾扶正以驱邪,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患者机体提高恢复能力;支沟配伍阳陵泉加行间,清泻肝胆少阳邪热,疏肝解毒泄热;患者睡眠质量极差,焦虑量表结果虽未见焦虑,但患者主观情绪较烦躁,取穴神门镇定助眠,并协助通络活血,止痛祛邪。患者病损分布于右侧腋下及上臂部,结合于皮损局部围刺阿是穴,加用手阳明曲池穴及局部大包穴,以泄热泻毒,祛瘀通络。针刺同时于手掌及背部分别放置一组半导体弱激光,同时于患处行艾条悬起灸及拔罐治疗,加强通络止痛作用,并将邪毒堵截于局部,引而发之,同时健脾,降低复发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几率。
《灵枢·师传》[4]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艾炳蔚教授认为保护脾胃功能非常重要,唯有寒温适中,真气内守,方可有力祛邪外出。健脾同时疏肝利气,犹如抗敌时,高筑墙,广积粮,同时抵御外敌,方可称王。有理论认为导致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原因之一是神经节内持续存在低度的病毒感染,也就是病毒的慢性活跃状态,会持续引起神经节炎,导致疼痛持续存在。故在急性期的治疗中,艾教授特色应用头尾光电疗法及灸法以热治热,两者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病毒的侵害,较仅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强许多。其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镇痛、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而且降低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对预后有很大的裨益。且针对自身恢复较慢的老年患者,能有效防止局部感染,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