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进展*

2022-11-15 17:33孟晓灵孙培养
河南中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果表明痉挛针刺

孟晓灵,孙培养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脑卒中是急性起病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会逐渐加重,会引起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笔者总结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

1.1 针刺疗法

1.1.1 夹脊穴针刺法周星娅等[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针刺选穴规律,将肩髃、三阴交、合谷等作为此症治疗过程中的腧穴,随之将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等腧穴经脉选出,上、下肢部则为腧穴所处部位,并将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作为腧穴的特定穴种类。其取穴原则是重视夹脊穴等特定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等。林飞燕等[4]认为,和单纯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相比,采用早期针刺干预中风软瘫期未遗留肢体偏瘫患者的夹脊穴、督脉穴效果更理想,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会因此而显著改善。廖明轩等[5]研究发现,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夹脊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时,能明显缓解严重性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王春琛等[6]实验探究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可能发生机制,以MCAO大鼠为实验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强啡肽、β-内啡肽(脊髓内)分泌水平会因针刺夹脊穴而有明显改善,有效调节脑梗死后脊髓中阿片样物质的分泌及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孙培养等[7]纳入样本病例61例,以随机对照法为依据,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纳入患者神志清楚,两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但对照组加用通督调神针法(单纯);观察组加用通督调神针法(单纯)和夹脊穴针刺,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在夹脊穴针刺与通督调神针法联合方案介入后明显改善。刘峻等[8]将6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平均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疗法临床效果明显。

1.1.2 头针疗法“头者,精明之府”,头针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头部特定区域来进行脑源性疾病治疗。马振宇等[9]将4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平均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头针治疗联合镜像疗法与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是镜像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4周,结果表明,头皮针结合镜像疗法临床疗效较好。

1.1.3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主要通过加强对患者患肢的针刺强度提高疗效。刘刚等[10]将60例神志清楚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随机平均划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分别是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和腧穴电针针刺常规治疗,连续治疗4周,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3.33%和86.67%,治疗组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卢凤娟[11]采用康复疗法联合经筋结点电针针刺临床治疗方案治疗卒中痉挛性瘫痪,该疗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肌张力。蒙康龙等[12]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研究显示,此法可有效降低血浆中的D-二聚体,具有较好的疗效。李琳等[13]将11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治疗组加用拮抗电针法治疗,连续治疗6周,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盛国滨等[14]用电针结合温和灸经筋结点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结果表明,此疗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

1.1.4 运动针法运动针法又称“动气针法”,疏导及疗效提升效果确切。黄馨云等[15]将60名非急性期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是康复训练配合常规西药与常规针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康复训练配合常规西药与运动针法治疗,结果显示,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1.1.5 巨刺疗法“邪客于经”用巨刺,可以有效治疗肢体病变。刘兴安等[16]将103例脑卒中恢复期遗留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划分成试验组(51例)与对照组(52例),且分别采用了巨刺疗法联合通督疗痿方,常规针刺联合通督疗痿方两种治疗方案。“通督疗痿方”方药组成为:红花、全蝎、当归尾等。巨刺疗法取穴的基本原则为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左右交叉进行,治疗8周,结果表明,通督疗痿方联合常规针刺的疗效不及通督疗痿方联合巨刺疗法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6 靳三针法采用靳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痉挛状态,其理想的治疗效果已被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石新涛等[17]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是靳三针法配合运动康复,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消栓通络颗粒联合靳三针法配合运动康复,连续治疗4周,两组有效率分别是67.24%和84.75%,观察组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颖等[18]将11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治疗方案分别是康复训练配合温阳活络汤,靳三针法联合康复训练配合温阳活络汤,结果表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7 肌肉起止点针刺法朱炳烨等[19]将78名神志清楚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方案分别是普通针刺、特定肌肉起止点针刺疗法,以患侧的三阴交、委中、尺泽、极泉,双侧内关、水沟为对照组病例取穴;治疗组针点为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半腱肌的起止点,跟腱附着点,结果表明,采用特定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

1.1.8 泻阴经补阳经刺法毫针泻阴经补阳经疗法主要是通过阳经行提插补法,阴经行提插泻法来达到治疗目的。朱普贤等[20]将83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1名)与观察组(42名),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口服巴氯芬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痉挛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刘嘉林等[21]选择化痰通络解痉汤内服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结果证实,此法可以明显减轻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痉挛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何林等[22]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6名,对照组针刺五泉穴,治疗组加用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等水平得到改善,安全性较好。

1.1.9 经筋结点法“经筋结点”主要以问诊以及触诊的方法确定,“结节”是其主要特征,经筋病灶点主要包含腧穴及其临近腧穴的阳性反应点,其治疗原则主要源于《灵枢·刺节真邪》中“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23]。代飞等[24]研究6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样本病例,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治疗方案加用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痉挛状态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倜等[25]将75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恢刺经筋结点组,治疗后各组有效率为60.71%、80.00%、88.00%,结果表明,恢刺经筋结点组疗效最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0 特殊针具刺法临床治疗实践中现普遍采用特殊针具刺法。李喆等[26]将90例纳入研究的脑卒中样本病例随机划分成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两组样本病例运用的治疗方案分别是常规康复训练、圆利针透刺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结果表明,对照组样本病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不及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初容等[27]采用患侧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肌张力,改善其步态,提高运动能力。洪慧毓等[28]将78名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小针刀松解治疗,在患侧上、下肢寻找肌筋膜触发点。治疗1个月后,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样本病例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66.7%和91.4%,治疗组疗效较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崔莎莎等[29]采用穴位埋线法刺激肌肉关键点治疗43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其余42例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4周后,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痉挛程度,穴位埋线法效果更为显著。付爱慧等[30]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点刺结合体针治疗组和单纯体针治疗组,14天后观察疗效,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0%和40%,火针点刺结合体针法能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此外,临床研究表明,浮针疗法及温针灸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肉痉挛状态,促进患肢肢体功能恢复[31-32]。

1.2 灸法吴杰等[1]用随机对照法将80例意识清楚的脑卒中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的针刺主穴为至阳、腰阳关、大椎、风府、百会等,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确定悬钟、阴陵泉、三阳络、外关、天井、肩髃周围热敏点为针刺部位,治疗一直持续到热敏情况消失。连续治疗8周,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情况在采用热敏灸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方案后有明显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显著,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治疗4周后及8周后的改善效果均不理想。余昕等[33]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健康空白组、FES康复踏车组、井穴麦粒灸组以及井穴麦粒灸联合FES康复踏车组,每组19例,井穴麦粒灸组穴位选患侧手足末端井穴,治疗2周,结果表明,采用康复踏车联合井穴麦粒灸方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效果显著,患者痉挛等级显著下降,生存与生活质量明显好转。孙萍萍等[34]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时,治疗组的治疗方案为隔药灸经筋结点法联合针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传统针刺,结果表明,隔药灸经筋结点法联合针刺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痉挛状况,临床疗效确切。任聪颖[35]用热敏灸结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8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热敏灸结合通督调神针法,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缓解患肢的痉挛程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推拿疗法李秀梅[36]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配合针刺治疗,取穴为昆仑、悬钟、足三里、阳陵泉、纠内翻、伏兔、髀关、血海、气海、关元等,治疗组45例予针刺结合舒经理筋推拿法,重点操作足厥阴肝经之经筋与足少阴肾经之经筋循行路线。治疗1个月,结果表明,针刺结合舒经理筋推拿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法。詹小井等[37]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取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54例,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能力提高。

1.4 中药疗法

1.4.1 中药内服徐桂珍等[38]将106例痰瘀阻络证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康复及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得到有效改善。赖彦娜等[39]观察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可有效扩大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陈琳等[40]研究大秦艽汤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患者的痉挛状态显著改善,运动能力有所提升。此外,张丹丹等[41]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结果表明,此疗法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卒中痉挛瘫痪,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42]。

1.4.2 中药熏洗中药熏蒸属于中医外治法,可以使药效更好地渗透到患侧肢体,达到治疗目的。邢丽君[43]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64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予以康复理疗,试验组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结果表明,康复理疗联合中药熏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廖若夷等[44]观察中药熏洗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发现患者的肌张力较治疗前改善。

1.5 其他疗法王凤德等[45]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壮医经筋疗法治疗,包括壮医毫针点刺消结、壮医拔罐散结三联疗法、壮医经筋推拿手法解结等,治疗30天,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的肌张力显著降低。周凌云等[46]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祛瘀生新针法,选取双侧的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曲池、合谷、血海、丰隆、太冲、太溪、太白等穴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刺络药物罐疗法,取患侧的臂臑、肩髃、手三里、尺泽、曲池等穴位,治疗4周,结果表明,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刺络药物罐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王国书等[47]以颅骨解剖结构为基础,针刺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病灶侧人字缝、矢状缝、颞缝、冠状缝等,治疗2个疗程,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2 西医治疗

2.1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反复使用的解痉、镇痛药物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BoNT/A)本质上属于某种细菌外毒素(嗜神经性),现已普遍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实践。以BoNT抗原差异为基础,我们通常能将其划分为以下八个抗原型,即A、B、C1、C2、D、E、F、G等。BoNT中A型(BoNT/A)毒力最强、性质稳定且作用时间长,易于制备,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被广泛应用。GHASEMI M等[48]对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文献进行分析,BoNT/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就此得到证实,但对其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持保留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痉挛状态的主要方法是牵拉肌肉,保持肌肉长时间处于伸展状态[49]。肉毒毒素作为辅助治疗可以帮助肌肉松弛,提高康复治疗(牵拉或打夹板) 的有效性,但不可作为单一的治疗方法。DE PAUW J等[50]研究表明,BoNT/A结合拉伸、放松等多模式物理治疗可短期改善颈肌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相比于下肢痉挛,BoNT/A对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51]。肌肉接头部位(运动神经末梢神经)在BoNT/A影响下会有神经递质阻断(暂时性),可以抑制释放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造成肌肉麻痹,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运动终板处功能和神经末梢发芽重新连接,逐步恢复肌肉活动与神经传导[52],所以必须重新进行BoNT/A注射。应以肌张力评定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注射BoNT/A,BoNT/A注射在Ash-worth肌张力≥2级条件下可以应用[53]。相关研究表明,采用BoNT/A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时临床疗效较好,而且这种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肌肉紧张状态、肢体运动功能、生存与生活质量在BoNT/A+康复训练联合方案运用下可以明显好转[54-55]。

2.2 手术疗法由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患者及其及亲属的认可度低,故临床研究较少。王凤鹿等[56]予符合纳入标准的35例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行腰骶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结合术后康复训练,患者的肌力增加,肌张力降低,疗效相对理想。吴鹤鸣等[57]经锥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1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术后患者整体功能较前改善,术后2个月随访表明,此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具体疗效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林艳等[58]亦运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8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效果良好。

2.3 康复疗法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药物、针刺疗法,均同步使用康复疗法,否则其效果将会受到明显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患者患侧肌痉挛会因康复疗法而显著改善,肌张力下降,肌力提升,生存与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刘兆平等[59]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冲击疗法组、冲击疗法联合牵伸训练组,每组20例,连续治疗4周,通过康复评定,结果表明,牵伸训练联合冲击疗法(基于综合康复)能将患侧肌张力降低,对患侧肌痉挛形成有效控制,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改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张丽等[60]以8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验与观察组,两组治疗方案分别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联合重复经颅刺激。1周治疗3次,共治疗10次,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分值超过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西医疗法结合针刺治疗

目前,国内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临床治疗实践中已很少单纯采用西医疗法,临床多以西医治疗作为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针刺治疗等。郝名军等[61]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的治疗方案分别是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片治疗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片联合针刺治疗,取患肢阴侧三阴交穴、内关穴,阳侧手三里穴、手五里穴、外关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丘墟穴,连续治疗4周,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7.50%和8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潘喻珍等[62]采用随机对照法将40例卒中后遗留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成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两组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案分别是巴氯芬、常规针刺联合应象刺血,双侧绝骨、后溪等八穴为针刺取穴。治疗1个月,治疗组所有样本病例的痉挛情况显著好转,明显超过对照组,效果良好。

4 结语

近年来,有关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疗方法多样。目前,中医治疗主要以针刺为主,其他疗法为辅,并且不仅仅局限于普通针刺治疗。中医治疗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显著,较之西医不良反应小,得到了众多医者及患者的认可;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较少,西药主要用于基础治疗,而且外科手术由于风险较高,患者认可度低,故临床研究较少。

中西医治疗都存在研究样本量少、试验患者来源单一、研究过程中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但是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前景广阔,联合疗法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今后,应扩大样本量,控制干扰因素,制定科学统一的研究方案,明确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机制,为中医治疗此病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结果表明痉挛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女性体重致癌?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