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未末,叶进
1.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10;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引起皮肤疾病的病因众多,如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感受特殊之毒等,病机亦甚为复杂,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皮肤病核心病机与玄府怫郁密切相关,探讨如下。
“玄”,《说文解字》释:“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1],即赤黑色之意。后人对“玄”有诸多解释,诸如深厚[2],太古、远古[3],奥妙深奥[4],透彻,通达[5]等。“府”,《说文解字》云:“府,文书藏也”[1],原意为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后逐渐延伸为居所住处,人或物聚集之地[6]。至清代,“府”等同为“腑”。玄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7]指卫气和汗液泄越的孔道,即皮下汗孔。
至东汉,张仲景虽未言及玄府,但其对腠理的认识更全面。《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8]《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第 97 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9]认为腠理作用有二,一为邪气侵入之通道,位于体表;二为五脏元真、气血通会之处,既分布于体表,也存在于体内。初步阐明机体之元气与全身之气血因腠理而内外相通。
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10];“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10]。相较于汗孔、腠理,此处的玄府结构更为细微,不仅分布于肌表皮肤,也分布于体内各脏器以及脏腑间的空隙,遍布机体上下内外,是气机升降之道路门户,除流通气液以外,还具有渗灌气血和运转神机之功。
存在于机体内外的玄府外到皮毛四肢百骸,内至脏腑,既是外邪侵袭机体的入口,又是气血津液流通于体表的通道,还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形于体表之病所,机体诸因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必通过玄府表现于皮肤,从而使“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可谓皮肤疾病发病的主要部位。玄府开阖有度,则气血津液流通无阻,皮毛及脏腑得以濡养,汗液排泄通畅,可免生皮肤疾病,亦可保护机体抵御各种外邪的侵犯。
“怫”,《说文》释:“郁也。”[1]其本义为抑郁。郁,原为树木丛生,草木茂密,香气浓烈,文采丰盛之意,后引申为积聚,郁积,阻滞。“怫郁”指一种致病因素及郁结不舒的病理状态。
虽然“怫郁”致病论正式提出源自元代医家朱丹溪,但对于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病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五行为代表载木、火、土、金、水对应五气之郁为五郁[7];另五气之郁因郁极而发,如火郁:“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五泽,怫之先兆也。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7]意为动后必静,阳之极反为阴,故火郁的发生乃因火气被郁抑,反见阳气上腾所致。因怫郁所致皮肤症状亦有所提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民病胸中烦热……皮肤痛……甚则疮疡胕肿……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7]指热气淫胜,天气郁热,可致胸中烦热,皮肤疼痛,或生疮疡等症状,皆为热邪郁于体表及脏腑所致。
《伤寒论》全篇共三处出现“怫郁”,虽未涉及皮肤疾病,但仲景对“怫郁” 的症状、病机、治法均有一定认识。怫郁所致之证当以透发为要,使邪从汗解;三焦气机不畅是导致“怫郁”的原因之一,与后人“郁乃气不畅通”之论相近;而外邪怫郁与虚阳外越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也当加以鉴别。“怫郁”病机的产生与“气机”的关系在仲景学说中已初见雏形。
“怫郁”论的正式形成始于刘河间的“阳气怫郁论”。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云:“岂知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凡内伤冷物者,或即阴胜阳,而为病寒者,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酸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10]较之《伤寒论》“阳气怫郁在表”为寒邪郁而化热,刘河间则认为,六气皆可郁而化火,六气太过,阻遏气机,使阳气不得宣发,郁极而化生火热,则可产生多种火热之病,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关键。反之,火热之病可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可形成诸多郁结病证,且表里均可有怫热,皆因不能通畅故也。故河间释“怫郁”为“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10]郁结的产生在于腠理密闭,气郁而不畅,水液因气机郁滞不得宣通,从而引出玄府密闭这一概念,认为气液的停滞究其原因在于玄府的阻塞,怫郁的产生由玄府郁闭、气液不得宣通所致,与玄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郁而致之皮肤症状及病机也进一步具体化,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密闭,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10]《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胕肿,热胜肉,阳气郁滞故也”。
朱丹溪在刘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基础上提出“六郁”,即六气皆可致郁之说,并提出“一有怫郁,诸病生焉”[11]之“怫郁致病论”,凡六气失度、脏腑不调皆可致郁,因郁又生百病,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机体气血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而升降有序出入有常的根本在于气机的流通,若因气机郁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流通失度则产生疾病,故而一切气机升降不当均可致郁。除六郁、脏腑郁以外,丹溪将情志之郁亦包括在内,即一切郁滞所致气机不得发越的病症均为怫郁之证。由此,“怫郁”概念的核心逐渐清晰,外延逐渐扩大,邪不解散即谓之郁,而一切气机升降不当,玄府气液不通是导致怫郁的根本原因。
从《素问·至真要大论》言郁热致皮肤疼痛,到河间论腠理密闭、阳气郁结,怫而作痒,郁热盛则生胕肿,朱丹溪亦在《丹溪心法·治病必求于本》中云:“阳明为标,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膹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11]论外邪致气滞膹郁而皮肤皴揭。怫郁对皮肤疾患发生发展之影响可窥一斑。明医家孙一奎医著《赤水玄珠·论结燥病本不同》云:“邪热怫郁,而燥变多端,或燥郁外欤,则皮肤皱结。”[12]《赤水玄珠·疮科总论》云:“夫痈疽疮疔者,皆由气血不和,喜怒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调,使五脏六腑之气怫郁于内,以致阴阳乖错,气血凝滞而发也。”[12]清代名医陈士铎外科医著《洞天奥旨·奇方上》云:“盖阴证疮疡,多生于富贵高粱之客,功能失志之人,心肾不交,阴阳俱耗,又加忧愁怫郁,嗔怒呼号,其气不散,乃结成大毒”[13]。使人得生诸病之怫郁,亦可使皮肤为“五气所乘,抑而不通”而生疔疮痒痛。因而怫郁是皮肤病病变基本要素之一。临床常见如营卫不和,邪郁腠理之瘾疹(荨麻疹);肝胆火郁,湿热熏蒸之蛇串疮(带状疱疹);痰郁互结之恶核(结节性脂膜炎)等,皆为邪郁不散所致之证。
玄府广泛存在于机体之中,外到皮毛四肢百骸,内至机体脏腑。存在于机体内外的玄府既是外邪侵袭机体的入口,又是气血津液流通于体表的通道,还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形于体表之病所,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作为皮肤疾病最主要的病变部位,机体诸因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的失调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必通过玄府表现于皮肤。其结构微小,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具有流通气液、渗灌气血和转运神机的功能,其开阖功能正常,气液流通而生理无碍,如若玄府郁闭或闭塞则气液不通,而诸病由生。皮肤玄府开阖有度,则气血津液流通无阻,皮毛及脏腑得濡养,汗液排泄通畅,皮肤致密光泽柔润,可保护机体抵御各种外邪的侵犯。玄府内外联通,玄府之气液不畅可致怫郁,怫郁又可造成气液难以宣通、毒或病理产物郁滞,从而导致皮肤病变的产生,因而玄府怫郁可谓皮肤疾病核心病机之一。玄府在疾病初期即为正邪相争的场所[14],当外邪初犯机体尚未入里,体表卫气即可通过玄府抵御外邪并驱邪于外。当外邪侵袭机表,正邪两气胶着于玄府而相争,则玄府阻滞不通,滞久郁而化热生火,火灼肌肤而酿毒,致皮肤出现瘙痒、灼热、疼痛等异常感觉;若脏腑之玄府郁闭,开阖失常,则致脏腑失和,三焦不利,从而使全身气机水液流通不畅,形成水疱、疱疹;若气津不布,肌肤脏腑失于濡养,又可化燥、生风、致虚而见皮肤干燥皲裂,并累及黏膜;郁滞日久则成血郁,郁结于皮肤腠理进而致瘀、成毒,见皮肤不仁,甚者麻木疼痛。反之,若因素体虚弱、或饮食失宜、或情志不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心火亢盛、肝气不舒、肺失宣畅、脾失健运、肾精不足等亦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精亏血少或变生痰湿瘀血,致玄府郁闭不通,气液不得外达皮毛而见皮肤干燥皲裂、增厚脱屑、瘙痒无度,精血不能濡养脏腑筋肉而见黏膜干燥、麻木不仁,水液不得循经而外溢则出现水疱、渗出、溃烂不愈等症;痰瘀阻滞则见结节、红斑、紫斑、肿胀、疼痛等。皮肤病常见的皮损症状如斑疹、丘疹、风团、鳞屑、红斑、结节、糜烂、疱疹、脓疱等,和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麻木等无一不与之相关。外邪侵袭、热毒壅盛或痰湿阻滞而令玄府腠理闭塞为实郁;气血津液不足,气精亏损导致玄府腠理虚衰而自闭为虚郁。多种皮肤损害并见的皮肤疾患常常虚实夹杂,实郁虚郁并见。开玄府,解怫郁,使气液宣行,气血通和[15],肌肤得养,为解皮肤诸症法则之一。
皮肤病的发病部位除一部分系统性疾病涉及机体全身脏腑之外,大多位于体表。玄府为皮肤重要结构。从《黄帝内经》最早出现玄府一词,到刘河间正式提出“玄府气液宣通”理论,人们对玄府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清晰。玄府由单一的汗孔之意逐渐演化为机体气液、血脉、荣卫、精神出入之通道,除机体体表之外,更遍布机体全身,无微不至。从皮肤病角度解读玄府之生理功能,这一广泛分布于机体之细微结构通达皮毛、脏腑,既有行卫气以抵挡外邪侵袭的功能,又是气血津液、荣卫精神行于体表乃至全身的通道,同时也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形于体表之病所,是皮肤疾病最主要的病变部位。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调所引起的病变皆可通过玄府表现于皮肤。正因玄府这一特殊结构的存在,一些皮肤疾病相关症状的出现也更能为人所理解。如复发性疱疹、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固定性红斑等常反复发作于同一个部位,即是因外邪长期郁滞于局部玄府,导致玄府郁闭,气液不得流通,邪毒不得宣散所致;系统性皮肤病除了皮肤表面症状之外,也会出现脏腑的病变,例如狼疮性肾炎,皮肌炎和干燥综合征[16]累及肌肉、肺、肾、心脏、血液等多脏器和系统。因玄府分布机体内外,既见于机体肌表,又充斥脏腑之间,使邪气可留于体内不得宣散,郁而致病。这样一个至细至微的结构,已完全超越单一的汗孔作用,而成为机体气血津液等一切物质循环代谢的场所。如其他一切脏腑器官都具有自己本身的生理特性一样,玄府既为循环代谢之所,那么其生理功能即司“开阖”而主“通”[17]。一旦开阖功能失调,玄府不得通畅则产生“怫郁”。由此将“怫郁”与皮肤疾病的产生相关联,不妨将皮肤病核心病机概括为“玄府怫郁”。基于此,论治则可从宣通玄府气液,消除“怫郁”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