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鹏基于“分消走泄”法治疗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经验*

2022-11-15 12:58黄程程于海洋王有鹏景伟超
中医药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焦哮喘患儿

黄程程,郭 峥,杨 阳,于海洋,王有鹏,景伟超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s syndrome,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抽动为特征[1]。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甚者可见气道重塑,其临床表型不一,又称异质性疾病[2-3]。近年两病的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4],且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5-6]。临床上不乏此类共患病患儿,却鲜有报道,且其共病机制亦尚未完全阐明,西医治疗常分病论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10],而中医基于异病同治思想主张标本同治,使中药治疗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疗效确切,优势显著[1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有鹏教授(以下尊称王师)为首批省名中医师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博士生导师,业医数十年,精于幼科,首倡“寒地儿科”,推崇“分消走泄”法,创立温胆汤合方治疗小儿常见病证及疑难杂症,尤在诊疗小儿哮喘、抽动症等方面见解独到,学验俱佳,受益者颇多。在临床诊疗中王师发现不乏有抽动症-哮喘合并病患者前来就医,然二者的相关性在文献中鲜有研究,经查阅大量文献,王师发现亦不乏有现代医家治疗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的报道[12]。从西医学角度考虑,两者的发生均与情志及过敏原相关[13-14],且哮喘的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与患儿负面情绪发生率成正比[15],这为二者共患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从中医角度考虑,王师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十病九痰”[16],加之“无痰不作哮”,“痰”似乎可作为二者相关性的媒介,故王师根据抽动症-哮喘的发病特点,将病理产物“痰”作为切入点,创新性的以“分消走泄”法为基、温胆汤方为底、合方思想为要进行异病同治,其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承王师之术,悟王师之道,今就王师诊疗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的思路及经验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1 致病之因——“痰”

多发性抽动症与支气管哮喘均为儿科常见的疑难病症,其防治均较为困难。多发性抽动症在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慢惊风”“瘈疭”“肝风”等范畴[9]。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其标在风火痰湿,其本乃肝、脾、肾脏腑功能的异常,其病机乃湿热郁扰,肝风内动,为脾虚肝旺之候。而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齁喘”等病范畴[17]。其发病既有先天禀赋有异,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又外易感风邪为引,内易生伏痰为夙根,风痰胶结难解,阻于气道,气机不利,发为喘候。

王师认为当抽动症-哮喘合而发之,其发生内因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加之痰饮内伏,受外因所诱合而致病,病及肝、脾、肺、肾。其一:从小儿生理病理因素考虑,其具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其中包括“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较易出现脾虚肝旺、肺虚肝旺、肝克脾、肝侮肺等克、乘、侮之象,既有以强凌弱,又有自虚受乘侮。因此,小儿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类疾病多发,且发病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二:从天-地-人整体观考虑,黑龙江省地域居北,属寒地之一,其生活起居均较其他地区有其独特的差异。气候居北,冬令较长,气候寒冷,昼长夜短,故儿童常居家不出,运动量较少,影响儿童的免疫机制,常感触六淫之邪,肺失宣降,气道不利;北方饮食嗜食肥甘厚味以御寒,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故常滋腻碍脾,损伤脾胃,湿热蕴积,痰浊内生;另北方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其父母亲属对其关注度更为集中,出现溺爱、教不得法、课业压力等,均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出现五志过极,脏腑功能失常,发生疾病。

综而言之,王师认为从中医学角度考量,无论先天不足或过极,亦或后天养护不当,二者相合,均可致使儿童发生肝、脾、肺、肾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水液代谢。“痰”实为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中医学中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脾以灌之四傍,主运化;肾者水脏,主司调;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主气化通利。故水液正常代谢与敷布有赖于肾阳的蒸腾、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以及三焦的通利,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致脏腑机能失调,终致水液代谢的异常而为痰。所谓痰,其性稠浊,痰的形成又将反制脏腑功能,并加重水液代谢障碍,循环往复,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迁延,病证错综复杂且易反复。故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的发生乃脏腑失调为本,痰浊内生为因,外邪触动为引。

2 基于“分消走泄”法论治

肺居上焦、脾居中焦、肝肾居下焦,而本病所累脏腑乃三焦并病,故王师主张三焦同治,以“分消走泄”法为基。而“痰”作为本病发生的关键,故可作为异病同治的切入点,以温胆汤为底。加之本病乃合而致病,多脏并病,且具有病程迁延、病证复杂的特点,故宗“合方治大病,合方治杂病”原则,以合方为要。王师言,其论证思想为“分消走泄”三焦并调,温胆汤标本同治,合方而用紧扣病机,辨证施治。

“分消走泄”法乃温病学中重要治法之一,主要针对湿(热)之证,还可用于邪在少阳或痰饮病证等[18],其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之北齐,详叙清代,著于叶氏,与“辛开苦降”法相关,常以“和法”概之。其意义包括“分消”与“走泄”。所谓“分消”主要是从施治方法理解,其一,湿从论治部位言,即分别从上焦、中焦、下焦论治,对应宣化法、运化法及渗利法,使病邪分道而走,给邪以出路;其二即从病而言,从不同病证而消。所谓走泄,是从选药思路、用药特点而论,即走而泄邪,运用走而不守的药物使病邪失于依附,排出体外。因湿性黏腻,易病势弥漫,阻遏脏腑功能气机,水道不通易生病变,故应以“分消”与“走泄”合而用之,分消上下之势,因势利导,畅达气机,通泄三焦。

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性方剂,正如叶天士《温热论》言:“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19]关于温胆汤的出处既往存在“一方三源”的争议,目前,学者共识为温胆汤源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但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胆腑方》引而述之,《备急千金要方·胆腑方》用而化之[20-21]。其组方为半夏(汤洗)、竹茹、枳实(麸炒)、陈皮、甘草(炙)、茯苓、生姜。其方可理气化痰,用于痰扰诸证。王师认为,抽动症与哮喘病机同为“痰”作祟,故治疗时施以此方,随证加减,旨在诸药相合,寒温并用、升降并施、三焦并调,使湿无所聚,痰无所生。

另外在临床施治中,王师发现痰邪致病常病证复杂,迁延难愈,故王师辅以合方思想论治疑难病症。合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方剂辨证思维,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相合为用,实乃方剂化裁的一种特殊形式,合而用之可全面兼顾病情,体现中医整体观。溯其之源,发现《伤寒杂病论》开合方之先河,后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在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的临床诊疗中,王师根据疾病的病证特点及病势阶段,创制了菖郁温胆汤、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等以温胆汤为底、辨证以合方辅之的临床效方。若痰火或湿痰为患,抽动明显予以菖郁温胆汤。本方是由《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化裁而成,既可得菖蒲郁金汤镇静安神,又得温胆汤三焦并调。若久病伤阴,痰少津伤,予以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该方在泻白散、温胆汤及玄贝甘桔汤三方之合基础上进行化裁,既得泻白散调理肺热,桔梗甘草汤开咽利气,又得温胆汤通利三焦,分消走泄以理气化痰。

3 验案举隅

患儿,男,5岁,2019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清嗓半月余。患儿半月前因咳嗽喘促,伴见清嗓就诊于当地医院,曾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入院治疗8 d,出院后症状好转,仍咳嗽伴见清嗓,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刻诊:患儿现咳嗽微喘,痰多但咳不出,伴见清嗓,鼻痒,面赤,眨眼,纳可,眠可,小便微黄,大便日一次,便质可。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查体:听诊可闻喘鸣音。既往史:过敏性哮喘、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家族过敏史:父亲甲醛、贝类过敏。个人过敏史:牛奶、鸡蛋、小麦、洋葱、菠萝、艾蒿、交链孢霉属等过敏。诊断:抽动症,哮喘病。辨证:痰热阻肺,引动肝风。治以清热祛湿,止咳平喘,息风宁神,方用菖郁温胆汤。处方:枳实10 g,竹茹10 g,清半夏10 g,玄参15 g,陈皮15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射干10 g,枇杷叶10 g,浮萍15 g,苍耳子10 g,白鲜皮10 g,天麻10 g,木瓜10 g,伸筋草10 g,珍珠母15 g,龙齿15 g,侧柏叶15 g,白果10 g,甘草10 g。14剂,1剂/d,水煎服,分3次饭后温服。

2诊:2019年8月19日。患儿咳嗽、清嗓减轻,少痰难咯,喘促消失,无鼻痒、眨眼,面色正常,纳可,眠可,二便可。舌红,苔薄黄,脉细。查体:咽红,余未见明显异常。辨证:痰火伏肺,肝风内动。治以清肺泻火,祛痰止咳,开窍利咽,易方为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处方: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侧柏叶10 g,桔梗1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10 g,枳实7.5 g,玄参10 g,蝉蜕10 g,浙贝母10 g,甘草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射干10 g,枇杷叶10 g,白鲜皮10 g,浮萍15 g。14剂,1剂/d,水煎服,分3次饭后温服。

3诊:2019年9月2日。患儿诸症明显缓解,病情好转,效不更方,继服2周。

随访半年,诸症悉除,病未反复,预后良好,嘱家长注意调护,不适随诊。

按语:本患儿初见反复咳喘、清嗓、痰多为主症,伴见鼻痒,面赤,眨眼,结合体格检查及其病史,诊断为抽动症、哮喘病。病因乃肝气过及,肺、脾、肾不足为本,痰邪内伏郁扰为标,病及三焦。故王师根据异病同治,予以“分消走泄”法,方用菖郁温胆汤合方。方中以甘寒之竹茹清上,辛温之半夏、陈皮和中,辛苦微寒之枳实泄下;加之半夏、陈皮配枳实,升降并用,宣通上下,理气开郁,燥湿化痰以达三焦同治。

辨证以合方辅之,方药化裁以治之。其中石菖蒲化湿开窍,与行气解郁之郁金、辛温燥湿化痰之半夏、咸寒潜阳之珍珠母及甘凉之龙齿配伍可增强醒神开窍、宁神益智之功;与甘寒清上之竹茹、辛开苦降之枳实配伍,加之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木瓜既可和胃化湿,又可合伸筋草以舒筋活络共奏止清嗓、眨眼等抽动之症;玄参清热不伤阴,射干清热消痰,擅治痰盛之咳喘,两药相合又可增利咽之效;枇杷叶味苦能降,清肺止咳;侧柏叶性微寒止咳清热化痰;白果敛肺化痰定喘;鼻痒以苍耳子通鼻窍,另外,无风不作痒,故佐以浮萍、白鲜皮以疏风止痒;甘草健益脾气,调和诸药。全方辛散疏风不伤气,清热祛湿不伤阴,止咳化痰不留邪,凉开止痉不伤正。

2诊时患儿咳嗽、清嗓减轻,少痰难咯,喘促消失,无鼻痒、眨眼。故更方为适用于久病伤阴,痰少津伤的泻白温胆汤合玄贝甘桔汤。去潜阳安神、舒筋活络之天麻、木瓜、伸筋草、珍珠母、龙齿,以及鼻痒之苍耳子;易白果为地骨皮、桑白皮、浙贝母,地骨皮既走表又行里,为表里上下皆治之品,擅入肺,清肺火,又可增强桑白皮泻肺定喘、浙贝母化痰散结之效;桔梗乃肺部之引药,可引诸药上行以治咳喘,兼以祛痰利咽;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升清以杜生痰之源;蝉蜕疏风散热,利咽开音,息风止痉。3诊时诸症效果明显,故效不更方。

4 小 结

抽动症与哮喘病是西医学中独立存在的两个疾病,然在临床诊疗中以合并病前来就诊的患儿却不在少数。王师中医底蕴丰厚,重视经典用药,针对合并病的治疗独辟蹊径,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详析病机,以“痰”作为突破点异病同治,以肝、脾、肺、肾四脏同调,予“分消走泄”法,运用温胆汤作为基础治疗,分消痰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并根据疾病特点予以合方共施,辨证论治,灵活化裁。此外,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临床诊疗中王师尤注重未病先防,主张患儿家长应尤注重养护,避免将养过及、营养失衡、情志不畅等,为抽动症-哮喘合并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三焦哮喘患儿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过敏性哮喘者宜中午外出吗?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