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黄建慧,傅杰英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2.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80)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约80%~90%以上的青少年患有寻常性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背部和胸部,主要表现为粉刺及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形性皮损[1]。目前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过量、毛囊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上主要有口服或外用抗生素、维A 酸类药物以及抗雄激素药物,近年来激光治疗也逐渐运用,其在治疗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药物毒副作用及复发的风险[2]。中医学虽无“痤疮”这一名词,但相关疾病的记载早已存在。《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历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多以外感风邪、肺经蕴热;湿热蕴结、痰湿互结;毒热互结,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有关[3]。
傅杰英教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容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 年,毕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体质调理,在针灸治疗等损美性疾病方面颇有心得。傅教授认为,青少年痤疮的发病原因不外乎痰湿、阴虚、血瘀三者,加上饮食及生活习惯不节而夹杂火热,治疗过程中,在调理体质的基础上,注重温针灸委中穴,同时配合情绪疏导等措施,以达引火下行、火归本位之效,临床获效良好,今总结其经验如下。
傅教授认为,痤疮发于面部皮肤,属表证,但由于青少年的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惯,其痤疮发病背后与个人体质息息相关,其中痰湿、阴虚、瘀血等为青少年痤疮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痰湿实热 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此类患者体质多为痰湿体质,体型偏肥胖。因痰湿阻滞,运化不畅,加之饮食不注意,易导致痰湿化热,上蒸面部,发为痤疮。该类型痤疮患者面部油腻泛光,痤疮根部较大,中间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患者常伴有口臭等湿热症状,治疗上当祛湿清热。
1.2 阴虚内热 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大,思虑较多而伤神,亦或熬夜等均容易耗伤阴液。阴液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可发为痤疮。该类型的患者往往体型偏瘦。与实热患者不同之处在于痤疮较小,颜色暗淡,一般无脓,而脸部潮红或晄白。如内经所言“阴虚则内热”,除痤疮外,还表现出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阴虚症候。而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认为痤疮的根本病机在于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4]。可见痤疮的辨证上,除外实热,阴虚内热亦为重要的病机,治疗上需滋阴清热。
1.3 病久夹瘀 傅教授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痤疮因热势潘灼,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则壅遏局部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临床局部表现为颜面暗紫深色结节或丘疹,难以透脓,常年不退,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瘙痒,舌瘀斑瘀点或舌体紫暗,脉沉涩。当痤疮长久不愈,需注重祛瘀。
1.4 上热下寒 与成人所不同的是,青少年生机蓬勃,在生机活泼之际,阳气升发,气血旺盛,如饮食起居稍不注意则易阳热亢盛,营血日渐偏盛,则引起血热外壅、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5]。头为诸阳之会,热势炎上,因此该类痤疮主要分布在额、面颊、背部。望诊面部常见油腻不洁,舌红苔黄稍厚。但因热势往上,中焦之阳不足则见便溏,少腹冷痛。下焦之阳不足,则可见痛经,下肢足背冰冷。因此,青少年痤疮更多见湿热在上焦,而虚寒在下焦,表现为上热下寒的特殊证型,治疗上当清热与温阳并举。此时,药方当中的药物寒热配比需精准把握,如稍不慎,则清热之药易损伤阳气,使下焦之寒愈发加重。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6]。皇甫谧重视针灸同施之道,孙思邈提倡“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认为针灸宜同用[7]。临床上傅教授除运用温针灸温通经络外,尚运用此法以引火归元、活血散结及补肾滋阴,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2.1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意思是经络不通畅导致脏腑之间的联络受到影响,进而使周身气血运行不畅[8],其表现于面部则可发为痤疮。温针灸通过针刺及艾灸的联合作用,热力下达深层,经脉得温,气血运行通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痤疮自消。
2.2 补肾滋阴、引火归元 温针灸除具有温通的作用外,还能滋阴补肾,引火归元。《丹溪心法》记载灸肺俞穴治疗肺痨咯血,发热肌瘦等阴虚所致之症。痤疮患者往往经常熬夜,则易耗伤肾水。“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濡养,肝肾阴虚,龙雷之火上越[9]。故而治疗当引火归元。此时用温针灸委中、太溪、关元之穴,使阳得以生,阳生阴长,可达到补肾滋阴之效,肾水充足,制约虚火,虚火下潜安于本位,则痤疮可愈。
2.3 以热制热、托毒外出《医学入门·灸法》记载“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说明灸法治疗热病时,因为火以畅达,可拔引热毒。吴师机的《理德骈文》论述热证之所以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使之外发是由于热可以使郁阻的东西畅达,也可以根据同气相求的道理,使多余的热邪得以外出[10]。有学者则认为,热病行灸法可除皮肤、经络和脏腑之热,运用广泛[11]。傅教授认为,痤疮虽热,但不禁灸,温针灸可透热,托毒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3.1 主穴当以清除表热
3.1.1 表证首选太阳经 傅教授认为,痤疮发病的标为表热,治疗上需祛表热。而“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表”泛指人体体表的皮毛、腠理、肌肉等,是皮肤病发病的主要部位。且太阳为关,隋朝杨上善曾注“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12],可见膀胱经在皮肤病发病及治疗当中的重要性。有学者从皮肤免疫学进行探讨,发现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进行推拿等治疗,可提高皮肤的免疫功能,初步解释了太阳主表的现代医学机制[13]。因此在治疗痤疮该类表证时,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以直达病所。
3.1.2 合治内腑“合治内腑”来源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下合穴,意即用下合穴可治疗六腑疾病。六腑功能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下合穴位于下肢膝关节以下,有利于引导六腑之气向下,使六腑之气顺降和调[14]。痤疮之发病,归结于热泛于上、发于表,治疗当通其腑、引其热。起于头面部之足三阳经循行经过脏腑后达到足部,若腑气不通,经脉循行不畅,则无法将头面之火引至其本位关元处。因此,在痤疮的选穴上,下合穴为引火归元的重要选穴。
3.1.3 合二为一选委中 委中,穴名源自于《灵枢》中“委而取之”。以其穴在膝腘窝中央,委曲之处,故名“委中”[15],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之合穴、下合穴。古今认为委中穴具有活血通络、益肾利尿、息风解痉、清热解毒之效,是治疗全身性疾病的重要穴位[16]。《灵枢·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三焦和膀胱均为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痤疮患者,面部油腻,均因水液代谢受阻,因此对于面部油腻的痤疮患者,需考虑膀胱的功能是否受阻。
基于以上考虑,傅杰英教授在治疗痤疮上,首选委中穴行温针灸,以清上焦热、引火归元、顺畅腑气、通调水道,头面部之热得以归元,腑气得通,水液调节顺畅,痤疮形成之要素得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2 配穴需从体质出发 傅杰英教授坚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调理体质达到治疗疾病、减少发病的目的。委中穴在青少年痤疮的治疗上效果明显,然辨证选择合适的配穴予以辅助更佳。因此在临床治疗痤疮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患者其他症状和不适,综合调理。如患者下足部冰冷明显,则在温针灸委中的基础上,联合承山、涌泉穴温针灸,三者共用达到温通下焦,引火归元的目的。因痤疮患者常自行服用凉茶亦或苦寒伤胃之药物,当出现胃肠功能失调者,或既往有慢性胃炎或肠炎等疾患时,常表现为大便黏烂,需加胃三针(中脘、关元、足三里)、天枢穴。如有妇科疾病患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则需加用阴三针;若眠差,则加用定神针(百会、印堂、太阳)等[17-18]。傅教授认为,从调理体质出发,解决患者伴随的问题,能够增加患者对于针灸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
4.1 清热有道,固护脾胃 痤疮的治疗离不开清热。清热药药性多寒凉,除常见的脾胃损伤导致的腹泻外,还见因寒凉攻伐下焦,肾阳受损而致女性患者月经不调、痛经。在治疗痤疮的问题上,必须谨慎清热。痤疮为损美性疾病,但为治疗痤疮而损脾败胃、下焦受寒实属得不偿失。傅教授治疗痤疮主张少吃清热药,慎吃苦寒药。针灸用以治疗痤疮,可避免药毒伤身的弊端。对于脏腑的伤害及副作用相对少,达到勿伤其本的目的。
4.2 调畅情志,通郁除虑 到医院就诊的青少年痤疮患者往往久病不愈,过于重视自己的外貌,甚至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因此常常伴有焦虑,自卑等心理疾患。而心理因素又会导致痤疮经久难愈。温针灸治疗痤疮的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在综合判断患者病情后与患者积极沟通,使其对痤疮这个疾病有更好的认识,转移患者注意力,放松心情。这也是傅杰英教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调神的体现[19]。而巩文花[20]的研究表明对痤疮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某,男,15 岁,于2018 年6 月15 日就诊。主诉:面部皮肤反复丘疹2 年余。2 年前患者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时发脓疱,皮肤油腻。曾在外院行激光、口服中西药等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寻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面部红色丘疹,散在脓包,大便溏,小便偏黄,睡眠欠佳,梦多,舌红,苔微黄,脉滑数。患者体型较瘦,四肢容易冰凉。诊断:痤疮(上热下寒)。治则:清热祛湿温阳健脾。取委中、承山、涌泉三穴温针灸,肝俞、脾俞斜刺,足三里、关元、内关、三阴交直刺;留针30 分钟。嘱患者避免熬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暂勿使用护肤及化妆用品。一周后复诊,患者诉治疗当晚睡眠得到较大改善,未见新发丘疹。用此法随症加减治疗每周一次,1 月后,炎性红色丘疹颜色变淡,未见新发脓疱;治疗2 月后,皮疹消退,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睡眠正常,大便成形。
按:结合患者四诊所得,为典型的上热下寒的体质,上热则表现为心烦难眠,下寒表现为便溏肢冷,治疗的重点在调其寒热,故取委中温针灸温通其经、托毒外出、引火归元;肝俞、脾俞疏泄其上部之热;承山、涌泉引火归元使其寒热得以平调;三阴交使湿得以下利;足三里、关元则健脾,脾健则湿能化;内关一则取其安眠之效,二则制约温针灸之热。组穴在把握体质的基础上,加与运用经验穴委中作为治疗青少年痤疮的重要选穴,达到良好的效果。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生长阶段,其正由孩童时代的“纯阳之体”向成人之间的阴阳平衡过度。痤疮的治疗避免不了清热之法,若一昧运用大寒大苦之法去清其热,势必伤及体内的阳气,而后引发其他不适。傅杰英教授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使用温针灸委中穴的方法,能使上浮于头面部的热得以下沉以归于本位,灸到热除,痤疮自消,免去中药清热而伤阳气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