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计安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3)
水产养殖业具有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等特点。但在促进水产养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却依旧存在养殖户经济收益不稳定的现象。导致养殖户经济收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鱼病,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降低鱼病发生率,是目前水产养殖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常见的鱼病类型及防治鱼病的具体措施做出探讨。
鱼类寄生虫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水里的寄生虫因长时间寄生在鱼体类,导致鱼体内的生理机构组织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从而引起的疾病,寄生时间越长,疾病症状越明显。鱼类寄生虫疾病是鱼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养殖户们的心头大患。目前来说,我国的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有隐鞭虫疾病、口丝虫疾病、车轮虫疾病和鱼鲺疾病。第一,隐鞭虫疾病。隐鞭虫疾病多发于夏花草鱼、鲮和鲤鱼苗,是由隐鞭虫长时间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的,患有隐鞭虫疾病的鱼会出现鱼体变黑,鳃丝鲜红等症状。第二,口丝虫疾病。患有口丝虫疾病的鱼通常会出现体色变黑,游动缓慢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患有口丝虫疾病的鱼鳞容易脱落[1]。第三,车轮虫疾病。车轮虫疾病是造成鱼类病死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是由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导致鱼体组织和鳃组织严重遭受破坏而引起的,患有车轮虫疾病的鱼会出现游动缓慢,不喜食,脱离鱼群等症状。第四,鱼鲺疾病。鱼鲺长时间寄生于鱼体,使鱼体呈现淡绿色,鱼头出现红斑点等症状,就说明鱼患上了鱼鲺疾病。除此之外,患有鱼鲺疾病的病鱼还表现为鱼体表面可以看见臭虫状和米粒状的大虫体。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鱼类也是如此,鱼体内也有着各种器官组织,形成了鱼体保护系统。而鱼类细菌病就是指因各种原因使得鱼体的保护系统遭到破坏,从而造成鱼类的身体机能下降的疾病,患有鱼类细菌病毒的鱼体会越来越瘦弱,游动速度会越来越缓慢,到最后,走向死亡。常见的鱼类细菌病有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和赤皮病。
第一,细菌性败血症。目前,水产养殖中,危害范围最广、危害鱼的种类最多、造成渔业损失最大的一种细菌疾病就是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爆发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汽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两种病原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鱼体表面充血,腹部膨大及眼球突出。
第二,肠炎病。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肠道内会一直存在肠型点状气胞菌,通常情况下,如果水质本身不存在污染等问题,而外部的饲料投喂及鱼饵投放也都正常,那么,肠型点状气胞菌在鱼类肠道内是不占有任何优势的,因此,不会引发疾病。但是,当水的质量受到影响,溶氧降低,抑或者饲料和鱼饵存在问题,都将会使鱼的抵抗力下降,鱼的抵抗力下降,使得肠型点状气胞菌病原体随着鱼的粪便排放到污水中,再通过嘴巴食用进鱼体,就会引发肠炎病。患有肠炎病的鱼一般会出现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等症状。
第三,烂鳃病。鱼的鳃部在受到机械损伤后,极为容易与柱状屈挠杆菌产生直接接触,从而引发烂鳃病。烂鳃病随着水温越高、发病概率就越高,患有烂鳃病的鱼会出现鱼体发黑、鳃丝红肿等症状。第四,赤皮病。赤皮病在春季是最为容易爆发的,是当鱼体受到人工操作或机械损伤等原因导致荧光假单胞菌乘虚而入而引起的疾病,患有赤皮病的鱼会出现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等症状[2]。
鱼类中毒疾病顾名思义就是指鱼体内含有有毒物质,造成中毒,危害鱼类健康甚至死亡。鱼类中毒通常不是指单一的鱼体中毒,而是指整个鱼群的中毒。导致鱼群中毒的因素是因外部环境遭受破坏,例如,某些不良商家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降低养殖成本,会利用旁门左道提高渔业产量或在投喂鱼类的饲料上打主意,因此,使得投喂鱼类的饲料并不合规格,造成养殖水池的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恶化等现象。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越来越多,使得水池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水池周围农田的灌溉、施肥等,会使得一些含有化学物质的是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从而使得这些化学有毒物质进入水池,造成水池污染。
(1)鱼塘经过修整后,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野杂鱼、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各种病原体。①生石灰。可采用带水清池或干水清池两种方法。干水清池,用生石灰60~75kg/667m2。先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坑内、用水溶化成糊状,然后向周围池底泼洒,最好用木耙将池底耙一遍,使底泥和石灰充分拌和,达到彻底消灭病害的目的。带水清池,水深1m时用生石灰130~150kg/667m2,加水充分稀释后,全池泼洒。石灰清塘后,必须隔14d后才能投放鱼苗。②漂白粉。干水清池用药量为8~10kg/667m2,加水充分稀释后均匀泼洒全池。带水清池时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m,可用含氯30%的漂白粉20g,用瓷盆溶化后,再用水瓢全池泼洒。此法清塘1周后方可投放鱼苗。③生石灰、漂白粉混合清塘法。每1m2水面、水深1m,用生石灰100g、漂白粉10g,混合对水溶解后全池泼洒,1周后可放鱼苗。此法比单独用漂白粉或生石灰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药物清塘时间应安排在上午10时~下午3时进行;必须清除塘底淤泥并进行必要的修整补漏后方可进行药物清塘。
(2)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3)饲料消毒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4)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一般建议使用忠园鱼饲料系列,在饲料中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有以下几种常用的预防治疗方法,(1)遍洒法 此法能彻底杀灭病原体,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药液遍洒全鱼池,让鱼池水达到一定的浓度,以杀灭鱼池中及鱼体表外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大,池水体积的计算麻烦,副作用比较大。药物的安全范围较小时,要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危害。(2)挂篓或挂袋法 此法副作用小、危险系数低(几乎没有危险)、用药量小、简便易行。方法是将盛有药物的篓或袋悬挂在鱼池食场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消毒区,以杀灭摄食鱼体表面的病原体。但必须掌握好用药量,使消毒区内池水的最高忍耐浓度保持在药物安全范围内,且能使池水浓度保持2~3h,做到既能治病,又不给鱼造成伤害。(3)浸洗法 此法一般作为运输前后及鱼转池预防消毒,用药时不影响水中浮游生物,用药量少,没有危险性。方法是将鱼集中在有较高浓度药液的较小容器中,强迫进行短期药浴,以杀灭鱼体外表的病原体。缺点是不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需专门拉网时易损伤鱼体,又麻烦。(4)口服法 此法适用于鱼病的预防和治疗,缺点是病鱼已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病情较严重时无效。方法是将病鱼喜欢吃的饵料,连同一定量的药物或疫苗,加上一点无毒的黏合剂一起拌匀,制成药饵投喂,以杀灭鱼体内的病原体。(5)注射法 注射法同口服法比较,具有疗效好、吸收快、进入鱼体的药量准确的优点。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缺点是比较麻烦,费工费时,一般只在人工注射疫苗及给鱼治疗时使用。
鱼类最主要的活动场地就是水里,水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鱼病的发生率高低。因此,要控制鱼病的发生,使鱼能够健康地生活,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优质的水环境。要保证优质的水条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改善水溶解氧情况。每逢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随着温度的升高,鱼池内的有害物质释放速度就会加快,从而使得整个鱼池的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保证增氧机的正常使用,改善水体溶解氧的情况,例如泼洒生石灰、投放水质改良剂等[3]。第二,稀释有害代谢物。要保证鱼池的水能够达到鱼类健康生活的环境要求,就得保证鱼池中水环境的质量,在养殖的过程中,朝鱼池内定期注入清水,能够稀释水中的有害代谢物,保证优质的水条件。第三,阻隔传染病源的传播。水中生物和鱼类的大多数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如不能及时发现,极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感染,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池内是否存在传染病源,如果有,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以阻隔传染病源的传播,降低鱼病发生范围。第四,对鱼池进行定期消毒。鱼类的日常代谢物如果在水里时间较长,也会增加鱼病发生的风险,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应该要时常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
鱼类在发生疾病的时候鱼体表面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特征,很多鱼病在初期病发时影响并不严重,但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时间越长,对鱼造成的伤害就越大,直至鱼死亡。因此,养殖户应该学习基本的鱼病诊断常识,以方便在养殖的过程中随时观察鱼群和鱼池的变化,一旦发现鱼群出现异常,应及时对鱼群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鱼病,需要针对鱼体特征判断鱼病类型,再根据具体的鱼病情况,进行鱼群隔离和及时治疗,防止鱼病大规模扩散或疾病严重化。不同的鱼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在鱼病诊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控制鱼病,降低鱼病传染率,应该根据不同的鱼类疾病进行不同的科学治疗。例如,在选择药剂方面,车轮虫、小瓜虫和斜管虫都比较害怕尤马林,使用尤马林不仅能够防治因车轮虫、小瓜虫和斜管虫引发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还能够杀死这些寄生虫,达到抗菌的效果。
造成鱼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外部的水环境污染和各种寄生虫、细菌的滋长外,还有鱼类本身的抵抗力原因。因此,为防治鱼类疾病的发生,降低鱼病发生概率,除了改善外部的水环境外,还需要提高鱼类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人的组织结构机能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在于摄取的养分足够充足,且无伤害[4]。而鱼体内的组织保护机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对鱼体进行保护,也是由于摄取了营养足够均衡丰富。因此,要提高鱼类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根据不同的鱼群种类来选择适合鱼生长的鱼食,保证了鱼食的均衡营养,就能够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渔业产量,为水产养殖户增收。
综上所述,影响渔业产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鱼病的发生,目前最常见的鱼类疾病包括鱼类寄生虫疾病、鱼类细菌疾病和鱼类中毒疾病,为防治鱼类疾病的发生,需要针对引起这些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几点防治措施,例如做好消毒工作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及时准确的诊断鱼类疾病和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