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菡,王 旭
(中共龙游县委党校,浙江衢州 32440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中便有“民亦劳指,汔可小康”的记载,提醒统治者应爱民恤民。西汉学者戴圣的《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大同”和“小康”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1],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试图摆脱封建剥削统治的期望。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均田免粮”,以及晋代陶渊明设想的“世外桃源”,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追求。
放眼国外,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共同富裕的设想逐渐明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的”[2]。恩格斯指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这些都阐明了所有人的富裕和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富裕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总结前人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阶段逐渐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先行提出“允许先富的思想”,即“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明确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为新发展阶段我省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重要窗口注入了强劲动力。省委省政府通过《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系统研究部署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和突破点在山区26县,《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制定了山区26县“一县一策”的精准帮扶政策。龙游县作为山区26县之一,入选建设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领域试点。龙游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提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西明珠”的目标,在溪口镇、庙下乡、大街乡、沐尘乡等龙游南部四个乡镇开展“一镇带三乡”区域共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拟从“溢出-反哺-共生”价值链视角出发,以龙南山区先富带后富的共富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经验,得出启示,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共同富裕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针对溢出、反哺和共生理论已经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薛宝贵[5]认为共同富裕的溢出效应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先富带动后富机制及培育内生动力机制等实现。覃成林等[6]通过构建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提出可通过改善先富地区的空间外溢条件,扩大其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范围。反哺理论常被用于经济学、文化学领域,意指回报与积极反作用。曹俊杰[7]通过对比不同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认为以工促农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周裕琼等[8]得出数字反哺在个体特征上处于弱势但在家庭结构中位居核心的群体中接受度高。共生理论原多用于生物学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FRANK Steven A[9]分析物种之间的进化关联性,从而提出了共生进化遗传学的概念。ROSENBERG Eugene和ROSENBERG Ilana Zilber[10]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与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王家宝等[11]提出互联网分享经济创新的共生治理体系,建议构建分享经济共生系统的一体化共生和互惠性共生的理想模式。关于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梁志峰[12]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共同富裕的内涵、完善先富带动后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对策建议。蒋永穆等[13]解释了共同富裕的概念,罗列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演变过程,明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蕴,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守住小康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等一系列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李景治[14]提出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围绕共同富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脱贫致富等内容国内外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方世敏等[15]指出新时代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以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溢出理论的相关研究为区域经济和产业技术提升等领域提供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证明优势区域、技术及群体能有效带动周边领域;反哺理论的相关研究在研究不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上具备可借鉴性;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在指明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剖析主体所在的内外部环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对研究对象所在内外部关系网络的统筹分析。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厘清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例举了各地的共同富裕实践案例,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溢出、反哺、共生理论和共同富裕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但是将溢出、反哺及共生理论梳理成价值链的研究较少。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将几种理论结合的分析较少,结合相关理论对区域共富经验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试图利用“溢出-反哺-共生”价值链的创新视角对区域共富实践进行理论的探索,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纵观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无论是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抑或是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溢出-反哺-共生”价值链能有效避免要素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配置不合理等弊端,引导城市的或是优势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向农村地区或是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流动,带动及辐射到周边地区;而周边落后区域向中心区域输入劳动力资源、农技资源等,最终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符合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
龙游县龙南山区“一镇三乡”分别为溪口镇、庙下乡、大街乡、沐尘乡,它们地域相邻,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由于溪口镇离城区较近,是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生活相对比较便利,“三乡”群众倾向于到溪口镇接受教育、就医、购物等,因此历来有“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落溪口”的说法。龙游县积极响应打造共同富裕浙西新明珠的号召,探索“一镇带三乡”区域共富模式,依托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乡村数字经济孵化器、全科智慧网格、乡村未来社区学院、竹居计划“五大创新点”,带动内容涵盖了治理、产业、建设、服务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各地共富基础优势,利用溪口镇区域发展溢出效应,推动“三乡”生活、产业、文旅、数字经济、现代化治理高水平提升,探索龙南山区的区域共富模式。
1.知识溢出:推动人才要素加速集聚,增强龙南片区发展重要支撑
溪口镇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核心,制定《溪口乡村版未来社区“联创公社”双招双引政策》,吸引更多高校入驻、乡贤回乡,例如成功吸引电子科技大学研发中心、曹春生专家工作站、清华大学林乐成工作室、四省边际研学研究院入驻,推动人才要素加速集聚。重点培育龙南创客联盟,按照“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的思路,依托创客联盟实行人才招引“一个口子”,招引成功后统筹安排具体合作落地的乡镇,形成“一镇三乡”人才共育体系。目前,创客联盟已经吸引了“一盒故乡”创始人姜鹏、“瓷米”吴素芬、“怀锦文化”杜晓霞、“听涧”楼敏、衢州学院勤勤教育等8家创客入驻,为龙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技术溢出: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实现“一镇三乡”便民服务无差别化
依托“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不断打通、融合四个乡镇的治理事项,创新“信用+治理”,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覆盖4个乡镇的家庭和个人信用体系,将其引入网格治理,形成“信用+社会治理”特色模式。持续深化综合便民服务能力,在区域核心区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内设立无差别政府服务中心和24小时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受理4个乡镇村民事项。落实赋权下沉清单,全面梳理龙南片区协同办理事项清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70%民生事项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可办,并将大众高频服务事项向便民服务代办点延伸,龙南片区村民可在区域内实现无行政边界、无属地权限就近办理。
3.空间溢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镇的辐射带动力
围绕美丽大花园建设,依托龙南山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及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翠竹小区建设,引导高山远山群众向中心镇集聚,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形成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良好效应。大力加强溪口作为县域副中心城镇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智慧球场、共享图书馆等文体场馆,实现核心区5G信号全覆盖,改造大食堂为游客用餐、居家养老配餐、镇干部工作餐等三合一的“公社食堂”,全面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学院建设。目前,正计划推动龙南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落地,开工新溪路等一批乡村道路。
4.价值链溢出:立足龙南山区本地资源,打造三产融合示范片区
以黄泥山创客平台、溪口老街文旅平台为载体,延伸文旅与现代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电商、乡村工匠、乡创工坊、乡创论坛”四大板块,打造农产品及工艺品加工区、展示区、体验区、销售区。打造创业助手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的运行模式,谋求逐步构建并完善技术、政务、金融、信息、经营管理、营销推广、政策指导、法律咨询等个性化服务。成立龙南“匠心竹艺”协会,吸纳龙南片区闲散劳动力,培育一批竹制品手工艺人。深入实施“村播计划”,依托“电商+竹乡”,打造竹居生活O2O体验馆,打响龙南片区竹工艺品牌,促进村民增收。
在共富对象上,中心镇与龙南三乡村民开展共富实验,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安排落地独具当地特色的乡愁产业、文旅产业、竹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既有优势;在资金使用上,重点把资金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民生服务提升上;在措施到户上,在帮助就业、健康检测等方面做到精准到人、因人施策;在因村派人上,通过与应用型的本地大学衢州学院合作,了解当地情况,又能提供偏应用的实际服务,为共富提供了智力外脑。
1.产业共生:充分发挥龙南片区“一镇三乡”地理毗邻、文化同源的优势,深挖独具特色的龙南文化,深化文化活化传承,探索文旅融合、区域错位发展机制。整合龙南“一镇三乡”市场主体,建设龙南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开发龙南“云上旅游”服务平台,整合区域旅游、交通、民宿、美食等资源,实现旅游配套一体化管理。
2.治理共生:以龙南联动治理中心为载体,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规划资源、林水、文旅、环保等力量,全面梳理片区联动执法事项清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建设龙南“舒心驿站”矛调品牌,吸纳片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律师乡贤来组建覆盖龙南片区的矛盾纠纷调解联盟,建立“固定+巡回”矛调服务机制,强化龙南片区的纠纷事件协作协调处理。
3.民生共生:中心镇和龙南三乡与衢州学院共同建设乡村未来社区学院,吸引更多高等院校入驻,创新组建龙南校地联盟。衢州学院统筹教学资源,将匹配度高的课程、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等实施于龙南教学基地。推进溪口卫生院智慧升级,与龙游县中医院建立医疗共同体,在医疗技术、专家团队、仪器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服务“一镇三乡”村民。
在共富实验中,除了产业、治理、民生共生模式外,还有以人才智力贡献为主的智力共生、山区生态共生、以畲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的文化共生等,通过这些共生模式,治理、生态环保领域的体制机制梗阻得以打通,“一镇三乡”的治理模式更加扁平化、治理效果更加明显,组建的龙南“舒心驿站”矛调品牌去年共受理矛盾纠纷372起,其中跨乡镇调解案件24起,调解成功368起,调解成功率98.92%;经济产业领域以及人才创新的资源要素流动性得到加强,许多偏远乡村得以与市场、资金、人才对接,去年4个乡镇的游客接待量突破了200万人次,年乡村旅游收入突破了1.65亿元,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了明显提升;民生服务、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得以扩大,真正将共同富裕的落脚点落到了百姓需求上。“一镇带三乡”区域共富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一镇带三乡”区域共富关系图
《意见》中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主攻方向,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龙南山区的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如何让先富更富,先富带后富,后富有发展内驱力,中心镇如何发展溢出带动“三乡”发展,“三乡”如何反哺中心镇以最终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一镇带三乡”模式中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央、省、市、县各层面出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文件,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指引。然而在具体实施层面,由于政府职能涵盖了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工作涉及点多面广,共同富裕的政策供给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精准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为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区域制定了专门的保障法律,国内如广东省重视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目前针对“一镇三乡”的共富帮扶政策尚在谋划中,具体的指导政策、帮扶政策尚未细化,政府在区域共富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明朗。
共同富裕需要内外双向发力,溢出与反哺紧密联动,区域间协调发展,涉及到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人才、农民自身等多个主体,缺一不可。尽管不少创客、人才投身于溪口镇未来社区创建,但是在“一镇带三乡”共富模式实施过程中仍以政府部门为主,治理主体较为单一。龙南山区农民以竹产业谋生为主,目前虽然“一盒故乡”等创客品牌已经利用他们的生产技艺,带动了20多名竹艺工匠参与创业,但面对庞大的农民基数还需进一步的努力。政府力量有限,仍需要通过招商引资等路径加大社会资本投入,注入市场活力,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在扩中提低的号召下,激发发展内驱力对于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龙南片区注重产业发展集聚,开发文旅融合产业,打响竹产业品牌,但目前产业发展还是集中在村集体经济及少数“能人”上,比如“龙游飞鸡”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只有部分有脱贫意愿的农民会参与飞鸡养殖中,只占龙南山区村民的一小部分。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强调全民性,未来如何促进小农户增收共富,调动小农户以及全员的共富内生动力是“一镇带三乡”区域共富模式需要解决的难题。
龙南片区重点培育龙南创客联盟,为人才招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如何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需要关注。山区要共富,产业需发展,人才是支撑,溪口镇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校地合作、产学共赢”等平台联合华东政法、西南政法等高等院校搭建青年创业平台。乡村振兴专业人才以及懂经济、专产业的人才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线城市、沿海地区“虹吸效应”明显,另一方面是龙游县交通便利,人才流动性较大,发展创新主体稳定性不够。
促进区域共富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红利引导和兜底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社会资本的投入、龙头企业的精准带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等,做好结合本地特色的共富实践价值链铸链文章,发挥中心镇的溢出效应,注重“三乡”的反哺功能,最终实现“一镇三乡”的共生共富,如图2所示。
图2 “溢出-反哺-共生”价值链图
参考《意见》中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县委县政府通过完善先富带后富的长效帮扶机制,出台激励措施推进区域间产业合作、产业支援,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吸引“互联网+”产业、数字化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的落户;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医疗、文旅等资源共享;营造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的环境,健全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兜底政策,全力保障民生,激励农民投身于致富实践中。中心镇通过激励、引导、反向督促等机制带动自身发展,加大其溢出效应;同时促进“三乡”自身发展,反哺中心镇。释放“一镇三乡”共富的政策红利,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挖掘农业、农村、农民的多维功能,赋能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入学习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夯实绿色发展产业基础,促进“一镇三乡”联建联防联治,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框架。吸引市场和社会主体,利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模式等创新手段,保障共富实践的资金投入。利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主体创新、村民参与的方式,发挥“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双向驱动模式优势,积极促进“一镇三乡”产业共生、智力共生、文化共生、生态共生,以产出实效激发村民致富内驱力。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由政府主导,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数字化”“文创化”“年轻化”的乡愁经济体系,吸引创客进驻;构建“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以及教师、电商、干部培训体系,提升农民致富技能,致富模式辐射到“一镇三乡”,促进区域共富。
产业带动发展,促进小农户脱贫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充分利用“一镇三乡”的绿色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绿色产业,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产业品牌等方式将山区绿色资源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提高小农户的致富能力。比如“一镇三乡”可开发山区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文旅融合产业,创造平台让村民们参与到农家乐、旅游服务行业中。同时,打造绿色产品深加工产业,利用“水发·龙游”全竹绿色循环产业园辐射带动“一镇三乡”竹产业发展,形成加工、销售、科研、创新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村民创造就业条件;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化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龙游黄茶、庙下酒、大街乡中药材等食药加工产业,提升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龙游飞鸡”品牌优势,建立共富“互助联盟”,通过与经济薄弱村、贫困农户结对的产业带动模式促进小农户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人才招引培育模式。一是人才引进方面。从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发展平台、政策扶持体系、体制机制等维度出发加大龙南生态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户口关系在外地、创新贡献在龙南”的“飞地”引智模式,鼓励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龙南就业创业。培育壮大“一盒故乡”“锄禾农场”等品牌,为青年提供创业、住宿、游玩平台,鼓励龙南“一镇三乡”创业青年回乡创业,建立龙南创客联盟。二是人才稳定方面。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人才政策倾斜,打造“安居+教育+助老”人才引进模式,为引进人才配套住房,统筹安排人才行政服务、医疗保健、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一系列优惠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形成“引得进、留得住、产得出”的人才创新良性循环模式。三是人才培育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平台,与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培育适应“一镇三乡”发展的技术人才,带动村民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带动,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通过“溢出-反哺-共生”价值链不仅实现了带动富裕的效应,更是充分发挥了经济薄弱地区的后发优势,以区域富裕共同体的形式促进地区间均衡化、协同式的良性发展闭环,对全国各地的共同富裕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