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军
社会的治理永远都是在活力和秩序中间寻求平衡
目前,互联网平台的慈善募捐活动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部分慈善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存在纰漏的现象相当普遍。
早在2017年,民政部就出台规定,要求在互联网募捐平台上筹款的慈善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开年报、项目进展、表彰或处罚等信息。凡组织公开募捐活动、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这也是《慈善法》的要求,如今这部法律已实施6年有余,“慈善中国”信息公开平台也已开通了5年,却屡有社会组织未按法律要求公开相关信息,而在另一方面,受到处罚的案例却寥寥无几。
针对这个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近日接受了《中国慈善家》的专访,就公益慈善领域的監管和行业自律问题提出建议。
中国慈善家:目前国内公益慈善机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完整、存在纰漏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邓国胜:目前对互联网募捐的监管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比如,慈善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必须在民政部官方平台“慈善中国”上报备、审核,定期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披露信息。但现实是,看上去有一个貌似很严格的法律体系,实际上执行不到位,慈善机构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公布相关信息,只要媒体舆论没有关注,似乎也没有人追究。
中国慈善家:面对行业乱象,如何监管?
邓国胜:监管一定是多元化、立体化的。第一道防线是政府依法监管,保证慈善机构、平台、个人不违法,守住底线。第二道防线是行业监管,行业监管的标准会比政府监管的标准相对更高,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道防线是第三方评估机构、舆论、社会大众的监督,这类监督也不可或缺。
政府监管会面临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挑战,对监管对象违规的行为无法充分掌握。行业监管相对更专业,但目前我国行业监管还非常弱,而且也缺少行业内的处罚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能力不足,相对也缺乏独立性。只有建设好这三道防线,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遏制公益慈善领域的乱象。
中国慈善家:在你看来,公益慈善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邓国胜:最近几年,中国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越来越多,有些机构发展得比较好,但整体而言力量还较弱。特别是严重缺乏专业的评估人才,导致它们的发展受阻,还难以做到既权威又专业。不过,这个行业还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毕竟它才刚刚起步,我希望它发展的速度再快一些。
中国慈善家:关于社会监督,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邓国胜:由于目前慈善机构和一些互联网筹款平台披露的信息有限,导致监管的门槛和成本都很高。有时候一些数据无法获得,监督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媒体、学者、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无从下手。
其实,除了社会监督以外,行业监管也很重要。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推动行业的监管和自律。
中国慈善家:中国的公益慈善还在成长阶段,对它的监管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尺度?
邓国胜:社会的治理永远都是在活力和秩序中间寻求平衡,监管过严就没有创新的空间,所以政府的监管是防止触碰法律的底线,给社会留出弹性空间,否则社会将失去活力。因此,政府的监管不能过严,它的度就是守住底线。行业的监管要比政府监管要求更高一些,再结合第三方监管,形成合力对慈善组织形成有效监督。
除此以外,慈善组织自身的自律也很重要,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做好自我监督,方能行稳致远。